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壁构件等离子弧增材制造成形特性及尺寸控制
发布时间:2017-10-16 21:09
本文关键词:薄壁构件等离子弧增材制造成形特性及尺寸控制
更多相关文章: 等离子弧 丝材增材制造 尺寸 组织及力学性能
【摘要】:等离子弧丝材增材制造以等离子弧为热源、焊丝为增材材料,快速直接成型致密度高、力学性能好的金属材料复杂几何构件,可极大提高材料的利用率、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和制造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课题基于机器人等离子弧增材制造工艺技术,以碳钢薄壁构件为研究对象,对增材制造工艺的成形特性及关键尺寸的控制开展研究。首先开展了等离子弧单道单层堆覆工艺研究,确定了堆覆基层的成形工艺参数窗口,并进行了工艺参数与堆覆层宏观尺寸之间的影响规律研究。堆覆速度在20~50cm/min范围内变化时,堆覆层宽度随堆覆速度增大,呈上凸形态。受水冷喷嘴的机械压缩的限制,堆覆层宽度尺寸随堆覆速度的增加逐渐趋近于喷嘴孔径3.2mm。恒定填丝速度条件下,堆覆层宽度与堆覆层高度随堆覆速度的变化表现相反的敏感性。接着进行了直壁体增材工艺试验,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了关键成形尺寸建模分析。堆覆层高度影响建模分析表明:增大堆覆电流可以减小堆覆层高度,且中大电流(90~100A)堆覆时的堆覆层高度减小效果比小电流(80~90A)堆覆更明显。参数对堆覆层高度的影响顺序如下:堆覆速度堆覆电流层间等待时间。堆覆层宽度影响建模分析结果表明;当层间等待时间小于60s时,可不考虑层间等待时间对堆覆层宽度影响。参数交互响应曲面分析表明,堆覆速度对堆覆层宽度的影响随着电流的增大而逐渐加强。然后对直壁体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试验分析。组织主要由四个典型晶区组成,分别是基板侧由细珠光体及铁素体组成的多次重热层带组织区;中部的细等轴铁素体、少量珠光体及碳化物组成的均匀组织区;顶部结合区域重熔多组态组织区及顶部过热区。不同规范下试样的室温拉伸强度均超过460MPa,屈服强度均高于340MPa,性能与Q345级别钢材相当,断口形貌分析发现拉伸断裂形式均为韧性断裂,与试样中存在的硬质夹杂有关。堆覆层数大于10层,直壁体硬度趋于稳定。最后基于双轴变位机器人等离子弧自动增材制造系统,建立了旋转薄壳件三维几何模型,确定了单矢量+倾斜角度组合成型策略,编制了机器人薄壁锥形体自动增材制造程序,制造了三维旋转薄壁变结构锥形体。测量结果表明,薄壁变结构锥形体的平均壁厚为5.175mm。等离子电弧增材制造工艺精度约为0.2mm,材料的利用率可达96.5%。
【关键词】:等离子弧 丝材增材制造 尺寸 组织及力学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456.2;TP2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1 绪论11-22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11-12
- 1.2 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现状12-21
- 1.2.1 粉末基金属增材制造技术12-15
- 1.2.2 丝材基金属增材制造技术15-21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1-22
- 2 机器人等离子弧增材制造系统及设备22-30
- 2.1 机器人-变位机等离子弧增材系统方案22
- 2.2 机器人-变位机等离子弧增材系统设备22-24
- 2.2.1 焊接机器人本体及控制柜23-24
- 2.2.2 变位机及其他辅助设备24
- 2.3 等离子弧金属增材成型系统设备24-26
- 2.3.1 焊接电源及ROB5000端子25
- 2.3.2 等离子焊枪及送丝机25-26
- 2.4 等离子电弧控制柜26-29
- 2.4.1 基于TIG电源的等离子电源改造可行性分析26-27
- 2.4.2 等离子电弧形式及电弧切换原理27-28
- 2.4.3 等离子电弧控制柜的设计及制作28-29
- 2.5 本章小结29-30
- 3 等离子弧单道堆覆成形特性研究30-39
- 3.1 等离子单道堆覆成形工艺参数窗口的确定30-34
- 3.2 电弧堆覆参数对堆覆层尺寸的影响34-37
- 3.2.1 堆覆层的宏观尺寸34-35
- 3.2.2 堆覆速度对宏观尺寸的影响35-36
- 3.2.3 堆覆电流对宏观尺寸的影响36-37
- 3.3 本章小结37-39
- 4 直壁体堆覆工艺试验及成型尺寸建模39-53
- 4.1 二次回归方程的基本表述39-41
- 4.1.1 二次回归方程多项式及拟合系数计算39-40
- 4.1.2 拟合方程模型检验40-41
- 4.2 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试验设计41-44
- 4.2.1 回归试验因子水平编码41-42
- 4.2.2 回归试验次数确定42-43
- 4.2.3 试验参数表及试验结果43-44
- 4.3 成型尺寸建模44-51
- 4.3.1 堆覆层高度函数建模45-48
- 4.3.2 堆覆层宽度函数建模48-51
- 4.4 本章小结51-53
- 5 直壁体堆覆件组织及力学性能分析53-70
- 5.1 直壁体堆覆件显微组织53-57
- 5.2 直壁体堆覆件晶粒尺寸分析57-59
- 5.2.1 晶粒度测定方法57-58
- 5.2.2 工艺参数对晶粒尺寸的影响58-59
- 5.3 直壁体堆覆件显微硬度分析59-63
- 5.3.1 显微硬度测试位置及设备59-60
- 5.3.2 显微硬度试验结果分析60-63
- 5.4 直壁体堆覆件拉伸性能63-69
- 5.4.1 拉伸取样63-64
- 5.4.2 拉伸试验结果64-65
- 5.4.3 拉伸断裂机理分析65-69
- 5.5 本章小结69-70
- 6 旋转薄壳件堆覆70-76
- 6.1 旋转薄壳件三维几何模型及成型策略70-71
- 6.1.1 旋转薄壳件三维几何模型70
- 6.1.2 成型策略70-71
- 6.2 旋转薄壳件堆覆机器人程序实现71-73
- 6.2.1 安川机器人编程语言71-72
- 6.2.2 旋转薄壳件堆覆机器人程序实现72-73
- 6.3 旋转薄壳件堆覆成型件73-74
- 6.4 旋转薄壳体堆覆成型件的尺寸检测74-75
- 6.5 本章小结75-76
- 结论76-78
- 致谢78-79
- 参考文献79-83
- 附录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焦馥杰;崔信昌;张文s,
本文编号:10449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044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