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接近服役条件材料力学性能原位测试装置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9 04:48
【摘要】:随着工业科技的迅猛发展,各个领域对材料服役条件下力学行为测试手段的需求越来越急切。通过模拟服役条件下材料的应力状态及周围物理场环境,从而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由此获得的材料力学性能参数将是材料先进制备成型加工、机械结构设计、电子信息通讯、航空航天等领域中材料应用的重要理论依据,此种测试手段具有重要意义,也将对社会和经济效益产生正面积极的作用。由于材料在服役过程中的工作环境较为复杂,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多种外部机械载荷(如拉伸、扭转、弯曲等)的同时作用,且材料在不同外部载荷作用下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力学性能。同时,服役过程中材料也会受到热、电、磁等多外场耦合作用,这也会诱发材料力学性能发生改变,进而导致力学行为的变化。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开展接近服役条件下材料的力学性能测试试验是重要的质量保障手段。而现有材料力学试验机,如拉伸试验机、三点弯曲试验机等大部分都只能提供单一载荷测试功能,且无法对材料表面形貌特征进行原位监测,也不能施加热、电、磁等物理场。因此,传统的材料力学试验机已经不能满足当前材料测试领域对测试装置的需求。所以,能够开展复合载荷多物理场作用下材料力学性能进行原位(In-situ)测试的测试装置设计分析和试验研究成为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面向材料服役性能测试领域的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发展动态,结合材料服役性能测试领域复合载荷多物理场力学性能测试技术的研究现状,设计提出了能够实现拉伸-悬臂弯曲-扭转复合载荷加载以及热、电、磁物理场同时加载的材料力学性能原位测试装置,并在测试装置功能设计分析,测试装置性能测试与分析,复合载荷加载轨迹规划,应力状态理论分析,形状改变比能理论分析和铜锌铝合金力学性能测试试验方面开展了系统工作。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多轴并联机构载荷施加及空间运动轨迹规划原理,提出了拉伸/压缩、扭转、悬臂弯曲多种载荷复合加载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新技术。所提出的测试技术实现了复合载荷的协同精密加载和控制,克服了串联式载荷施加方法对复合载荷测试精度的影响,依托空间位置控制方法,达到了较高的测试精度,丰富了复合载荷材料力学试测试方法;以风力发电机为例,分析了拉伸-扭转,拉伸-悬臂弯曲,扭转-悬臂弯曲,拉伸-扭转-悬臂弯曲复合载荷作用下材料所处的复合载荷应力状态;同时针对本文提出的复合载荷试验方法,推导了并联驱动加载单元的空间位置反解方程;进而对空间运动轨迹进行了规划,设计了两种空间加载轨迹:笛卡尔坐标系下的螺旋线轨迹和空间坐标系下的悬臂弯曲轨迹;(2)基于大幅值、多波形、非接触式的电场、磁场、热场加载原理,提出了电热磁多物理场耦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新技术。构建了接近材料实际服役工况下的多物理场环境,实现了相关试验参数的大量程、高精度、快速响应的控制与检测;采用大电流、非接触式辐射、电磁线圈实现热电磁多物理场加载,解决了多物理场加载时的空间干涉问题,最终实现多物理场的结构设计和协同精密加载;针对多物理场加载单元进行功能扩展,物理场可以实现波形加载;(3)提出了采用数字图像相关及光学显微成像相结合的材料力学行为与变形损伤的动态原位监测技术。结合空间圆柱坐标系内定位方法和多线程、高精度的定量/持续运动控制,实现了大范围、长焦距、径向可调的全场原位监测结果的高精度采集;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实现了复合载荷试验条件下的三维非接触式应变测量,属于应变的非接触式直接测量,减少应变间接测量方式带来的繁琐误差修正工作;提出了多种功能模块在空间圆柱坐标系内定位方法,可实现试件全表面的原位监测,在同一次试验中可以观测试件表面不同区域的形貌变化;(4)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研制开发了复合载荷多物理场材料力学性能原位测试装置;针对接近材料服役状态下的拉伸、扭转、悬臂弯曲复合载荷应力状态,结合两种理论开展了相应的理论分析工作,进而得到了材料在复合载荷应力状态下材料力学性能理论变化规律。针对铜锌铝合金(Cu-Zn-Al)开展复合载荷多物理场下的力学性能原位测试试验,试验结果规律与理论分析得出的材料力学性能变化规律相吻合,理论分析与试验结果得到了良好的相互验证。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H87
【图文】:

新型材料,学术界,当代文明


第 1 章 绪 论1.1 引言从古至今,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且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进入 21 世纪,材料作为众多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撑与先导,与信息、能源一道成为当代文明的三大支柱。各种新型材料[1-18]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各个应用领域,图 1.1 所示是近年来获得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部分新型材料。

微观损伤,破坏形式,经济损失


图 1.1 近年来学术界高度关注的部分新型材料[1-18]值得注意的是,任何材料在服役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外部载荷作用现形变、损伤和破坏,这类问题在实际生产生活中不胜枚举。尤其在一些的应用场合,材料的失效将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例如:美国每年 119经济损失就是因为材料断裂;英国因腐蚀疲劳失效使得海上开采石油产业%;我国同样每年因此蒙受 4900 亿人民币的经济损失。上述情况发生的材由于材料内部在微观尺度下已经出现了微观损伤破坏,如微裂纹等,如图进而在接下来的服役状态下不能承受与预期匹配的应力状态,使得微观缺连接(聚合),最终形成宏观裂纹。

胡克定律,概要,理论计算,刚度指标


图 1.3 材料科学与工程四要素常表现为材料的强度指标、刚度指标、硬切模量、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参数。这验测定的,每一种试验都需要通过相应的概要如表 1.1 所示,具体详细理论计算公表 1.1 常规力学性能测试方法概要测试原理简图 理论计算依据 胡克定律胡克定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祥健;智能型航空材料力学性能自查及测算系统[J];材料工程;1996年02期

2 吕耀辉;张伟;;“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2年13期

3 张金伟;;新型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发展动向[J];试验技术与试验机;1989年01期

4 韩祥凤;王海港;;材料力学性能测试的实践型学习探讨[J];装备制造技术;2009年05期

5 吴国运;钢铁企业中材料力学性能研究工作的思考[J];钢铁研究;1996年03期

6 余圣甫,徐济民;微机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技术及应用[J];实用测试技术;1996年04期

7 吕春菊;舒康颖;秦来顺;刘薇;郭冰;;“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4年14期

8 王建国;;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价技术进展[J];工程与试验;2008年S1期

9 梁晋;郭翔;胡浩;李磊刚;唐正宗;史宝全;孙涛;;机械与材料力学性能的三维全场变形与应变快速检测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13年01期

10 孙小华;余海洲;黄才华;胡宗智;;“工程材料力学性能”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李柠;接近服役条件材料力学性能原位测试装置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2 刘瑞;微结构材料力学性能的微拉伸系统与测试方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远辉;QPQ技术对材料力学性能和抗蚀性影响的研究[D];江苏大学;2007年

4 李秋;微拉曼光谱技术在纳米材料力学性能研究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11年

5 徐松林;PTFE/A1含能反应材料力学性能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宗登刚;微机械材料力学性能测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成功;不锈钢性能的自动球压痕试验测算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黄廷尊;超声冲击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冲击过程的有限元模拟[D];江苏科技大学;2016年

3 韩越;基于“环形试样”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D];合肥工业大学;2017年

4 朱志科;PLA/PPC共混材料力学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5 马昀晟;微型试样液压鼓胀法测试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6 卜巾晏;MEMS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装置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09年

7 朱聪聪;小冲杆试验中材料力学性能的有限元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张经纬;在应力场下氦泡对铁基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D];华北电力大学;2014年

9 周清林;汽车铝合金车身的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与简单结构有限元模拟[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10 李翔宇;微尺度下材料力学性能及损伤模型参数的反演辨识[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759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8759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5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