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石墨烯电极的细胞内嘌呤代谢传感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2 09:21

  本文关键词:基于石墨烯电极的细胞内嘌呤代谢传感研究 出处:《佳木斯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电化学 嘌呤 离子液体 石墨烯 多金属氧酸盐


【摘要】:目的构建具有高选择性、灵敏性和稳定性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以实现对细胞质中鸟嘌呤(G)、黄嘌呤(X)、腺嘌呤(A)和次黄嘌呤(HX)的原位检测。通过研究正常细胞与癌变细胞电化学信号之间的关系,建立可用于评估细胞活性、监控细胞癌变的电化学方法。方法本文以离子液体与化学还原石墨烯的杂化材料修饰玻碳电极(RGI-GCE)作为工作电极,以人乳腺癌(MCF-7)细胞和小鼠胚胎成纤维(BALB/3T3)细胞作为细胞模型,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同时对细胞质中的腺嘌呤和次黄嘌呤进行检测。并且以多金属氧酸盐与还原石墨烯泡沫复合修饰电极(POM@3DGF-GCE)作为工作电极,采用循环伏安法(CV)对人乳腺癌细胞细胞质中鸟嘌呤和黄嘌呤进行同时检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粉末衍射等手段对传感器的表面形貌和内部组成进行表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细胞电化学监测细胞内嘌呤代谢进行可靠性验证。结果实验结果表明RGI-GCE和POM@3DGF-GCE电极材料中离子液体及多金属氧酸盐被吸附在碳材料表面。RGI-GCE电极在低嘌呤表达的MCF-7和BALB/3T3细胞中产生三个电化学信号,分别归属于鸟嘌呤/黄嘌呤氧化峰(0.7 V),腺嘌呤氧化峰(0.94 V)以及次黄嘌呤氧化峰(1.0 V)。这种电极材料首次实现了腺嘌呤和次黄嘌呤信号的同时检测。利用RGI-GCE电极可检测到细胞癌变后细胞裂解液中腺嘌呤和次黄嘌呤信号的增长率分别为300%和317%,成功利用电化学方法对细胞癌变过程实现监控。对于POM@3DGF-GCE电极,附着于石墨烯泡沫表面的多金属氧酸盐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活性。利用POM@3DGF-GCE对MCF-7细胞原位裂解液进行循环伏安法扫描时,产生两个电化学信号,分别归属于鸟嘌呤(1.048 V)和黄嘌呤(1.128 V)的氧化峰信号;在电化学传感器领域,首次实现了鸟嘌呤和黄嘌呤的同时检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证实了上述细胞电化学方法的可靠性。结论本课题采用纳米材料与不同种类的碳材料进行杂化,成功制备出可以检测MCF-7和BALB/3T3细胞中四种嘌呤的信号的生物传感材料。所制备出的电化学传感器具有高选择性、灵敏性和稳定性,可监测BALB/3T3细胞发生转化时其细胞质中嘌呤碱基含量的变化,为细胞内嘌呤代谢的原位检测提供了新的电化学方法。
[Abstract]:Objective to construct an electrochemical biosensor with high selectivity, sensitivity and stability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guanine guanine in cytoplasm. In situ detection of adenine (A) and Hypoxanthine (HX). By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lectrochemical signals of normal cells and cancerous cells, we established a method for evaluating cell activity. Methods the glassy carbon electrode modified with ionic liquid and chemically reduced graphene was used as the working electrode. Human breast cancer MCF-7 cells and mouse embryonic fibroblast BALB / 3T3) cells were used as cell models. Adenine and Hypoxanthine in cytoplasm were detected simultaneously by linear scanning voltammetry. The composite electrode was modified with polyoxometalate and reduced graphene foam. POM @ 3DGF-GCEs are used as working electrodes. The contents of guanine and xanthine in the cytoplasm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were detected simultaneously by cyclic voltammetr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Raman spectrometer were used to detect guanine and xanthine in the cytoplasm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ells. Th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internal composition of the sensor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ay powder diffraction.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was used to characterize the surface morphology and internal composition of the sensor. The reliability of cell electrochemical monitoring of intracellular purine metabolism was verified. Resul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ionic liquids and polyoxometalates were adsorbed in RGI-GCE and POM@3DGF-GCE electrode materials. The RGI-GCE electrode on the surface of carbon materials produced three electrochemical signals in MCF-7 and BALB/3T3 cells with low purine expression. It belongs to the oxidation peak of guanine / xanthine (0.7 V). Adenine oxidation peak 0.94 V) and Hypoxanthine oxidation peak 1.0 V). By using RGI-GCE electrode, we can detect the growth rate of adenine and Hypoxanthine signal in cell lysate after canceration, respectively. 300% and 317%. The electrochemical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used to monitor the process of cell carcinogenesis. For the POM@3DGF-GCE electrode. Polyoxometalates attached to the surface of graphene foam have good redox activity. POM@3DGF-GCE was used to scan MCF-7 cell in situ by cyclic voltammetry. Two electrochemical signals, assigned to the oxidation peak of guanine (1.048V) and xanthine (1.128V), were produced. In the field of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For the first time,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of guanine and xanthine was realized. The reliability of the electrochemical method was confirmed by HPLC. Conclusion the nanocomposites and different kinds of carbon materials are used for hybrid. The biosensors which can detect the four purine signals in MCF-7 and BALB/3T3 cell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The electrochemical sensors were highly selective, sensitive and stable. It can be used to monitor the changes of purine base content in the cytoplasm of BALB/3T3 cells during transform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electrochemical method for in situ detection of purine metabolism in cells.
【学位授予单位】:佳木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Q2-33;TP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傅强;包信和;;石墨烯的化学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年18期

2 万勇;马廷灿;冯瑞华;黄健;潘懿;;石墨烯国际发展态势分析[J];科学观察;2010年03期

3 李宗红;;石墨烯——二维碳的奇妙世界[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4 常艳丽;陈胜;曹傲能;;压力促进氧化石墨烯水热还原反应的机理[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5 李娜;;石墨烯取代硅,前景预测被批乐观[J];科技导报;2011年16期

6 刘霞;;神奇材料石墨烯[J];今日科苑;2011年14期

7 张文毓;全识俊;;石墨烯应用研究进展[J];传感器世界;2011年05期

8 刘霞;;石墨烯:硅的“终结者”?[J];发明与创新(综合科技);2011年09期

9 ;科学家观察到石墨烯内电子间相互作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7期

10 于桂亮;黄书腾;;浅析石墨烯的性质与应用前景[J];科技风;2011年2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成会明;;石墨烯的制备与应用探索[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钱文;郝瑞;侯仰龙;;液相剥离制备高质量石墨烯及其功能化[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4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3 张甲;胡平安;王振龙;李乐;;石墨烯制备技术与应用研究的最新进展[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3分册)[C];2010年

4 赵东林;白利忠;谢卫刚;沈曾民;;石墨烯的制备及其微波吸收性能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7分册)[C];2010年

5 沈志刚;李金芝;易敏;;射流空化方法制备石墨烯研究[A];颗粒学最新进展研讨会——暨第十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6 王冕;钱林茂;;石墨烯的微观摩擦行为研究[A];2011年全国青年摩擦学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7 赵福刚;李维实;;树枝状结构功能化石墨烯[A];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吴孝松;;碳化硅表面的外延石墨烯[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周震;;后石墨烯和无机石墨烯材料:计算与实验的结合[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4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周琳;周璐珊;李波;吴迪;彭海琳;刘忠范;;石墨烯光化学修饰及尺寸效应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姚耀;石墨烯研究取得系列进展[N];中国化工报;2009年

2 刘霞;韩用石墨烯制造出柔性透明触摸屏[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王艳红;“解密”石墨烯到底有多奇妙[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4 本报记者 李好宇 张們捷(实习) 特约记者 李季;石墨烯未来应用的十大猜想[N];电脑报;2010年

5 证券时报记者 向南;石墨烯贵过黄金15倍 生产不易炒作先行[N];证券时报;2010年

6 本报特约撰稿 吴康迪;石墨烯 何以结缘诺贝尔奖[N];计算机世界;2010年

7 记者 谢荣 通讯员 夏永祥 陈海泉 张光杰;石墨烯在泰实现产业化[N];泰州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纪爱玲;石墨烯:市场未启 炒作先行[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1年

9 周科竞;再说石墨烯的是与非[N];北京商报;2011年

10 王小龙;新型石墨烯材料薄如纸硬如钢[N];科技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敏;双层石墨烯的电和磁响应[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2 罗大超;化学修饰石墨烯的分离与评价[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唐秀之;氧化石墨烯表面功能化修饰[D];北京化工大学;2012年

4 王崇;石墨烯中缺陷修复机理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盛凯旋;石墨烯组装体的制备及其电化学应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6 姜丽丽;石墨烯及其复合薄膜在电极材料中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7 姚成立;多级结构石墨烯/无机非金属复合材料的仿生合成及机理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8 伊丁;石墨烯吸附与自旋极化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9 梁巍;基于石墨烯的氧还原电催化剂的理论计算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10 王义;石墨烯的模板导向制备及在电化学储能和肿瘤靶向诊疗方面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晓伟;碳化硅外延石墨烯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晨;石墨烯的微观结构及其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D];北京化工大学;2011年

3 苗伟;石墨烯制备及其缺陷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蔡宇凯;一种新型结构的石墨烯纳米器件的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2年

5 金丽玲;功能化石墨烯的酶学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6 黄凌燕;石墨烯拉伸性能与尺度效应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刘汝盟;石墨烯热振动分析[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8 雷军;碳化硅上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9 于金海;石墨烯的非共价功能化修饰及载药系统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晶;高分散性石墨烯的制备[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136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4136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631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