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外中耳畸形对圆窗激振听力补偿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01 14:33
  由于助听器佩戴困难、输出增益差等原因,国外科研人员研发传统人工中耳,即一种机械激励听骨链来补偿患者听力损伤的植入式助听装置。但传统人工中耳的植入,需要患者听骨链完好。而临床上很多感音神经性聋的患者还伴有听骨链畸形,无法为人工中耳提供完整的听骨链,使得其无法植入。为此,近年来国外学者提出避开听骨链,采用作动器直接激振圆窗的方法来补偿听力损伤。这种圆窗激振的方法,为带有耳畸形等中耳病变的混合性聋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但临床研究显示,这种圆窗激振术后个体差异较大。这种个人差异除了由作动器本身与患者个人耳组织耦合性能差异引起外,还受患者不同的耳畸形影响。为了提升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听力补偿性能,降低术后个体性能差异,本文就患者外中耳畸形对圆窗激振影响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如下:首先,本文采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和逆向成型技术建立了外耳和中耳几何模型,并利用三维软件建立耳蜗几何模型,通过布尔运算将中耳和内耳耦合一起,最终得到人耳实体模型。在外耳道口施加声压模拟正常人耳的声激振,并通过耳蜗输入阻抗等五组模型计算结果与相关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其次,基于... 

【文章来源】: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9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外中耳畸形对圆窗激振听力补偿影响研究


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示意图

示意图,颞骨,示意图,圆窗膜


图 1-2 Gostian 颞骨实验示意图Figure1-2 Gostian's experimental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temporal bo床手术上,医生很难控制施加在圆窗膜上的初始压力,仅而会造成术后患者植入的悬浮振子作用到圆窗膜初始压力果不同。此外,如果在手术中对圆窗膜上的初始压力无法精窗膜造成不可修复的人为破坏。Ishii 等[31]通过实验研究上的力达到 586 mN 时,圆窗膜便会被穿破。因此在给患该注意初始压力不能过大,以免耳蜗内淋巴液会随着圆窗者残余听力的进一步恶化。高圆窗激振式人工中耳在临床上的听力补偿效果,一些学耳的悬浮振子设计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主要研究悬浮触面积和耦合条件。Atturo 等[32]解剖结果显示,圆窗的直径约为 1.5-1.9 mm,径则为 1.8 mm,并且圆窗形状也是因人而异,这样会造膜和悬浮振子的尺寸不匹配,很难使悬浮振子与圆窗膜之

示意图,圆窗,振子,激振


图 1-3 悬浮振子激振圆窗示意图3 Application of the floating mass transducer in the round window 期的研究,赵守琴等[41]对 9 例先天性卵圆窗闭锁患者(年龄 5.5-25 岁,平均 12.5 岁)进一步研究,探索如何桥治疗先天性卵圆窗闭锁的患者。由于患者的先天性卵正向传递至耳蜗,将振动声桥固定在患者的听小骨上在患者的圆窗处植入振动声桥的悬浮振子。术后结果气传导阈值(0.5-4 kHz)提高了 30 dB,在高频处效果系统(CMSTS)的语句测试中,患者术后语音识别高达患者由于局部瘢痕结缔组织包裹,在悬浮振子植入圆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 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先天性中外耳畸形患者,研究振动声桥对先天性外中,对单侧(左耳)先天性小耳畸形和外耳道闭锁患者进子作用在圆窗处。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在频率为 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初始压力与支撑刚度对圆窗激振听力补偿影响的数值研究[J]. 张虎,刘后广,赵禹,饶柱石,杨建华,王文博.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2018(02)
[2]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发育生物学研究进展[J]. 张天宇,李辰龙.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8(02)
[3]不同激振位置对压电式人工中耳听力补偿性能的影响[J]. 张莹,刘后广,饶柱石,黄新生,杨建华,杨善国.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2017(04)
[4]耳硬化的诊断及治疗进展[J]. 纪东,桂晓钟.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7(04)
[5]典型中耳病变对圆窗激振听力补偿性能影响的数值分析[J]. 周凯,刘后广,饶柱石,杨善国,赵禹,徐丹.  医用生物力学. 2017(04)
[6]先天性前庭窗闭锁的圆窗模式振动声桥植入(附9例报告)[J]. 王丹妮,赵守琴,李轶,马晓波,任冉,陈雪清,李玉玲.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7(08)
[7]振子及其耦合条件对圆窗激励式人工中耳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J]. 徐丹,刘后广,田佳彬,饶柱石,程刚,杨建华.  振动与冲击. 2017(04)
[8]耳道结构性病变对传声影响的数值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 于申,王吉喆,孙秀珍,刘迎曦,李生.  中华耳科学杂志. 2016(03)
[9]先天性外耳道闭锁合并内中耳畸形高分辨率CT表现[J]. 周霞,沈桂权.  贵州医药. 2016(02)
[10]先天性中耳畸形的诊断与治疗[J]. 赵守琴.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6(02)

博士论文
[1]人耳耳蜗的双向流固耦合建模分析与主动作用机制研究[D]. 许立富.上海交通大学 2015
[2]基于材料非线性人耳模型的压电式人工中耳植入特性研究[D]. 田佳彬.上海交通大学 2015
[3]耳蜗正逆向驱动传声效率的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D]. 陈永正.复旦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圆窗激励式人工中耳传声力学特性研究[D]. 徐丹.中国矿业大学 2017
[2]新型压电式人工中耳作动器的设计及实验[D]. 程金磊.上海交通大学 2014
[3]新型压电式人工中耳中的语音信号处理研究[D]. 闵小峰.上海交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3157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33157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f9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