颗粒阻尼器特性及其在车轮减振降噪中的应用研究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7
【中图分类】:TH703.62
【部分图文】:
第1章 绪 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来源为哈尔滨通达工业环保有限公司项目:车轮颗粒阻尼器的研究背景和意义中,振动是最广泛存在的现象。广袤浩瀚的宇宙以及微观世不同程度的振动现象。振动产生于某些质点或物体脱离其环运动中。而物体的振动必然会在周围环境中产生声音,因过振动现象所发射产生并能够通过空气、水等传播介质被声波[1]。
图 1-2 损耗因子的测量装置[15]学者在长久的研究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实验手段对影响颗粒势的各种因素进行探究和摸索。JemA.Rongong和GeoffreyR.T验设备及装置,利用控制变量法以特定响应曲线探索了颗粒粒阻尼发挥效果的方式[21]。同时其将电磁场特性灵活运用将高[22]。并且JosephJ.Hollkamp和RobertW.Gordon通过悬臂梁钻动剧烈程度、颗粒填充率、直径、材料等对颗粒阻尼的影响方素的影响重要程度[23]。Papalou和Masri以单自由度系统试验研振动的最优因素组合[24];Friend和Kinra以悬臂梁模型研究颗减振效果并发现颗粒阻尼可以将阻尼特性提高近50%[25]。
国外学者在长久的研究过程中更倾向于使用实验手段对影响颗粒阻尼器减振能力及趋势的各种因素进行探究和摸索。JemA.Rongong和GeoffreyR.Tomlinson利用图1-3实验设备及装置,利用控制变量法以特定响应曲线探索了颗粒直径、材料等影响颗粒阻尼发挥效果的方式[21]。同时其将电磁场特性灵活运用将颗粒的运动性大大提高[22]。并且JosephJ.Hollkamp和RobertW.Gordon通过悬臂梁钻孔试验研究了结构振动剧烈程度、颗粒填充率、直径、材料等对颗粒阻尼的影响方式,并得出了各种因素的影响重要程度[23]。Papalou和Masri以单自由度系统试验研究并提出了降低系统振动的最优因素组合[24];Friend和Kinra以悬臂梁模型研究颗粒阻尼垂直平面内的减振效果并发现颗粒阻尼可以将阻尼特性提高近50%[25]。图 1-3 颗粒阻尼特性试验装置图[21]同时颗粒阻尼非常有效的应用于工程实际。Lieber、Moore 和 Oledzki 将其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Skipor 和 Sims 将其应用于工业机器改善其振动响应[26]。同时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伍仁;秦继红;;阻尼器在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8年12期
2 陈亮;张京伟;;新型阻尼器的理论与试验研究[J];液压与气动;2011年12期
3 R. I. Skinner;史金纳;R. G. Tjler;戴勒;A. J. Heine;海尼;W. H. Robinson;罗宾逊;严竹平;;用于结构抗震的滞迴阻尼器[J];工程抗震;1980年03期
4 Thomas Szirtes;曹元彪;;正确选用阻尼器[J];矿山机械;1990年03期
5 张冶;;机械式压力阻尼器的类型及其应用[J];自动化仪表;1993年06期
6 王飞跃,聂玉光,金兆熊;离心机下阻尼器的非线性特性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10期
7 刘晖,唐家祥;主动调频阻尼器的参数优化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0年03期
8 段权,徐晖;旋转式硅油阻尼器动态特性实验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1年02期
9 杨智春,李斌;多层滑动极板式电流变阻尼器的动力学建模[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2年S1期
10 黄震宇,陈大跃,谢国权,朱成刚,赵春宇;电流变阻尼器的频率自适应减振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0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华;Nano-MR阻尼器研究及其应用[D];浙江大学;2004年
2 郑杰;曲面钢板阻尼器及其结构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3 曲激婷;位移型和速度型阻尼器减震对比研究及优化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4 郝德刚;多层钢板转子阻尼器及相关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武珅;直升机旋翼液弹阻尼器动力学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6 邓忠超;基于MR阻尼器的船舶减振基座试验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7 凌育洪;自复位记忆合金阻尼器的数值模拟及工程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猛;新型铅阻尼器与预应力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9 杨军;铅挤压阻尼器的研制及结构消能减震相关问题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10 黄东阳;调频类阻尼器的性能改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葛惠娟;一种新型阻尼器—逆变型MR阻尼器[D];北京工业大学;2005年
2 任俊建;基于无线网络的MR阻尼器监控系统研究与实现[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赵俪雅;软钢阻尼器的试验及设计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金桂林;新型SMA万向阻尼器滚球隔震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5年
5 逄鹏程;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器在斜拉桥上的减震性能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唐亚男;低屈服点钢剪切板阻尼器耗能性能与疲劳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7 江夏清;分别附加金属和油阻尼器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频;斜拉索外置式阻尼器及其控制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9 许华杰;阻尼器性能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西安工程大学;2015年
10 贺国华;颗粒阻尼器对悬臂梁的减振作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8761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2876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