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纳米金颗粒的高灵敏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11-16 12:26

  本文关键词:基于纳米金颗粒的高灵敏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及其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纳米金 适配体传感器 真菌毒素检测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摘要】:真菌毒素是一类具有极强毒性的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广泛存在于各类食物及饲料中,严重危害着人类和动物的生命安全与健康。目前,高效液相层析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在真菌毒素分析检测中应用最为广泛,这两种方法虽然具有很好的灵敏度和较低的最低检出限(LOD),但是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繁琐的操作流程、专业的技术人员等,严重制约了它们在食品日常检测中的应用。为了获得便捷高效、高灵敏度、高特异性、成本低廉的真菌毒素检测技术,科研工作者们提出了多种解决方案,其中包括应用纳米粒子对能够识别待测毒素的抗体或是适配体进行标记,通过多种检测手段,实现对真菌毒素的检测。然而现有的检测方法很难满足在保有一个较宽检测范围的同时,获得一个极低的检出限。为应对这一挑战,本课题设计开发了两种基于纳米金的适配体传感器,通过优化设计思路,充分发挥纳米材料及核酸适配体所具备的特性,实现对真菌毒素的快速、灵敏、低成本的检测。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基于纳米金构建用于AFB1检测的适配体传感器纳米金胶体在520nm左右有一特征吸收峰。本实验通过将AFB1核酸适配体修饰于纳米金表面来获得探针。检测时,预先将待测液与一定浓度的AFB1-BSA混合,然后将上述纳米金探针加入该混合体系。若待测液中没有AFB1,纳米金表面的AFB1适配体则会与BSA上的AFB1特异性结合,由于一个BSA分子上标记有多个AFB1,从而引发纳米金聚沉现象,纳米金在特征峰处吸收强度下降。反之,待测液中的游离AFB1会与BSA-AFB1形成竞争,抑制纳米金聚沉和特征吸收峰的降低。本体系中,根据纳米金的特征峰吸收与待测AFB1浓度的相关性,实现对未知浓度的AFB1的检测。线性检测范围为10 pg m L-1至1μg m L-1,最低检测限为4.1 pg m L-1。2.基于FRET现象构建高灵敏OTA适配体传感器FRET适配体传感器包括一个未经修饰的OTA适配体作为识别探针,OTA适配体部分互补链修饰的金纳米粒子(互补链末端修饰有生物素,生物素-互补DNA-金纳米粒子)作为能量受体,和一个经Cy3标记的链霉亲和素作为能量供体。该适配体传感器用于检测OTA时,适配体与其互补链分离,与OTA特异性结合,修饰于互补链末端的生物素暴露于链霉亲和素,通过生物素和链霉亲和素之间的特异结合,Cy3汇集于纳米金表面从而实现FRET。本体系中,随着OTA浓度的逐渐增大,Cy3的发射光强度随之下降。在优化条件下,OTA的线性检测范围为2.5 pg m L-1至1μg m L-1,最低检测限可达1.4 pg m L-1。3.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的选择性和特异性评价我们将常见的FB1、DON作为干扰毒素,另将AFB1与OTA互为干扰毒素,分别加入检测体系,评价上述两种适配体传感器对于非目标物的特异性和选择性。结果显示,上述两种适配体传感器仅对目标物表现出特异性响应,表明它们均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特异性。4.选择小麦提取物及绿咖啡提取物作为模拟样品,评价OTA适配体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为验证OTA适配体传感器是否能应用于实际检测中,我们分别提取了小麦与绿咖啡的浸取液,并向其中加入已知浓度的OTA标准品,然后用所开发的适配体传感器对其进行检测。实验结果显示:尽管在本模拟体系中所获得的最低检出限稍高于实验室条件下所得到的最低检出限,但仍然远远低于国家标准所规定的最大容许浓度,证实了上述两种传感器在实际检测中的应用潜力和可行性。综上所述,本课题中我们充分发挥纳米金和核酸适配体的特性,开发了两种应用于真菌毒素检测的光学传感器,在缓冲液中实现了AFB1和OTA的快速、灵敏、低成本检测分析,同时OTA适配体传感器在模拟样品中也收到出色结果。本课题不仅为真菌毒素检测提供了灵敏有效的检测方法,同时也为其他小分子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TP2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巍;贾凌云;;适配体筛选方法研究进展[J];分析化学;2009年03期

2 谢海燕;陈薛钗;邓玉林;;核酸适配体及其在化学领域的相关应用[J];化学进展;2007年06期

3 屈锋;刘允;任肖敏;赵新颖;张经华;;毛细管电泳在核酸适配体研究及核酸适配体筛选中的应用[J];化学进展;2009年Z2期

4 赵强;乐晓春;;核酸适配体亲和色谱的研究进展[J];色谱;2009年05期

5 朱静;黄勇;蒋小平;谭钟扬;蒋健晖;沈国励;俞汝勤;;基于核酸适配体-质粒DNA复合物信号放大的荧光免疫传感技术[J];分析化学;2009年11期

6 ;生物分析中的核酸适配体[J];分析化学;2012年05期

7 李瑜;王源升;于斌;张静秋;董瑞;;核酸适配体在光生化检测中的应用[J];广州化工;2012年14期

8 王周平;张维潇;;适配体及其研究进展[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3年09期

9 ;《核酸适配体手册》[J];分析化学;2013年12期

10 李晓佩;杨良嵘;黄昆;李文松;孙西同;刘会洲;;核酸适配体在生化分离及检测领域中的研究进展[J];化工学报;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圣;刘彩云;卢建忠;;基于核酸适配体和酶循环放大的腺苷化学发光检测[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陈巍;赵新颖;屈锋;;毛细管电泳法筛选蛋白质的核酸适配体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3 杨晓娟;邴涛;梅宏成;上官棣华;;核酸适配体用于手性拆分L型和D型色氨酸[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4 郑冬梅;娄新徽;;一种基于结构开关型适配体的无标记荧光传感法[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5 薛利云;周小明;邢达;;基于核酸适配体探针和酶辅助荧光信号扩增的等温高灵敏度蛋白检测方法[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马文韬;古力;屈锋;;毛细管电泳筛选大肠杆菌适配体的初步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学术交流会(2010景德镇)论文集[C];2010年

7 梁好均;徐华国;邓伟;;核酸适配体链构象转变的研究[A];2014年两岸三地高分子液晶态与超分子有序结构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4年

8 王晓芳;程琳;耿霞;赵强;;基于适配体修饰的磁珠和量子点荧光法检测凝血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汪海林;章大鹏;;单核苷水平核酸适配体与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温桂清;范燕燕;梁爱惠;蒋治良;;核酸适配体纳米金共振散射光谱检测血清中钾离子[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潘文;核酸适配体在医药领域应用前景广阔[N];中国医药报;2010年

2 于洋 田野;蛋白质检测有了新方法[N];吉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玉坤;基于核酸适配体识别-时间分辨荧光纳米探针的生物毒素检测方法研究[D];江南大学;2015年

2 陈霞;功能核酸的筛选及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2年

3 林雪霞;微流控芯片与可控适配体技术用于细胞代谢物分析及其相互作用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5年

4 周庆同;生物相空间中的适配体和药物虚拟筛选[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5 郭业民;基于适配体传感器的牛奶中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技术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6 李菁菁;适配体功能化的荧光纳米探针用于蛋白和细胞传感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7 于鸽;乙丙肝病毒相互干扰及适配体在肝癌诊断及靶向治疗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16年

8 王成全;基于磁控适配体传感体系的农产品中典型霉菌毒素检测研究[D];江苏大学;2016年

9 姜红岩;自组装RNA适配体纳米传感器[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10 胡波;海洋聚醚类毒素基于适配体的检测及生物合成的探索[D];第二军医大学;201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月侠;蛋白质寡核苷酸适配体的筛选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金钏;适配体纳米金比色法灵敏度影响因素研究及其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吕琴;基于荧光标记适配体的荧光各向异性法检测小分子[D];山西大学;2015年

4 高婕;基于适配体的酶分子检测新方法[D];山西大学;2014年

5 吕珍珍;基于核酸适配体的非标记荧光检测方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古乐;基于多适配体和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技术的蛋白质检测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7 秦静;基于核酸适配体与氧化石墨烯的荧光传感器对奶制品中β-内酰胺酶的检测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8 许景月;非标记核酸适配体传感器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四环素和多巴胺残留[D];吉林大学;2016年

9 李莹;双酚A和17β-雌二醇的纳米荧光核酸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10 郑宏儒;核酸适配体光学传感器检测三聚氰胺的研究与应用[D];吉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92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192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ee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