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路由半径自适应的长链状无线传感网络协议
本文关键词:基于路由半径自适应的长链状无线传感网络协议 出处:《计算机科学》2017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长链状无线传感器网络 PRR RSSI 最大传输距离 路由半径 自适应
【摘要】:长链状无线传感网络的节点呈长链状分布。这种特殊的拓扑结构将导致数据碰撞概率增大、传输时延增加,且越靠近Sink节点的地方该现象越明显,这将影响Sink节点的数据接收,甚至导致整个网络的崩溃。针对长链状无线传感网络的链路特征,提出了基于最大传输距离的路由半径自适应调节策略RAMD(Route-radius Adaptive with Max Transmission Distance)。该协议通过以PRR(Packet Receive Rate)及RSSI(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相结合的链路质量评估方法自适应调节路由半径,设计基于分级同步的冲突避免机制及基于最优传输距离的自适应路由调整策略。通过与典型的分层路由和顺序传输路由的性能对比的仿真,以及对200个节点的长链状无线网络的物理平台的搭建及测试表明,RAMD协议对简化路由选择、降低时延和减少数据冲突有显著的作用。
[Abstract]:The long chain of node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 is a long chain distribution. This special topology will cause data collision probability increases, the transmission delay increases, and the closer to the Sink node where the phenomenon is more obvious, which will affect the Sink node to receive data, and even lead to the collapse of the whole network. Aiming a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 chain link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the proposed regulation strategy of RAMD routing based on adaptive radius of maximum transmission distance (Route-radius Adaptive with Max Transmission Distance). The protocol by PRR (Packet Receive Rate) and RSSI (Received Signal Strength Indication) link quality evaluation method combining adaptive routing radius, design hierarchical synchronous collision avoidance system based on adaptive routing adjustment strategy of optimal transmission distance. The performance and the typical hierarchical routing and sequential transmission by the way The contrast simul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and test of the physical platform of 200 nodes long chain wireless network show that RAMD protocol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in simplifying routing, reducing delay and reducing data conflicts.
【作者单位】: 广州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分所;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4AA041801-1)资助
【分类号】:TN929.5;TP212.9
【正文快照】: 到稿日期:2015-11-02返修日期:2016-01-19本文受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4AA041801-1)资助。1概述近年来,无线传感网络的数据通信呈长链状区域分布的应用越来越多,诸如石油化工方面的油气管道在线监测、智能电网输电线实时在线检测、智慧路灯的实时监控、桥梁道路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麦玲;赵敏;;井下无线传感器网络最小跳数路由改进算法研究[J];工矿自动化;2015年07期
2 林俊如;朱宝晖;王秋石;曾鹏;于海斌;;一种面向输电线路监测的WSN混合式MAC协议[J];计算机科学;2012年09期
3 ;S-MAC Protocol of Wireless Sensor Network[J];ZTE Communications;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炜岚;肖金超;资双飞;;基于路由半径自适应的长链状无线传感网络协议[J];计算机科学;2017年03期
2 朱宝晖;林俊如;曾鹏;汪扬;张延宇;匡方军;;面向输电线路监测网络混合MAC协议改进方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4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陈志泊;徐孝成;;一种改进的基于跳数的无线传感器网络路由算法[J];计算机科学;2013年04期
2 刘鹏;吕振;胡冰;;用于井下瓦斯监测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J];工矿自动化;2009年03期
3 苗付友,熊焰,卫国;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简单按需路由协议[J];中兴通讯技术;2005年04期
4 纪阳,张平;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体系结构[J];中兴通讯技术;2005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山;基于多条件约束的QoS路由选择优化算法[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2 王秀君;王新华;徐连诚;;基于服务质量的链路不相交路由算法[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3 戴伏生;包学才;王小宇;;多约束路由的分层计算方法[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默罕莫德·默森;许凯凯;夏玮玮;吴怡;沈连丰;;荒漠场景应用的车联网及其分簇路由算法[J];通信学报;2012年10期
5 张蕾;派遣路由的具体实现[J];无线电通信技术;1994年03期
6 郑晓,罗予频,杨士元;一类3-连通图上的最优容错路由选择的构成[J];东南大学学报;1997年02期
7 罗予频,杨良土,童诗白;2-连通图上构成最优容错路由选择的一种新方法[J];电子学报;1997年08期
8 丁瑾,邓煜星,胡健栋;路由选择的智能方法[J];电子学报;1999年04期
9 朱晓峰,孙惠泉;基于路由选择能力的容错路由选择[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0年03期
10 甘丽;路由选择最短通路树的构造[J];唐山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勇;胡健生;;基于系统综合性能的通信路由选择[A];开创新世纪的通信技术——第七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2 孟广平;;多出口链路均衡路由方法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顾晓燕;刘峰;;无线Mesh网络拥塞感知跨层路由算法设计与仿真[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4 熊翱;;基于可用性的传输网链路路由算法[A];2006年全国通信软件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陈瑾平;徐昊;杨绿溪;;一种适用于中继增强型蜂窝网的路由选择与比例公平性联合调度算法[A];第十四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9)论文集[C];2009年
6 李婷;;多约束条件下的QoS路由算法研究[A];第十二届中国青年信息与管理学者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游向东;;无线mesh网路由分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余菁菁;梁满贵;;向量网交换与路由分离方法的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李威;;华为LSTP路由选择域和链路选择域设置原理及应用[A];内蒙古通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张平;李正斌;徐安士;;OBS网络中基于预测的一种路由新方法[A];光电技术与系统文选——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暨第十一届全国光电技术与系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帆;路由可控网络增强网络性能[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2 ;以路由为中心的城域网方案[N];人民邮电;2001年
3 ;选择效率最高ISP的路由控制[N];网络世界;2001年
4 ;骨干路由器的软硬件体系结构[N];人民邮电;2001年
5 陈代寿;新型骨干路由器面向ISP[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6 李艳玲;天融信网络卫士防火墙双址路由降低教育网成本[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7 本期专家:王春海 刘晓辉;专家坐堂之网络篇[N];电脑报;2003年
8 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 陈运清 胡琳;打造可靠的IP城域核心网[N];人民邮电;2005年
9 李连、朱爱红、糜玉林;VLAN有什么用[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2年
10 易观国际分析师 郭飞;无线Mesh还有三道坎[N];中国计算机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祖平;规则网络容错路由算法及可靠组播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2 赫卫卿;无线Mesh网络中高效公平媒体访问控制协议与路由协议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3 刘德辉;结构化P2P网络中的负载均衡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郭雅;基于拓扑、地理及网络编码感知的VANETs路由协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王雷;高性能并行计算机互联网络容错模型及其路由算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嘉峻;移动感控互联平台的构建与测试[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博;WIBSS模式下路由算法研究与改进[D];新疆大学;2015年
3 徐德超;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组网路由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年
4 李晓卉;IMS组网设计及路由规划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5年
5 王辛迪;基于多波束转换天线的WSN路由协议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6 岳才杰;无线传感器网络地理路由及空洞处理算法[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7 王军;基于能量均衡的分簇路由算法的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年
8 薛松;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照明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东南大学;2015年
9 刘春蕊;机会网络中基于协作机制的数据传输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10 高思聪;能量采集无线传感网路由算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795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379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