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高准确度扭矩标准机力臂系统设计

发布时间:2019-10-12 09:56
【摘要】:文章说明了力臂系统对扭矩标准机准确度的重要性,简要地介绍了一种高准确度扭矩标准机力臂系统的设计要点,重点说明了力臂长度设计所考虑的因素、力臂结构设计的原则,最后分析了力臂对整个装置不确定度的贡献。根据这些原则设计的0.5 m N·m~10 N·m标准机力臂,满足整机要求。
【图文】:

结构图,气浮轴承,结构图,力臂


琬6鈁绻銅≡窳Ρ?的长度太短的话又会使灵敏度下降,最主要的是,过短的力臂长度使砝码加载机构的设计难度大大增加。力臂的长短值是有其矛盾性存在的。以0.5mN·m~10N·m标准机为例,初期设计方案讨论时有两种长度尺寸意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最终决定选用500mm作为0.5mN·m~10N·m标准机的力臂标称长度,这样既可以使两旁的砝码加载机构的升降、回转都有较充足的设计空间,也使得整机机架的更美观。标准力臂的设计采用等刚度设计原则,左右对称,使长度对灵敏度正面影响大于重量对灵敏度的负面影响。图1标准力臂系统(气浮轴承)结构图还须注意,标准力臂输出主轴中心与力臂两侧悬挂钢带的侧面空间平行度是整套装置设计与制造成败的重中之重。设计的标准力臂杠杆系统由气浮轴承、标准力臂、配重、夹紧机构和激光位移传感器水平监测等部件组成,如图1所示。整个标准力臂的设计长度不仅要达到设计规定的准确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标准力臂的对称性,从而可使其质心、形心在标准力臂的对称铅垂线上。4标准力臂对装置的不确定度贡献以0.5mN·m~10N·m标准机为例,讨论标准力臂对装置的不确定度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构成[3]。1)标准力臂长度测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rel(L1)依据《JJG769-2009扭矩标准机检定规程》中的要求[4],设计将要求装置的力臂长度最大允许相对误差δ=3×105,按照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3,其相对不确定度为:55rel1310()1.7103uLkδ×=

结构图,气浮轴承,结构图,力臂


琬6鈁绻銅≡窳Ρ?的长度太短的话又会使灵敏度下降,最主要的是,过短的力臂长度使砝码加载机构的设计难度大大增加。力臂的长短值是有其矛盾性存在的。以0.5mN·m~10N·m标准机为例,初期设计方案讨论时有两种长度尺寸意见,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最终决定选用500mm作为0.5mN·m~10N·m标准机的力臂标称长度,这样既可以使两旁的砝码加载机构的升降、回转都有较充足的设计空间,也使得整机机架的更美观。标准力臂的设计采用等刚度设计原则,,左右对称,使长度对灵敏度正面影响大于重量对灵敏度的负面影响。图1标准力臂系统(气浮轴承)结构图还须注意,标准力臂输出主轴中心与力臂两侧悬挂钢带的侧面空间平行度是整套装置设计与制造成败的重中之重。设计的标准力臂杠杆系统由气浮轴承、标准力臂、配重、夹紧机构和激光位移传感器水平监测等部件组成,如图1所示。整个标准力臂的设计长度不仅要达到设计规定的准确度,同时还要充分考虑标准力臂的对称性,从而可使其质心、形心在标准力臂的对称铅垂线上。4标准力臂对装置的不确定度贡献以0.5mN·m~10N·m标准机为例,讨论标准力臂对装置的不确定度贡献,主要有以下几点构成[3]。1)标准力臂长度测量引入的标准不确定度分量urel(L1)依据《JJG769-2009扭矩标准机检定规程》中的要求[4],设计将要求装置的力臂长度最大允许相对误差δ=3×105,按照均匀分布,包含因子k=3,其相对不确定度为:55rel1310()1.7103uLkδ×=
【作者单位】: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4研究所;
【分类号】:TH8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汪克廉;;扭矩标准机及标准扭矩计研制成功[J];计量技术;1982年03期

2 范海艇;姜鸣;沈琪;;基于气浮轴承技术的高准确度小量程扭矩标准机[J];上海计量测试;2014年01期

3 张智敏;李涛;张跃;吉鸿磊;戴明;;基于空气轴承支撑技术的100N·m扭矩标准机的设计[J];计量技术;2007年10期

4 郭斌;林海;蒋希明;张叶;吴鲲;;JJG769-2009《扭矩标准机》检定规程解读[J];中国计量;2010年05期

5 黄开志;NE-1000型扭矩标准机量程下限的拓展[J];计量技术;2000年05期

6 汪锦鸣;;NE—100型扭矩标准机的研制及其顺序控制系统[J];试验机与材料试验;1984年04期

7 林建辉;陈秋贤;郭贵勇;;5kNm天平式扭矩标准机的设计及应用研究[J];计量与测试技术;2013年10期

8 ;[J];;年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肖飞;静重式扭矩标准装置的研制[D];天津大学;2012年

2 王倩;参考式扭矩标准机的研制[D];天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480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5480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714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