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压差动态流量计结构设计与模型研究
【学位单位】:燕山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H814
【部分图文】:
依据现有的差压式流量计可以了解到,流体流经管道中的节流件产生的压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在应用压差式流量计时,瞬时流量的影响因素主要为流动时引起的惯性力,以及速度变化引起的速度分布的变化,其性能稳定大的优点又无法替代。所以,如果能抵消掉流体流动的粘性和惯性影响,瞬时流量与压力差及其变化过程的数学关系,就可以结合压差式流量计通计算方法,间接得到瞬时流量值。 动态流量计的工作原理.1 传统的差压式流量计传统的节流—差压式流量计是根据液流通过小的节流面积时,造成局部收增加,静压力下降,流量与压力差的平方根成正比的原理设计的,典型节—文丘里管,其结构如图 2-1 所示:
第 2 章 双压差动态流量计的原理者的关系处理的更为简洁。对于有缓变节流装置的流场,流体运动平稳,两端压差变化显著,更容易通过传感器精确测量,容易找到瞬时流量与压力差函数之间的关系。如图 2-1 所示,对于经典文丘里流量计,测量管主体结构可以分为三部分直通的光滑圆管和一个渐缩管以及一个渐扩管组成,在渐缩、渐扩管中,流线不会脱离壁面 ,流动阻力主要是沿程的摩擦引起的。对应于缩小后流速的局部阻力系数 ζ=0.05-0.06,可见在渐缩、渐扩管中的流动损失很小,因此对它建立动态流动下的数学模型是可行的。因此,如图 2-2 所示,本文所研究的双压差动态流量计在传统文丘里流量计的基本结构上进行了改进:整体延长,使流态更为稳定,设定三个压力测量点,扩散角为 21 度,将两端设计为对称结构,这样在不影响流体流动状态的情况下更易于进行数学模型的搭建。
第 2 章 双压差动态流量计的原理ecR =2300[27],流量计管道内油液流动的雷诺数远小于临界值,计算分析上可以确定管内油液的流动状态为层流。2.2.2 双压差动态流量计数学模型如图 2-3 所示为双压差动态流量计测量管的结构示意图,图中大管孔和小管孔的半径分别为1R 和2R ,轴向速度分别为1u 和2u ,假设流动为轴对称不可压缩的层流并且三段直管中的流线是直线。将管道水平放置,使轴线与 z 坐标重合,建立轴向柱面坐标系。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旺奎;;动态流量法校准系统[J];真空与低温;1982年02期
2 万昭志;扩散泵抽速及动态流量法校准中有效抽速的研究[J];真空;1986年01期
3 陈钢,马银亮,傅周东,路甬祥;动态流量计及其应用[J];计量学报;1997年04期
4 唐勇,王益群,姜万录;一种用于动态流量软测量系统的神经网络训练方法[J];液压与气动;2004年10期
5 姜万录;孙红梅;牛慧峰;王益群;;相关法虚拟动态流量计的研制及试验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07年01期
6 王伟;李传奇;;四型高压动态流量计误差特性分析与仿真[J];煤矿机械;2008年03期
7 傅丽莹;王伟;李传奇;王丽凤;;十字星形高压动态流量计特性分析[J];机床与液压;2008年08期
8 郭养明;刘丽栗;;水轮发电机过渡过程中动态流量的测算方法[J];华北电力技术;1982年04期
9 陶斌岩;动态流量的测试[J];液压与气动;1985年02期
10 傅周东,路甬祥;耐高压动态流量计的研究[J];液压与气动;198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王涛;王晓昕;彭光正;;具有流量反馈的气体动态流量发生器的设计[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一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唐勇;王益群;姜万录;;一种用于动态流量软测量系统的神经网络训练方法[A];液压与气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唐勇;王益群;姜万录;;一种用于动态流量软测量系统的神经网络训练方法[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2004年
4 姜万录;孙红梅;高明;;基于超声检测的动态流量测试技术研究[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赵澜;张涤新;;基于动态流量法利用定容式流量计进行真空校准方法的研究[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姜万录;孙红梅;高明;;基于超声检测的动态流量测试技术研究[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尹志刚;双压差动态流量计结构设计与模型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2 宋涛;泵缸复合动态流量计研究[D];燕山大学;2017年
3 叶惠传;气体动态流量测试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唐泰华;动态流量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程敏;WDM光树网流量疏导问题的智能化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6 李义;齿轮式动态流量计的理论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815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8157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