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氧化石墨烯和DNA量子点组装体的DNA二元逻辑检测及循环可逆设计
本文关键词:基于氧化石墨烯和DNA量子点组装体的DNA二元逻辑检测及循环可逆设计 出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7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氧化石墨烯 DNA 荧光量子点探针 双分子识别 循环检测
【摘要】:制备了水溶性的氧化石墨烯(GO)和以DNA为模板的Cd Te量子点(P1),通过GO与P1的π-π堆积作用组装构建了纳米生物传感器,将其用于双目标DNA分子的逻辑检测,实现了较高的选择性;通过改进DNA序列,实现了该传感器对双目标分子的可逆循环检测及重复利用.利用原子力显微镜(AFM)、透射电子显微镜、电泳和荧光光谱等方法对传感器的构建和检测过程进行了表征.该P1-GO纳米生物传感器在核酸检测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Abstract]:The preparation of water-soluble graphene oxide (GO) and DNA Cd Te quantum dot template (P1), through GO and P1 stacking interaction assembly constructed nano biosensors, the logic for detection of double target DNA molecules, achieve a higher selectivity; through improved DNA the reversible cycle sequence, detection of double target molecule and the sensor is reused. By using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AF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electrophoresis and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were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tructure and process of detection sensor. The P1-GO nano biosensors have wide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the field of nucleic acid detection.
【作者单位】: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21175147,91313302,21475093) 国家“八六三”计划项目(批准号:2014AA020518) 青年千人计划项目资助~~
【分类号】:O657.3;TP212
【正文快照】: DNA是一类生物大分子,与人类的生命活动息息相关,DNA结构及其应用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研究[1,2].DNA独特的双螺旋结构赋予单链DNA高特异性的识别检测其互补DNA序列的能力.它可通过互补配对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双螺旋结构,可用于分子检测[3]及分子运算[4,5]等领域.DNA可以用于构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科学家首次用纳米管制造出石墨烯带[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06期
2 ;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9年06期
3 ;新材料石墨烯[J];材料工程;2009年08期
4 ;日本开发出在蓝宝石底板上制备石墨烯的技术[J];硅酸盐通报;2009年04期
5 马圣乾;裴立振;康英杰;;石墨烯研究进展[J];现代物理知识;2009年04期
6 傅强;包信和;;石墨烯的化学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年18期
7 ;纳米中心石墨烯相变研究取得新进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09年10期
8 徐秀娟;秦金贵;李振;;石墨烯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9年12期
9 张伟娜;何伟;张新荔;;石墨烯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特性[J];化工新型材料;2010年S1期
10 万勇;马廷灿;冯瑞华;黄健;潘懿;;石墨烯国际发展态势分析[J];科学观察;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会明;;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探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钱文;郝瑞;侯仰龙;;液相剥离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甲;胡平安;王振龙;李乐;;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4 赵东林;白利忠;谢卫刚;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沈志刚;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备石墨烯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冕;钱林茂;;石墨烯的微观摩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孝松;;碳化硅表面的外延石墨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周震;;后石墨烯和无机石墨烯材料:计算与实验的结合[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周琳;周璐珊;李波;吴迪;彭海琳;刘忠范;;石墨烯光化学修饰及尺寸效应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2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3 刘霞;新方法可人工合成高质量石墨烯[N];科技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滕继濮;石墨烯:完美材料与未来生活[N];科技日报;2011年
5 刘霞;计算机模拟显示石墨炔的性能胜过石墨烯[N];科技日报;2012年
6 记者 毛黎;美利用电子成像技术分析石墨烯[N];科技日报;2012年
7 王小龙;新形式碳的强度超过石墨烯和钻石[N];科技日报;2013年
8 王小龙;石墨烯鼓有望成为量子计算机内存[N];科技日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孙维锋;神秘的石墨烯[N];东莞日报;2014年
10 冯卫东;美证明石墨烯是强度最高材料[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敏;双层石墨烯的电和磁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罗大超;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分离与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7 王义;石墨烯的模板导向制备及在电化学储能和肿瘤靶向诊疗方面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8 刘明凯;带状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刘勇;智能化及掺杂改性石墨烯的研究及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10 冯良珠;基于纳米石墨烯的基因与药物载体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秀芝;荧光DNA量子点的制备及其对亚砷酸根的检测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2 刘蕊;甘氨酸功能化石墨烯量子点的合成及荧光传感的构建[D];郑州大学;2017年
3 普艳平;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的微波法合成及荧光传感分析应用[D];郑州大学;2017年
4 詹晓伟;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6 苗伟;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蔡宇凯;一种新型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8 金丽玲;功能化石墨烯的酶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9 黄凌燕;石墨烯拉伸性能与尺度效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10 刘汝盟;石墨烯热振动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879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38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