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仪器仪表论文 >

微扰方法在衍射光栅分析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05 07:02

  本文关键词:微扰方法在衍射光栅分析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光栅 微扰法 衍射 RCWA


【摘要】:伴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半导体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渐渐凸显,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使用使得半导体产业又被推向了新的高潮。随着集成电路中的芯片尺寸已减小到20nm,人类已经进入了一个新信息时代。尺寸减小必将导致芯片集成度增加,因此对微电子测量技术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近年来由于散射度量术的诸多优点。使得这种测量技术被广泛使用,作为一个散射度量术的重要应用,OCD(Optical Critical Dimension,光学关键尺寸)测量技术因其无损、方便、高效,日渐受到亲睐,并逐渐成为关键尺寸测量和分析领域中的主流技术。严格耦合波分析法(Rigorous Coupled-Wave Analysis,RCWA)是在OCD模拟分析中最常用的算法之一,RCWA在一维衍射光栅的分析中可以完全胜任周期结构的分析计算,但是对于在微电子结构中常见的二维衍射光栅的分析中,其计算时间耗时,占用内存较大且较难收敛,尤其在非矩形轮廓的光栅结构分析中,因需要将光栅分成很多小层来计算以得到更加精确的结论,因此需要耗费更大的内存和计算时间。本文通过微扰算法(Perturbation Method,PM)和RCWA的结合,深入研究了这种改进的RCWA方法的理论依据,并分析了利用微扰法与S矩阵分析法(Scattering Matrix Method)相结合的方法,使得微扰法的实用性有所提高。深入研究微扰算法在一维非矩形光栅和二维简单阶跃折射率结构光栅的应用及实现,并基于该算法编写软件对结果进行模拟,在一维光栅中不再仅仅局限于梯度较小的光栅,通过增加精确求解特征值成功将微扰法应用于高度较高且梯度较大的光栅中。因为微扰法可以有效避免多次求解特征值和特征矢量,因此计算效率高于RCWA的计算效率,这种优势尤其是在二维光栅的分析中,在二维光栅的研究过程中也得到了较好的结果,即在达到精确度的前提下,有效的提高了RCWA方法的计算效率。本文中提到的微扰方法不应仅局限于文中提到的光栅结构,还可将其应用于其他周期结构的分析中,尤其是对于时效性要求较高的应用,在工程误差要求范围内都是可以应用微扰法进行研究的。
【关键词】:光栅 微扰法 衍射 RCWA
【学位授予单位】: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H74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10-12
  • 1.1.1 半导体产业计量技术的发展10-11
  • 1.1.2 散射度量术综述11-12
  • 1.2 周期结构的衍射模拟算法综述12-14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14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14-16
  • 第二章 严格耦合波分析法在光栅衍射分析中的应用16-37
  • 2.1 严格耦合波分析法在一维光栅分析中的应用16-24
  • 2.1.1 研究模型16-17
  • 2.1.2 TE偏振17-20
  • 2.1.3 TM偏振20-21
  • 2.1.4 任意偏振21-24
  • 2.2 一维多层结构24-27
  • 2.3 严格耦合波分析法在二维光栅分析中的应用27-36
  • 2.3.1 研究模型27
  • 2.3.2 入射光波27-29
  • 2.3.3 耦合波方程29-32
  • 2.3.4 反射率的计算32-36
  • 2.4 本章小结36-37
  • 第三章 微扰方法的基本原理37-46
  • 3.1 微扰法在RCWA中的应用37-42
  • 3.1.1 研究模型37-38
  • 3.1.2 特征值问题的简化38-40
  • 3.1.3 微扰法求解光栅问题40-42
  • 3.2 微扰改进算法分析42-45
  • 3.3 本章小结45-46
  • 第四章 结合RCWA的微扰算法的电磁模拟46-60
  • 4.1 一维光栅中微扰法的实现46-55
  • 4.1.1 衍射效率与梯形角度变化的关系47-51
  • 4.1.1.1 精确求解两次特征值47
  • 4.1.1.2 精确求解四次特征值47-48
  • 4.1.1.3 二级近似48-49
  • 4.1.1.4 色散介质49-51
  • 4.1.2 衍射效率与梯形高度变化的关系51-54
  • 4.1.3 微扰方法的省时效率54-55
  • 4.2 二维光栅中微扰法的实现55-59
  • 4.2.1 研究模型55
  • 4.2.2 衍射效率与二面角的关系55-57
  • 4.2.2.1 衍射效率随二面角变化55-56
  • 4.2.2.2 色散介质56-57
  • 4.2.3 微扰法的省时效率57-59
  • 4.2.3.1 增加精确求解特征值的次数57-59
  • 4.2.3.2 省时效率和截断阶数的关系59
  • 4.3 本章小结59-6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0-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明月;段永远;谌夏;彭姝慧;蒲利春;;非线性光栅器件[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2 王聪;张军伟;杜丽;周海;;光栅拼接技术研究进展[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1年08期

3 卢中尧;;用可控光学透明光栅记录全息档案信息[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1984年02期

4 李德辉;;一种不用透镜的简单光栅结构[J];计量技术;1981年08期

5 杨敬曾;;圆盘径向辐射光栅的简易调整方法[J];航空工艺技术;1985年10期

6 潘星辰,庄松林;用总极值方法进行零位光栅结构的最优设计[J];仪器仪表学报;1988年01期

7 赵鹭明,王立军;光栅制备工艺的新进展[J];光学技术;2001年05期

8 安飞;苑伟政;乔大勇;;微型可编程光栅实现光谱模拟的方法研究[J];光学仪器;2007年02期

9 焦焱;刘林华;;结构异化对二重光栅辐射特性影响[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10 张玉涛;宣益民;;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结构强化吸收特性[J];工程热物理学报;201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恒彪;王占山;;纳米光栅结构长度标准研制[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2 耿康;陈新荣;吴建宏;;用衍射效率的光谱分布判断多层介质膜光栅掩膜形貌[A];大珩先生九十华诞文集暨中国光学学会2004年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3 白昱;金玉;刘岳峰;冯晶;孙洪波;;光栅微结构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取出效率的研究[A];全国第15次光纤通信暨第16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4 李术新;梁东;邢岐荣;徐世祥;郎利影;田震;柴路;王清月;;零级深度金属光栅对太赫兹波透过特性的理论研究[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曹召良;卢振武;李凤有;孙强;;亚波长周期结构光栅的制作工艺和理论关系研究[A];2002年中国光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成希革;黄吉发;尹振宇;李雪玲;;内置多叶光栅集成[A];第八届全国医用加速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杨德兴;王海滨;赵建林;张鹏;郭夏锐;;层状多重体全息光栅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周常河;;低密度光栅的飞秒信息处理技术[A];2006年全国强场激光物理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闵长俊;焦小瑾;王沛;明海;;表面有凹槽的亚波长金属光栅结构中光的透射现象的研究[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赖建军;梁华锋;王彬;翟小锋;;基于金属/介质/金属光栅的窄带红外发射/吸收结构设计[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通讯员  周晔 记者  李雪林;0.1秒干完10分钟的活[N];文汇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文亮;基于复合正交双频光栅的傅里叶变换轮廓术[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2 陈伟;大口径阵列光栅拼接误差控制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3 王丽;液晶电控光栅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4 唐怡超;超结构波导光栅设计与制备[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勇;波导光栅耦合器设计及其光全息聚合制作的初步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耿康;多层介质膜光栅掩膜形貌特性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7 孙朋;用于可见光偏振成像的亚波长金属偏振光栅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8 夏丁福;激光干涉光刻制备纳米尺度光栅[D];南京大学;2012年

9 于克东;基于表面电磁波激发的表面光栅热辐射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10 邵士茜;硅基集成光栅耦合器及其偏振无关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965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7965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8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