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移动终端的力触觉建模与再现方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面向移动终端的力触觉建模与再现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力触觉再现 移动终端 压电致动器 纹理粗糙度 柔顺性 形变渲染
【摘要】:移动终端作为新兴的人机交互接口,越来越多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使用,但目前人机交互方式主要集中在视听觉,能提供的力触觉感受有限。将力触觉再现技术与移动终端产品有机结合,能让操作者触摸、感知和操纵虚拟物体,实现对虚拟环境的主动探索,进一步提高人机交互的质量,具有广阔的市场价值和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研究面向移动终端的纹理触觉和柔顺性建模与再现方法,借助实验室研制的笔式力触觉再现装置,在移动终端上实现纹理粗糙度和物体柔顺性的力触觉再现。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笔式力触觉再现装置中压电致动器的振动特性测试分析。通过触觉感知实验研究压电致动器产生的振动特性,分析了振动刺激与纹理触觉特征的对应关系,为纹理粗糙度触觉表达建模提供实验依据;(2)纹理粗糙度振动触觉建模与表达方法研究。从纹理图像中提取出纹理客观特征,按照空间周期大小将纹理分为精细纹理和粗糙纹理,然后结合人手在触摸屏上的滑动速度,分别建立精细纹理和粗糙纹理的粗糙度感知模型,并通过调节压电致动器的振动模式、振动幅值和振动频率,产生振动触觉刺激,模拟接触纹理表面的粗糙感。(3)移动终端上的纹理粗糙度和柔顺性力触觉表达系统设计与实现。在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终端上搭建虚拟力触觉交互系统,系统借助OpenGL ES2.0渲染技术实现柔性物体的形变渲染,用力触觉交互笔中压电致动器的振动表达纹理粗糙度,用磁流变液执行器的力反馈表达柔性物体的柔顺性。本文的研究重点和创新在于:(1)研究了压电致动器的振动特性与纹理特征的对应关系;(2)提出了基于振动的纹理粗糙度再现模型和触觉表达方法;(3)在移动终端系统中同时实现纹理粗糙度和物体柔顺性的力触觉再现。
【关键词】:力触觉再现 移动终端 压电致动器 纹理粗糙度 柔顺性 形变渲染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311.52;TP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9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1
- 1.1.1 力触觉再现技术概述9-10
- 1.1.2 移动终端上的人机交互技术10-11
- 1.2 面向移动终端的力触觉再现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1.2.1 面向移动终端的力触觉再现装置的研究11-14
- 1.2.2 面向移动终端的力触觉建模和再现方法研究14-16
- 1.3 面向移动终端的力触觉建模和再现方法的研究难点16-17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论文组织结构17-19
- 第二章 面向移动终端的笔式力触觉再现系统方案设计19-35
- 2.1 系统总体概述19-20
- 2.2 力触觉交互笔的振动触觉信息表达20-31
- 2.2.1 压电致动器产生振动的原理20-21
- 2.2.2 压电致动器的控制特性与性能测试21-23
- 2.2.3 压电致动器的驱动电压频率对振动强度影响的触觉感知实验23-24
- 2.2.4 压电致动器的驱动电压幅值对振动强度影响的触觉感知实验24-26
- 2.2.5 压电致动器的调制方式与人手主观感受之间关系的触觉感知实验26-28
- 2.2.6 压电致动器振动模式与人手主观感受之间关系的触觉感知实验28-31
- 2.3 柔顺性的力触觉表达方法31-33
- 2.4 本章小结33-35
- 第三章 面向移动终端的纹理粗糙度建模与再现方法研究35-55
- 3.1 面向移动终端的图像纹理粗糙度特征提取36-39
- 3.1.1 纹理微观高度的提取36-38
- 3.1.2 纹理周期的计算38
- 3.1.3 纹理高度的计算38-39
- 3.2 面向移动终端的纹理分类及其振动触觉再现方法39-42
- 3.2.1 精细纹理和粗糙纹理的分类39-40
- 3.2.2 纹理粗糙度的振动表达模型简介40-42
- 3.3 纹理粗糙度特征参数与振动调节关系模型42-46
- 3.3.1 精细纹理的粗糙度建模42-45
- 3.3.2 粗糙纹理的粗糙度建模45-46
- 3.4 面向移动终端的纹理粗糙度感知实验46-54
- 3.4.1 人手在触摸屏上感知纹理时的速度探究实验46-47
- 3.4.2 探索速度对纹理粗糙度感知影响的触觉感知实验47-51
- 3.4.3 面向移动终端的纹理粗糙度感知的对比实验51-54
- 3.5 本章小结54-55
- 第四章 基于Android平台的力触觉交互软件设计与实现55-75
- 4.1 基于力触觉交互笔的力触觉再现系统55-57
- 4.1.1 系统硬件环境55-56
- 4.1.2 系统软件环境56
- 4.1.3 系统软硬件间的蓝牙通信56-57
- 4.2 面向移动终端的柔性物体形变建模与力触觉表达57-65
- 4.2.1 虚拟探针和虚拟物体的建模57-60
- 4.2.2 面向移动终端的碰撞检测算法研究60-62
- 4.2.3 面向移动终端的柔性物体建模与形变算法研究62-64
- 4.2.4 柔性物体反馈力的计算与表达64-65
- 4.3 基于Android平台的三维场景渲染技术65-69
- 4.3.1 基于OpenGL ES 2.0的三维场景的搭建65-67
- 4.3.2 移动终端三维场景的坐标转换67-68
- 4.3.3 虚拟场景视触觉交互设计68-69
- 4.4 基于Android平台的三维力触觉交互软件实现69-73
- 4.4.1 软件界面设计69-70
- 4.4.2 软件系统力触觉交互实现70-71
- 4.4.3 柔性物体表面的力触觉交互设计71-72
- 4.4.4 人体内脏的力触觉交互设计72-73
- 4.5 本章小结73-75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75-77
- 5.1 本文的工作总结75-76
- 5.2 未来工作的展望76-77
- 致谢77-78
- 参考文献78-85
- 作者在学期间的成果8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俊德;王劲松;;移动终端体系的演进[J];电信技术;2006年10期
2 ;3G移动终端[J];世界电信;2007年09期
3 雷震洲;;移动终端贵在移动[J];世界电信;2009年08期
4 余勇昌;徐霖霖;陈广湖;田增辉;王志中;;移动终端质量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探讨[J];通信技术;2012年11期
5 梁辰;;多屏合一促使移动终端成为控制中心[J];通信世界;2013年09期
6 张园;;移动终端在智慧旅游发展中的应用刍议[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4年06期
7 聂扬飞;;移动终端在数字出版中的应用与前景[J];新闻世界;2014年07期
8 知音;移动终端新品一簇[J];现代通信;2001年06期
9 ;飞利浦和中国电子携手共同开拓移动终端市场[J];电信技术;2002年10期
10 蓝云燕;移动终端铃声技术分析与实现[J];电声技术;2004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芮英;;指尖上的博物馆——移动终端在国内外博物馆中的应用[A];科学与艺术·数字时代的科学与文化传播——2012科学与艺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东;;未来的移动终端[A];2007北京地区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会通信与信息技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3 罗艳;龙波;钟威;谢艺;;基于云计算的移动终端服务模式分析[A];广西计算机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4 王馨欣;;基于移动终端的移动展览平台设计研究[A];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5 王桦;毕宏宇;;浅谈移动终端在数字博物馆的应用[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6 陈长怡;杨广龙;;政企移动终端管理方案研究[A];《IT时代周刊》论文专版(第296期)[C];2014年
7 张健;舒心;刘威;杜振华;;2010年我国计算机和移动终端病毒疫情调查技术分析报告[A];第26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梁宏;解万永;秦博;;手机安全现状及发展趋势[A];第28次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9 袁宏伟;张淑芳;;基于无线模块的移动终端的研究[A];中国航海学会通信导航专业委员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李乐;;基于移动终端的规划综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3-规划信息化与新技术)[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婧姝;东城干部携移动终端随身办公[N];北京日报;2007年
2 许国胜;移动终端的下一场革命[N];人民邮电;2013年
3 陈杰;移动终端主流“价值观”被颠覆[N];科技日报;2013年
4 筱葛;韩国电子进军中国移动终端市场[N];中国信息报;2002年
5 姚春鸽;移动终端亟待标准化[N];人民邮电;2004年
6 赛迪顾问计算机产业研究中心咨询师 梁潇;移动终端迎来二次浪潮[N];中国计算机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金小鹿;移动终端变身健康卫士[N];中国计算机报;2011年
8 工信部电信规划研究院 吕新杰;日美产业转移将如何影响我国移动终端产业?[N];人民邮电;2012年
9 本报记者 任,
本文编号:1031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031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