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纳米三坐标接触式探头优化设计
本文关键词:微纳米三坐标接触式探头优化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三坐标测量机 接触式探头 光学传感器 弹性机构
【摘要】:接触式探头作为微纳米三坐标测量机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按照结构可分为触发式和扫描式两类。论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微纳米三维探头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并研制了具有高灵敏度的三维微纳米接触触发式和扫描式测量探头,并从原理和结构两个方面详细介绍这两种探头。两种探头都主要由弹性机构、三自由度光学传感器和调整结构三个部分组成。触发式与扫描式探头的弹性机构分别为单层簧片结构与双层簧片结构,建立了刚度模型,对两个探头的弹性模型进行了优化设计并得出了最佳结构参数,通过Solidworks simulation仿真和实验验证了所设计结构的正确性;光学传感器分别基于自准直原理与原子力显微镜(AFM)原理,分析灵敏度模型,优化结构参数;调节调整机构从而实现探头三个方向位移的感测。两种探头的机械结构与传感器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并且装调方便。基于PI(Physical Instrument)微动平台,搭建了不同的实验系统,对组装好的探头进行弹性机构性能测试以及探头重复性、分辨率、感测范围、稳定度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弹性机构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的刚度近似相等且均约为0.7 mN/μm,且双层结构的刚度为单层结构仿真结果的2倍。触发式探头触发点重复性为15 nm; X、Y、Z三个方向最小分辨率均小于为3 nm。扫描式探头触发点重复性在12 nm以内;竖直方向最小分辨率小于4 nm。因此探头可被应用于微纳米三坐标测量机上。
【关键词】:纳米三坐标测量机 接触式探头 光学传感器 弹性机构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H721
【目录】:
- 致谢7-8
- 摘要8-9
- ABSTRACT9-15
- 第一章 绪论15-20
- 1.1 研究起源与目的15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5-18
- 1.2.1 电容式15-16
- 1.2.2 电阻式16
- 1.2.3 电感式16-17
- 1.2.4 光纤探针式17
- 1.2.5 光学传感式17-18
- 1.3 主要研究内容18-20
- 第二章 微纳米三维接触式探头结构及原理20-43
- 2.1 探头器件原理介绍20-25
- 2.1.1 QPD原理20
- 2.1.2 弹性机构原理20-24
- 2.1.3 弹性机构仿真分析对比24
- 2.1.4 单层和双层弹性机构仿真分析对比24-25
- 2.2 触发探头结构及原理25-29
- 2.2.1 整体结构及原理25-26
- 2.2.2 光学传感器原理26-27
- 2.2.3 灵敏度模型分析27-29
- 2.3 扫描式探头结构及原理29-39
- 2.3.1 整体结构及原理29-31
- 2.3.2 光学传感器原理31-32
- 2.3.3 灵敏度模型分析32-39
- 2.4 探头的信号处理电路设计39-41
- 2.4.1 I/V转换电路设计39-40
- 2.4.2 信号放大电路设计40
- 2.4.3 信号运算电路设计40-41
- 2.4.4 数据采集41
- 2.5 本章小结41-43
- 第三章 微纳米三维接触式探头性能测试43-59
- 3.1 弹性机构刚度测试43-44
- 3.2 触发式探头性能测试44-50
- 3.2.1 实验装置44
- 3.2.2 重复性测试44-47
- 3.2.3 最小分辨率测试47-49
- 3.2.4 感测范围49
- 3.2.5 稳定度测试49-50
- 3.3 扫描式探头性能测试50-58
- 3.3.1 实验装置50-51
- 3.3.2 重复性测试51-55
- 3.3.3 最小分辨率测试55-56
- 3.3.4 簧片振动测试56-57
- 3.3.5 感测范围57
- 3.3.6 稳定性测试57-58
- 3.4 本章小结58-59
- 第四章 微纳米三维接触式探头校正及改进方案59-66
- 4.1 探头的校正59-62
- 4.1.1 探针与悬浮片不垂直59-60
- 4.1.2 触碰测球的平面与其运动方向不垂直60
- 4.1.3 探头坐标系与PI坐标系不完全一致60-61
- 4.1.4 PI坐标系与工件坐标系不完全一致61-62
- 4.2 探头的改进62-65
- 4.2.1 双层弹性机构改进62-63
- 4.2.2 光学传感器改进63-65
- 4.3 本章小结65-66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6-68
- 5.1 研究总结66-67
- 5.2 研究工作展望67-68
- 参考文献68-71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71
-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71
- 2) 发表的学术论文71
- 3) 发表专利71
- 4) 获得的奖励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厦门大学微纳米加工与检测技术联合实验室简介[J];机械工程学报;2009年11期
2 朱振宇;傅星;;组合坐标法精确测量微纳米台阶样板高度[J];计测技术;2011年06期
3 李成贵,董申;微纳米表面和表层的完整性评价方法[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0年03期
4 刘贤萍;第一台多功能微纳米级表面特性摩擦显微仪(英文)[J];纳米技术与精密工程;2004年03期
5 李战华;郑旭;;微纳米尺度流动实验研究的问题与进展[J];实验流体力学;2014年03期
6 周亮;姚英学;;两种微纳米硬度测试方法的比较[J];测试技术学报;2006年01期
7 王宝和;;微纳米颗粒设计的超临界沉析技术(二)[J];通用机械;2006年03期
8 ;微纳米气泡发生技术激发水活性,掀起农业新革命[J];水利水电技术;2011年11期
9 金强;;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J];中国水利;2008年04期
10 ;微纳米颗粒包覆复合与整形技术产品推广[J];新材料产业;2009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雅俊;吴继业;王绪桂;;微纳米卷曲空间的曲率和曲率梯度调制的驱动力[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李喜德;;基于探针平台的微纳米固体实验检测技术、平台及其关键问题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孙立娟;李喜德;;微纳米焊枪及其应用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纪强;姜学松;印杰;;结合光刻和反应性相分离技术发展一种简单有效制备微纳米复合图形的方法[A];2007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7年
5 刘开林;凌惠琴;李明;毛大立;;钴基微纳米针布阵的制备和表征[A];2007年上海市电子电镀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殷雅俊;;微纳米卷曲空间调制出的驱动力[A];第十二届全国物理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王绪桂;殷雅俊;吴继业;黄坤;范钦珊;;平面微纳米曲线与线外粒子的相互作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李钟;仰大勇;刘星;马宏伟;;皱纹技术制备微纳米有序结构[A];2009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上册)[C];2009年
9 刘亮;李喜德;;微纳米尺度实验中的夹持方法及其强度分析[A];第三届二十一世纪的实验力学学科发展——海峡两岸实验力学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10 殷雅俊;;以史为鉴看曲面微纳米力学的几何化[A];科学殿堂的力学之光——第五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通讯员 黄志鹏;微纳米铁粉项目在泰钢投产[N];莱芜日报;2014年
2 郭晓华 王慧敏;微纳米远红外涂层有效降低锅炉能耗[N];科技日报;2014年
3 记者 刘瑞;“五化”治污 再现清透滇池水[N];昆明日报;2010年
4 许琦敏;加速我国微纳米元器件产能[N];文汇报;2007年
5 记者 白毅;微纳米粒子对人体多系统均有不良影响[N];中国医药报;2014年
6 记者 林莉君;超润滑实验速度:从蜗牛爬飙至时速90公里[N];科技日报;2013年
7 林莉君;中以科学家实验超润滑速度[N];中国航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士英;微纳米GaN衬底模板制备及外延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2 朱婧;对微纳米颗粒的修饰和表征在催化和电致化学发光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3 陆方;基于季铵化微纳米二氧化硅的竹材改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15年
4 郭超;输电线路玻璃绝缘子微纳米防冰表面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王林;化学驱动微纳米马达运动规律及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6 梁鑫;新型生物传感器及其在相关生物物理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7 张帆;细胞电学及电化学性质研究:微纳米加工技术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恒震;微纳米气泡特性及其在地下水修复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4年
9 干富军;微纳米颗粒动力学演变过程的矩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向军;多元尖晶石铁氧体基微纳米纤维的电纺制备、表征与磁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凭杰;缸套—活塞环微造型与微纳米颗粒复合填充技术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2 潘习习;微纳米气泡改善工业废水处理效果机理与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3 陆晖;微纳米曝气氧传质特性及对景观水体修复效果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4 高飞;微米纤维表面的辐射泄漏与光散射[D];南京大学;2014年
5 王雪娇;La_2O_3:Eu~(3+)及La_2O_2S:Eu~(3+)微纳米红色荧光材料的水热合成及荧光性能[D];东北大学;2013年
6 赵哲;微纳米银粉的可控制备与放大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7 周吉宇;生物分子自组装制备微纳米金片[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雪梅;壳聚糖/PHB-PEG嵌段共聚物微纳米粒子的制备与表征[D];青岛科技大学;2015年
9 李鹏;聚酰亚胺基耐电晕、高导热微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电气绝缘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年
10 李梦尧;微纳米CL-20/NC的静电射流法制备[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985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79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