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袋鼠机器人的研制及其起跳运动分析
本文关键词:仿袋鼠机器人的研制及其起跳运动分析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在人类生活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同时机器人所需适应的环境也更加复杂,尤其在考古探测、星际探索、军事侦察以及反恐等活动中对机器人的仿生性及越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设计了一种仿袋鼠机器人系统,并分析了其起跳阶段的运动,验证了机器人系统的合理性。本文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仿袋鼠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通过分析袋鼠跳跃运动机理及其结构特征,仿照袋鼠外形,设计了仿袋鼠机器人机械系统。首先,在多种弹跳方案的对比分析下,该机构采用了电机加多连杆弹簧机构的驱动模式。其次,将袋鼠的机械结构分为弹跳机构、传动机构及平衡机构,并且对各个机构进行了详细设计,其中将弹跳机构设计为两平行四边形机构和弧形脚组成的多连杆结构,不仅减少了主动关节个数同时弧形脚掌为机器人起跳角度可调提供了条件;对传动机构的设计采取了结构紧凑的五级减速齿轮组和独立的离合器释放机构,可以实现1:168.75的减速比及能量释放点的可控;平衡机构的采用尾巴转动实现对机器人姿态平衡控制。(2)仿袋鼠机器人电控系统设计结合经过机器人的运动规律及功能需求分析得到的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流程,给出了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要求,根据控制系统设计要求设计了机器人电控系统,并且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器件完成了电气系统设计。电控系统包括主控子系统,感知子系统,执行子系统,电源子系统及上位机子系统,系统可以实现对机器人的姿态、关节角、跳高度等信息的采集处理、机器人蓄能、释能和平衡机构的驱动控制以及与上位机系统的通信功能。(3)机器人起跳运动分析根据仿袋鼠机器人的机械机构及运动特性,建立了机器人起跳阶段的运动学动力学模型,且分别通过数学模型的计算及虚拟仿真技术对机器人起跳阶段进行了运动仿真分析,验证了机械设计的合理性。首先,通过机械结构特点建立了机器人起跳阶段的运动学动力学模型,经过运动学建模分析及仿真得到了机器人质心位移及速度在起跳阶段的变化规律、机器人的能量转换效率及不同起跳角度下的跳高跳远度,同时经过动力学分析及仿真得到了机器人起跳阶段所受地面支撑力的变化,通过仿真可以得到,机器人起跳过程中垂直方向的位移和速度比水平方向都更大,在起跳过程中有着较大的能量转换效率,符合袋鼠起跳阶段跳跃运动规律,同时得到了机器人起跳力属于非线性变化力,先增大后减小,有效的避免了机器人的提前起跳,使得机构具有良好的仿生跳跃特性及较高的能量利用率。其次,对机器人起跳阶段进行了基于虚拟样机的仿真实验,由于起跳阶段主要是腿部运动,所以在Solidworks中简化了机器人的机构模型,保留了腿部部分,并将腿部模型导入到ADAMS中进行了运动仿真分析,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受到机器人脚掌与地面转动副的影响,机器人在起跳阶段的运动趋势与袋鼠运动趋势仍然相一致。两种运动分析方式都验证了机构设计的合理性。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宗全;岳明;;球形机器人的发展概况综述[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6年03期
2 海丹;张辉;韩大鹏;郑志强;;一种全方位爬缆机器人的设计与分析[J];机电工程;2009年01期
3 唐建华;周晓燕;;机器人技术在中餐菜肴生产中的发展和应用研究[J];食品科技;2009年12期
4 彭朔;王磊;;核电站检修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及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S2期
5 刘海波;;国外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背景、模式、现状分析及其前景展望[J];机械与电子;1985年04期
6 张关富;;机器人概述[J];控制工程;1985年03期
7 陆际联;李根深;;机器人发展史[J];机器人情报;1994年01期
8 刘安心,杨廷力;用连续法求一类混合链机器人机构的全部位置正解[J];机器人;1995年03期
9 齐伯文,崔岩,林彬;建筑业中应用机器人的前景[J];黑龙江电子技术;1995年03期
10 李元宗,史贵柱,武利生;管内步伐式行走机器人[J];机器人;199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琳;张铁;叶凯麟;谢存禧;;比赛用手动机器人机构的设计与制作[A];第11届粤港机械电子工程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马书根;;中国有必要用机器人吗?——多关节机器人的开发[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3 李立;张登材;刘朝晖;陈永;;周期信号扰动法应用于机器人机构混沌运动的控制[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凯军;应鸿;鲁守银;;高压带电作业机器人的开发背景及技术动向[A];浙江电力科学发展[C];2005年
5 董亚超;秦余新;刘青松;钱建华;向文元;;福岛核事故后核电站救援机器人研发现状和特征[A];中国核学会核能动力分会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芮执元;许巍;;电解质一级清理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与仿真[A];全国冶金自动化信息网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姜莹;郭小萍;赵娟平;;一种全方位移动型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制[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4年
8 贾磊;李贻斌;王孝红;扬超英;隋青美;吴耀华;张承进;;第十七篇 自动化工程[A];2007-2008山东省学科发展报告[C];2008年
9 徐勇明;张培仁;郑旭东;;四轮F180型机器人的设计与控制方法[A];2004中国机器人足球比赛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徐礼钜;吴朝彬;雷勇;吴江;;七重修正四面体变几何桁架机器人的间接位置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将辉;机器人需求逐年增长 产业化需多方合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2 谈大龙 卢桂章 贾培发;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机器人[N];科技日报;2000年
3 记者 胡斌;哈工大机器人“走”出实验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0年
4 郑东鸿 于海;机器人 工业生产的“生力军”[N];国际经贸消息;2002年
5 本报记者 夏杰生 王庆;中国机器人 构筑新生活[N];中国冶金报;2001年
6 记者 朱伟光 通讯员 刘培香;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机器人在哈工大诞生[N];光明日报;2005年
7 ;给机器人插上理想[N];徐州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杨晓东;云南智能型烟叶开包机实现多项突破[N];云南科技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彦;给机器人以灵性[N];黑龙江日报;2005年
10 记者 熊燕;智能型烟叶开包机在滇研发成功[N];云南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宏伟;气动单足机器人垂直跳跃动态特性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白阳;重心自调整的全方位运动轮椅机器人技术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3 王猛;仿青蛙跳跃机器人的研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杨清梅;基于数据融合的拱泥机器人检测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5 张忠林;“穿地龙”机器人转向机构与位姿检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薛颂东;面向目标搜索的群机器人协调控制及其仿真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9年
7 张连存;布设式机器人抗过载机构及差异化的人机交互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8 项宏伟;便携式可变形履带式机器人的机构设计与运动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5年
9 卜迟武;风机叶片打磨机器人的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10 毛世鑫;辐射对称仿生柔体机器人协同推进机理及实现技术[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左辉;军用球形机器人的概念研究及工作特性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2 宋岩;一种尺蠖式爬行机器人的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3 巩喜然;爬楼梯载人轮椅机器人技术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4 王晓芸;轮腿复合式救援机器人机构分析与仿真[D];燕山大学;2015年
5 王玉博;下肢步态康复训练机器人的设计与分析[D];燕山大学;2015年
6 范泽峰;床式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结构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张臣;基于嵌入式技术的移动机器人智能控制系统设计与实现[D];沈阳理工大学;2015年
8 何笑寒;核电站救灾机器人轨迹规划与跟踪[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李思齐;基于ODE的四足机器人动力学仿真平台研究与实现[D];山东大学;2015年
10 赵龙;独轮机器人动力学建模及力矩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774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277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