600mm薄镜面主动光学望远镜轴系结构设计
本文选题:主动光学望远镜 + 俯仰-方位轴系 ; 参考:《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年04期
【摘要】:为研究大型望远镜薄镜面主动光学的核心技术,以600 mm望远镜为缩比系统,采用高精度标准轴承设计了具有快速装调、高互换性和便于维护等特点的俯仰-方位轴系结构。俯仰轴系由向心角接触球轴承构成,方位轴系由推力球轴承和双列圆柱滚子轴承构成。采用有限元软件Patran仿真得到了系统的前三阶固有频率和振型。分析了影响轴系回转精度的误差源,采用谐波理论对轴系误差测量结果进行了处理,得到俯仰轴系晃动误差为4.2″,方位轴系晃动误差为9.3″。望远镜在外场观星试验中得到了比较理想的成像效果,验证了轴系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并为中小型望远镜高精度轴系的研制提供了设计依据和技术途径。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core technology of thin mirror active optics for large telescopes, the pit-azimuth shafting structure is designed with high precision standard bearing with high speed adjustment, high interchangeability and easy maintenance with 600mm telescope as shrinkage system. The pitch shaft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e radial angle contact ball bearing, the azimuth shaft system is composed of the thrust ball bearing and the double row cylindrical roller bearing. The first three natural frequencies and modes of the system are obtained by using the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Patran. The error sources affecting the rotation accuracy of shafting are analyzed.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of shafting errors are treated by harmonic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loshing error of pitching shafting is 4.2 ", and that of azimuth shafting is 9.3". An ideal imaging effect of the telescope is obtained in the field observation experiment, which verifies the rationality and correctness of the shafting structure design, and provides the design basis and technical approac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precision shafting system of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telescope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基金】: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三期创新重大研究项目专项资金
【分类号】:TH7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高福晖;大型经纬仪轴系晃动的傅里叶谐波分析方法[J];光电工程;1998年05期
2 王槐;代霜;张景旭;;大型地平式望远镜的方位轴系支撑结构[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7期
3 苏燕芹;张景旭;杨飞;王槐;陈宝刚;;30m望远镜的三镜Rotator组件轴承概念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06期
4 孙敬伟;吕天宇;姚丽双;刘杰;;发射望远镜的设计与装调[J];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2期
5 范磊;张景旭;邵亮;赵勇志;;采用液压Whiffle-tree的大口径主镜轴向支撑[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年08期
6 安其昌;张景旭;孙敬伟;;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TMT三镜轴系装调[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年11期
7 苏燕芹;张景旭;陈宝刚;杨飞;赵宏超;;TMT三镜系统Rotator组件轴承设计[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涛;唐杰;;经纬仪静态测角精度分析[J];光机电信息;2007年07期
2 冯栋彦;高云国;张文豹;;采用标准轴承的光电经纬仪轴系误差修正[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3期
3 张建;曹剑中;武力;武登山;王胡顺;;高速光电经纬仪变焦测量的测角精度分析[J];光学技术;2011年06期
4 杨世海;;大口径光学望远镜油垫非线性干扰的检测与抑制[J];光学精密工程;2013年02期
5 苏燕芹;王富国;张景旭;陈宝刚;;基于时程分析的TMT三镜支撑系统地震分析[J];光学学报;2013年11期
6 张景旭;安其昌;李剑锋;杨飞;;基于机构条件数的30m望远镜三镜Stewart平台[J];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4期
7 苏燕芹;张景旭;王富国;杨飞;赵宏超;;基于谱分析的30m望远镜三镜支撑结构地震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4期
8 郑黎明;黄剑波;;基于ADAMS和Simulink的太阳跟踪器联合仿真[J];光学精密工程;2014年05期
9 杨飞;安其昌;赵金宇;;基于功率谱的TMT三镜非相关子孔径拼接[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14年07期
10 王彪;;基于dsPIC30F6014A的电机变频调速系统设计[J];仪器仪表用户;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梁立辉;高精度复合式光电编码器设计及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2 孙莹;小型航天级光电编码器细分误差补偿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3 冯栋彦;高精度跟踪架通用轴系匹配及消差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4 赵宏超;TMT三镜系统Tilt Mechanism组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冯英翘;提高小型光电编码器分辨力和精度的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苏燕芹;TMT三镜系统Rotator组件结构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巍;基于DSP的光电编码器自动检测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2 冯婕;基于动态靶标光电经纬仪测角精度室内检测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09年
3 殷广冬;大口径望远镜轴系的抖动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3年
4 闫志欣;星载二维跟踪转台抗空间环境设计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于建冬;静态红外成像光谱仪前置光学系统设计及仿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曙光;温景波;练松伟;储少敏;;多排圆柱滚子组合转盘轴承静强度的计算[J];轴承;2010年08期
2 艾述伦;;778光电经纬仪水平轴系机械装配方法及误差[J];光学工程;1986年02期
3 陆国英;;778光电经纬仪水平轴系的设计、安装与检测[J];光学工程;1989年04期
4 孙敬伟;陈涛;王建立;杨飞;;主次镜系统的计算机辅助装调[J];光学精密工程;2010年10期
5 周超;杨洪波;吴小霞;张景旭;;地基大口径望远镜结构的性能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1期
6 冯栋彦;高云国;张文豹;;采用标准轴承的光电经纬仪轴系误差修正[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3期
7 孙敬伟;陈涛;王建立;张金凯;;基于离焦星点图的RC式望远镜装调技术[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4期
8 王智;李朝辉;;月基极紫外相机光机结构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10期
9 王帅;李洪文;孟浩然;吴庆林;;光电望远镜伺服系统速度环的自抗扰控制[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10期
10 张丽敏;张斌;杨飞;明名;;主动光学系统力促动器的设计和测试[J];光学精密工程;201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超;杨洪波;吴小霞;张景旭;;地基大口径望远镜结构的性能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1期
2 陈波,尼启良,曹继红,巩岩,曹健林;空间软X射线/极紫外波段正入射望远镜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3年04期
3 张林波,任戈,陈洪斌;大口径望远镜结构的有限元分析[J];光学技术;2003年05期
4 陈欣扬;机场远距离目标望远镜监控系统的初步设计[J];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2004年00期
5 郑锋华;王永;李东波;蒋麒麟;;望远镜主转动框架设计分析方法[J];机械设计;2006年08期
6 王鸣浩;董磊;;傅里叶望远镜成像原理对比验证[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2年06期
7 郑骅铃;;望远镜的色再现性[J];应用光学;1982年03期
8 ;输出系统能以相位共轭补偿形成激光束的望远镜系统[J];国外激光;1994年03期
9 赵有雄,郭忠言,詹文龙,冯恩普,郗鸿飞,周建群,王金川,罗永锋,,雷怀宏,沈文庆,冯军,马余刚;一种高性能飞行时间望远镜系统[J];核技术;1995年07期
10 李蓉芳;直接形成图像的望远镜多孔径合成系统(下)[J];光机电信息;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红娥;胡易;成正维;刘思敏;;体全息望远镜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杨飞;;温度变化对1.23m望远镜光机系统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陈渊;;质子反冲闪烁望远镜系统的研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4 杨飞;;仰角变化对1.23m望远镜光机系统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王柱生;谭继廉;肖国青;李占奎;高萍;张宏斌;鲍志勤;卢子伟;李龙才;张玲;徐树威;郭应祥;谢元祥;;全耗尽Au-Si面垒型带电粒子望远镜的研制[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王金川;詹文龙;郭忠言;郗鸿飞;周建群;赵有雄;罗永锋;雷怀宏;;宽量程重离子望远镜系统[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1994年
7 吴小霞;;600mm薄镜主动光学成像望远镜[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永明;袁波;;RPC μ子望远镜的设计[A];第8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6年
9 李松林;卢俊;徐瑚珊;诸永泰;;一个气体电离室IC+PSSD望远镜系统[A];第8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6年
10 卢俊;李松林;徐瑚珊;诸永泰;范恩杰;柳卫平;白希祥;;一台高分辨的ΔE—E望远镜系统[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彼工;美国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盘支撑南极天体望远镜[N];中国建材报;2007年
2 记者 郑杨;南极望远镜CSTAR成功观测南极星空[N];经济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超;大口径望远镜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2 岳巾英;复眼衍射望远镜系统的性能检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3 孙敬伟;地基大口径光电成像望远镜装调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4 于树海;傅里叶望远镜成像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5 司庆丹;傅里叶望远镜成像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4年
6 程泽浩;HXMT中能望远镜数据获取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李保权;静止轨道卫星太阳X-EUV成像望远镜[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4年
8 张晓明;望远镜光路实时对准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年
9 姚仰光;LAMOST观测控制系统的建立与测试[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10 刘光曹;LAMOST望远镜的观测控制流程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厉建峰;大型光电阵望远镜结构传热分析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2 朱巧根;望远镜远程控制和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3 李祝莲;1.2m地平式望远镜跟踪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4 范玉峰;地平式自动望远镜控制系统及光子计数型光度计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5 杨秀荣;卡塞格林激光发射望远镜支架的结构分析和优化[D];苏州大学;2011年
6 王心怡;望远镜影像稳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7 张雅静;无线传感网络在光学综合孔径望远镜中的应用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8 徐军;Java技术在小型自动望远镜中的应用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年
9 蔡灿;小型望远镜防抖系统的设计与工程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10 王磊;白天探测技术研究与望远镜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4年
本文编号:2092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092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