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光通信望远镜跟踪控制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量子光通信望远镜跟踪控制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空间量子通信 光电编码器细分误差 LuGre摩擦模型 摩擦力矩补偿 粒子群算法 模糊控制 滑模变结构控制
【摘要】:作为中科院星地面望远镜系统项目的关键技术之一,量子光通信望远镜跟踪控制系统跟踪精度和速度平稳性技术决定了星地量子通信链路的稳定性。将中科院光电所自主研发的1.2米量子光通信望远镜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影响望远镜跟踪控制系统速度平稳性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应的补偿方法及控制策略。探讨了量子通信链路的建立过程,详细分析了量子光通信望远镜粗跟踪控制系统的组成单元与各单元的工作原理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介绍了望远镜粗跟踪控制器的硬件平台搭建,给出了粗跟踪控制系统设计框图及粗跟踪控制系统被控对象模型的测量方法。从扰动成因、已有扰动补偿技术、现有补偿技术存在的不足及扰动对量子光通信望远镜速度平稳性的影响,分别对光电编码器细分误差扰动及摩擦力矩扰动进行了分析。针对非线性光电编码器细分误差直接影响望远镜跟踪控制精度及速度平稳性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编码器细分信号误差补偿的高精度位置测量方法。对编码器进行了比较和分析,选择合适的编码器,探讨了光栅莫尔条纹技术测角原理和细分技术。对细分信号进行数理分析,结合实际工程经验,归纳出光电编码器细分误差主要存在的6类细分误差源。进一步对细分误差源进行数理分析,得到了细分误差源与细分信号空间角周期存在比例关系的结论,并将此结论用作误差源的判定依据。分析了细分误差对望远镜跟踪控制系统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跟踪控制系统位置量的细分误差补偿算法。结合该细分误差补偿算法,设计了两种望远镜粗跟踪控制系统模型,模型I:将细分误差补偿算法仅应用于望远镜粗跟踪速度环;模型II:将细分误差补偿算法同时应用于速度环和位置环,并对二者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在实际工程中,望远镜伺服转台存在角秒量级抖动的问题。对该抖动问题分别从时域、频域和空域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了该扰动的特性。结合已推算出的细分误差源判定依据,给出对直流细分误差进行补偿的结论。将控制模型II应用于望远镜高低轴跟踪控制系统中,进行了编码器细分误差补偿,位置误差最大值减小至未补偿前的50%。针对非线性摩擦力矩降低了量子光通信望远镜速度平稳性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高精度粒子群LuGre摩擦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并给出应用模型。首先,对摩擦现象和摩擦模型进行了分析,对比选用LuGre模型作为摩擦补偿模型,提出了一种干扰观测器高精度测量摩擦力矩方法。然后,详述了粒子群算法,给出了粒子群辨识LuGre摩擦模型参数的方法。最后,结合LuGre摩擦模型、干扰观测器高精度测量摩擦力矩和粒子群摩擦模型参数辨识算法,提出一种新的摩擦补偿方法并设计相应的摩擦力矩补偿控制器。将摩擦力矩补偿控制器应用于望远镜方位轴控制中,零速附近反向运动跟踪误差最大值仅为补偿前的40.6%,正向运动跟踪误差最大值仅为补偿前的34.5%。为增强量子光通信望远镜对控制系统内部参数摄动、复杂力矩扰动,如摩擦力矩,电机力矩波动及风阻力矩等的抵抗能力和鲁棒性,提高跟踪控制系统速度平稳性,提出一种应用于望远镜的新的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策略。首先,对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及对扰动的不变性给出了论述及证明,提供了针对滑模控制抖振问题的主要解决方案。然后,研究了模糊控制系统的控制思想及组成模块,以望远镜粗跟踪高低轴和方位轴伺服平台作为控制对象,设计了滑模变结构控制器。最后,给出了一种基于模糊控制器切换增益调节的滑模控制器设计方法。以望远镜方位轴作为被控对象,实测所得细分误差和摩擦力矩叠加到被控对象上作为扰动输入,将设计出的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器应用于方位轴控制系统中。经仿真,文中设计的模糊变结构控制器可以用于增强系统抗扰能力和抑制抖振。经实际测试与仿真,文中提出的2种扰动补偿方法及1种控制策略有效提升了量子光通信望远镜跟踪控制系统的抗干扰能力与速度平稳性,对其它跟踪控制平台具有普适性。
【关键词】:空间量子通信 光电编码器细分误差 LuGre摩擦模型 摩擦力矩补偿 粒子群算法 模糊控制 滑模变结构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73;TH743
【目录】:
- 致谢4-6
- 摘要6-8
- ABSTRACT8-14
- 1 绪论14-29
- 1.1 课题背景14-20
- 1.1.1 自由空间量子通信望远镜14-18
- 1.1.2 课题意义18-20
- 1.2 望远镜速度平稳性与影响因素20-22
- 1.2.1 速度平稳性概况20-22
- 1.2.2 影响速度平稳性因素22
- 1.3 伺服系统平稳性控制策略研究现状22-25
- 1.3.1 经典控制策略在平稳跟踪控制中的应用22-23
- 1.3.2 现代控制策略在平稳跟踪控制中的应用23-25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25-26
- 1.5 本文结构安排26-29
- 2 望远镜粗跟踪系统及扰动分析29-46
- 2.1 引言29-30
- 2.2 量子通信链路建立30
- 2.3 粗跟踪系统需求分析30-31
- 2.4 望远镜粗跟踪系统构成31-34
- 2.4.1 望远镜主光学系统31-32
- 2.4.2 粗跟踪成像探测器32
- 2.4.3 望远镜粗跟踪伺服平台32-33
- 2.4.4 粗跟踪控制系统硬件实现33-34
- 2.5 望远镜粗跟踪控制系统设计34-35
- 2.5.1 粗跟踪控制器设计34-35
- 2.5.2 粗跟踪控制器工作原理35
- 2.6 被控对象辨识35-38
- 2.6.1 粗跟踪伺服平台动力学分析35-37
- 2.6.2 粗跟踪被控对象辨识37-38
- 2.7 光电编码器细分误差扰动38-41
- 2.7.1 细分误差成因38-39
- 2.7.2 细分误差补偿技术39-41
- 2.7.3 细分误差对控制系统影响41
- 2.8 摩擦力矩扰动41-45
- 2.8.1 摩擦力矩42
- 2.8.2 摩擦力矩补偿技术42-44
- 2.8.3 摩擦力矩对控制系统影响44-45
- 2.9 本章小结45-46
- 3 基于控制系统的编码器细分信号误差补偿技术46-68
- 3.1 引言46
- 3.2 光电编码器工作原理46-52
- 3.2.1 编码器组成46-47
- 3.2.2 编码器分类47-48
- 3.2.3 编码器比较48-49
- 3.2.4 光栅莫尔条纹技术49-51
- 3.2.5 细分技术51-52
- 3.3 细分误差源分析52-56
- 3.3.1 编码器莫尔信号数学模型52-53
- 3.3.2 细分误差影响因素数理分析53-56
- 3.4 细分误差源对系统影响56-58
- 3.5 细分误差补偿算法58-60
- 3.6 细分误差补偿控制模型60-61
- 3.7 细分误差补偿技术验证61-66
- 3.7.1 工程遇到问题61-62
- 3.7.2 细分误差源判断62-64
- 3.7.3 细分误差源初始参数确定64-65
- 3.7.4 细分误差补偿实验65-66
- 3.8 本章小结66-68
- 4 基于Lu Gre模型的摩擦力矩补偿技术68-88
- 4.1 引言68
- 4.2 摩擦现象分析68-72
- 4.2.1 几种典型摩擦现象68-69
- 4.2.2 摩擦模型比较与选择69-72
- 4.3 摩擦力矩测量72-77
- 4.3.1 力矩反馈技术73
- 4.3.2 干扰观测器技术73-76
- 4.3.3 干扰观测器高精度摩擦测量76-77
- 4.4 粒子群算法77-79
- 4.4.1 粒子群算法原理77-78
- 4.4.2 算法实现78-79
- 4.5 Lu Gre模型参数辨识79-80
- 4.6 摩擦补偿控制器设计80
- 4.7 摩擦补偿技术验证80-86
- 4.7.1 摩擦力矩测量81-82
- 4.7.2 粒子群摩擦参数辨识实验82-85
- 4.7.3 粒子群Lu Gre模型摩擦补偿实验85-86
- 4.8 本章小结86-88
- 5 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器抗扰研究88-107
- 5.1 引言88
- 5.2 滑模控制基本原理88-94
- 5.2.1 滑动模态88-89
- 5.2.2 滑模变结构控制函数89-90
- 5.2.3 滑模面参数设计90
- 5.2.4 滑动模态不变性90-91
- 5.2.5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91-94
- 5.3 模糊控制94-98
- 5.3.1 模糊系统95-96
- 5.3.2 模糊控制系统组成96-98
- 5.4 滑模变结构控制器设计98-99
- 5.4.1 被控对象确定98
- 5.4.2 滑模面设计98-99
- 5.4.3 滑模变结构控制律设计99
- 5.5 滑模控制器切换增益的模糊调节99-102
- 5.5.1 模糊控制器结构确定100
- 5.5.2 模糊控制模糊集确定100
- 5.5.3 确定隶属函数100-101
- 5.5.4 模糊推理规则建立101
- 5.5.5 去模糊化101-102
- 5.6 模糊滑模变结构控制器验证与仿真102-105
- 5.7 几种平稳跟踪控制技术比较105
- 5.8 本章小结105-107
- 6 量子光通信望远镜外场实验107-113
- 6.1 引言107
- 6.2 望远镜测量元件校验107-108
- 6.3 第三镜重复定位实验108-109
- 6.4 兴隆 1m望远镜109-110
- 6.5 南山 1.2m望远镜110-112
- 6.6 本章小结112-113
- 7 总结与展望113-116
- 7.1 主要研究工作113-115
-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115
- 7.3 后续工作展望115-116
- 参考文献116-124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124-12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严;消除译码偏差的望远镜系统[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0年05期
2 刘涛;田立丽;王金虎;王红旗;;分布式望远镜控制系统的构想和实践[J];天文研究与技术.国家天文台台刊;2006年03期
3 秦琴;顾永杰;陶津平;;望远镜系统的结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J];光电工程;2008年06期
4 周超;杨洪波;吴小霞;张景旭;;地基大口径望远镜结构的性能分析[J];光学精密工程;2011年01期
5 张景旭;;地基望远镜塔台圆顶结构形式及设计原则[J];中国光学;2012年02期
6 李林发;;国内外望远镜标准的分析与研究[J];兵工标准化;1998年01期
7 覃育;;望远镜的目视系统[J];飞碟探索;2007年03期
8 金文驰;陈砚;;喀斯特里有天眼——阿雷西波望远镜[J];大自然;2011年02期
9 陈波,尼启良,曹继红,巩岩,曹健林;空间软X射线/极紫外波段正入射望远镜研究[J];光学精密工程;2003年04期
10 张林波,任戈,陈洪斌;大口径望远镜结构的有限元分析[J];光学技术;2003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红娥;胡易;成正维;刘思敏;;体全息望远镜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杨飞;;温度变化对1.23m望远镜光机系统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3 陈渊;;质子反冲闪烁望远镜系统的研制[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4 杨飞;;仰角变化对1.23m望远镜光机系统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王柱生;谭继廉;肖国青;李占奎;高萍;张宏斌;鲍志勤;卢子伟;李龙才;张玲;徐树威;郭应祥;谢元祥;;全耗尽Au-Si面垒型带电粒子望远镜的研制[A];第十三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王金川;詹文龙;郭忠言;郗鸿飞;周建群;赵有雄;罗永锋;雷怀宏;;宽量程重离子望远镜系统[A];第7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二)[C];1994年
7 吴小霞;;600mm薄镜主动光学成像望远镜[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永明;袁波;;RPC μ子望远镜的设计[A];第8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6年
9 李松林;卢俊;徐瑚珊;诸永泰;;一个气体电离室IC+PSSD望远镜系统[A];第8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一)[C];1996年
10 卢俊;李松林;徐瑚珊;诸永泰;范恩杰;柳卫平;白希祥;;一台高分辨的ΔE—E望远镜系统[A];第九届全国核物理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彼工;美国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盘支撑南极天体望远镜[N];中国建材报;2007年
2 记者 郑杨;南极望远镜CSTAR成功观测南极星空[N];经济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永停;4m级望远镜主轴交流伺服控制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廖周;大口径分块望远镜主镜的误差分析与共相探测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羽;傅里叶望远镜系统成像质量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5年
4 黄龙;大型望远镜指向精度及轴系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6年
5 苏艳蕊;量子光通信望远镜跟踪控制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6年
6 周超;大口径望远镜系统建模及仿真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7 岳巾英;复眼衍射望远镜系统的性能检测[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8 于树海;傅里叶望远镜成像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4年
9 孙敬伟;地基大口径光电成像望远镜装调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1年
10 司庆丹;傅里叶望远镜成像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璇;4m望远镜三镜系统研究设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2 厉建峰;大型光电阵望远镜结构传热分析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3 朱巧根;望远镜远程控制和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4 李祝莲;1.2m地平式望远镜跟踪性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5 范玉峰;地平式自动望远镜控制系统及光子计数型光度计研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5年
6 杨秀荣;卡塞格林激光发射望远镜支架的结构分析和优化[D];苏州大学;2011年
7 王心怡;望远镜影像稳定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8 张雅静;无线传感网络在光学综合孔径望远镜中的应用与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9 徐军;Java技术在小型自动望远镜中的应用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台);2008年
10 蔡灿;小型望远镜防抖系统的设计与工程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98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yiqiyibiao/998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