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多无人车系统协同控制方法及实验平台设计

发布时间:2017-10-22 14:06

  本文关键词:多无人车系统协同控制方法及实验平台设计


  更多相关文章: 多无人车 协同控制 时间最优 编队控制 避障 视觉定位 Wi-Fi通信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传感技术的普及,多无人车系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单个无人车相比,多无人车系统具有更好的时间和空间分布、更丰富的功能、更强的性能以及较好的鲁棒性,因此对于多无人车系统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多无人车系统为基础,研究了协同控制算法并设计和搭建了多无人车协同控制平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介绍了无人车系统模型、多无人车编队控制和无人车避障控制三方面内容。本文研究的无人车是具有非完整约束的轮式移动机器人,给出了无人车的运动学模型。分析并总结了几种典型的多无人车编队控制和无人车避障控制方法。其次,分析了本文的多无人车协同控制算法。在编队分配方面,本文基于编队时间最优的方法进行编队分配。在领航-跟随法编队控制算法中,基于输入-输出反馈线性化设计了领航者和跟随者控制器。在避障控制算法中,针对传统人工势能场法的两个问题:局部最小值和目标不可达问题,进行了改进。并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多无人车协同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然后,详细介绍了本文的另一项重要研究工作:多无人车协同控制实验平台的设计和搭建,主要包括平台的总体设计方案及各个子系统的具体设计方案。选用E-Puck机器人为本文研究的无人车,针对本平台的设计要求对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设计了室内视觉定位系统,用于对平台多个E-Puck机器人进行定位。考虑到Wi-Fi通信的众多优点,设计了基于Wi-Fi的通信系统,用于无人车之间的信息交互。最后,结合本文的多无人车协同控制算法和多无人车协同控制实验平台,在平台上完成了多无人车协同控制算法的实验,通过实验的效果来验证算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多无人车 协同控制 时间最优 编队控制 避障 视觉定位 Wi-Fi通信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3
  • 1.1 引言11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1.2.1 研究背景11-12
  • 1.2.2 研究意义12-13
  • 1.3 主要研究内容13-16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16-20
  • 1.4.1 国外研究现状17-18
  • 1.4.2 国内研究现状18-20
  •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章节安排20-23
  • 第2章 无人车建模和多无人车编队避障控制方法研究23-31
  • 2.1 引言23
  • 2.2 无人车系统建模23-26
  • 2.2.1 无人车运动型模型23-25
  • 2.2.2 完整性约束与非完整性约束25-26
  • 2.3 多无人车编队控制方法26-28
  • 2.3.1 领航-跟随法26-27
  • 2.3.2 基于行为的方法27
  • 2.3.3 虚拟结构法27-28
  • 2.4 无人车避障控制方法28-30
  • 2.4.1 自由空间法28-29
  • 2.4.2 栅格法29
  • 2.4.3 人工势能场法29
  • 2.4.4 模糊控制法29-30
  • 2.5 本章小结30-31
  • 第3章 基于编队时间最优的多无人车编队和避障控制31-49
  • 3.1 引言31
  • 3.2 多无人车编队控制算法31-36
  • 3.2.1 l-φ领航-跟随法31-33
  • 3.2.2 l-l领航-跟随法33-34
  • 3.2.3 多无人车编队控制器分析34-36
  • 3.3 基于时间最优的编队规划36-39
  • 3.3.1 多无人车编队规划问题36-37
  • 3.3.2 基于时间最优的编队规划37-39
  • 3.4 改进的人工势能场法避障控制39-42
  • 3.4.1 传统人工势能场法39-41
  • 3.4.2 改进的传统人工势能场法41-42
  • 3.5 仿真实验42-47
  • 3.5.1 基于时间最优的编队仿真实验42-44
  • 3.5.2 改进人工势能场避障仿真实验44-46
  • 3.5.3 多无人车协同控制仿真实验46-47
  • 3.6 本章小结47-49
  • 第4章 多无人车协同控制实验平台的设计49-69
  • 4.1 引言49
  • 4.2 平台总体设计方案49-50
  • 4.3 无人车子系统50-55
  • 4.3.1 E-Puck机器人简介50-51
  • 4.3.2 E-Puck机器人重要组成51-53
  • 4.3.3 E-Puck机器人的改进53-55
  • 4.4 定位子系统55-62
  • 4.4.1 定位算法简介55-56
  • 4.4.2 多无人车平台定位算法56-59
  • 4.4.3 视觉定位系统设计59-62
  • 4.5 无线通信子系统62-67
  • 4.5.1 无线通信简介62
  • 4.5.2 多无人车平台通信系统62-64
  • 4.5.3 Wi-Fi通信系统设计64-67
  • 4.6 本章小结67-69
  • 第5章 多无人车协同控制实验69-81
  • 5.1 引言69
  • 5.2 多无人车协同控制实验平台的测试69-73
  • 5.2.1 室内定位算法测试69-71
  • 5.2.2 无人车方向测试71-73
  • 5.3 多无人车协同控制实验73-79
  • 5.3.1 时间编队最优实验73-76
  • 5.3.2 多无人车协同控制实验76-79
  • 5.4 本章小结79-81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81-83
  • 6.1 研究工作总结81
  • 6.2 工作展望81-83
  • 参考文献83-8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87-89
  • 致谢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湛;李礼夫;;人车碰撞及其保护行为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1年08期

2 郭景华;胡平;李琳辉;王荣本;张明恒;郭烈;;基于遗传优化的无人车横向模糊控制[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3 张阳;侯友夫;王洪珍;;基于SolidWorks的矿井架空人车驱动轮支架设计改进[J];煤矿机械;2006年10期

4 周巍;袁泉;李一兵;;基于数值仿真的人车碰撞事故再现研究[J];计算机仿真;2007年11期

5 张宏明;;煤矿井下架空人车集中控制系统设计[J];山西煤炭;2009年03期

6 张韬懿;王田苗;吴耀;赵其腾;;全地形无人车的设计与实现[J];机器人;2013年06期

7 宗欣露;熊盛武;方志祥;;基于蚁群算法的人车混合疏散优化及混合比例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年07期

8 袁泉;胡孟夏;李一兵;;基于真实事故数据的人车碰撞事故场景设计与驾驶模拟实验(英文)[J];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2012年01期

9 梁金朝;;可摘挂式架空人车的研究与应用[J];科技传播;2010年19期

10 方彦军;周亭亭;王振宇;;基于多曲率拟合模型的无人车路径规划研究[J];自动化与仪表;201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永生;曹予湘;王志杰;郭晓庆;;架空人车无人值守的电控技术改进与实践[A];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第19届全国煤矿自动化与信息化学术会议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胡志鹏;;斜井人车信号通讯机应用选型、安装维护及检修注意事项[A];赣闽皖苏湘五省煤炭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董碧娟;谁在“驾驶”无人车[N];经济日报;2013年

2 邹开强;石壕煤矿确保吊挂人车安全[N];经理日报;2007年

3 唐克培;永川煤矿投资百万进行井下人车安全技改[N];经理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聂晓飞;车联网规模今年将逾200亿 人车交互助力智能交通[N];通信信息报;2013年

5 记者 王蒙;李扬:打造中国无人车[N];北京科技报;2013年

6 通讯员 王鹏;“人车联姻”破解供需难题[N];人民铁道;2009年

7 记者 康磊;郑国如代表:建过街天桥解决人车争路[N];长春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徐瑞哲;无人车何时载客上路[N];解放日报;2013年

9 特约通讯员 吴立民;皇岗口岸人车混行现象有望解决[N];深圳特区报;2008年

10 汪德生;人车大战[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宗欣露;多目标人车混合时空疏散模型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杨伟建;缩微无人车上位机软件设计及实现[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2 阮广凯;多无人车系统协同控制方法及实验平台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杨森森;基于GPS/INS/激光雷达的无人车组合导航[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4 纪超;基于ARM的无人车GPS导航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7866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07866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4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