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新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 高新区 产城融合 BP神经网络 Topsis法 吉林省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从设立以来,一直注重产业建设,坚持自主创新,积极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集聚创新资源,促进企业快速成长。使高新区成为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换的重要基地,也是带动各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在发展过程中以工业生产为主的发展模式虽然促进了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忽视了园区内应具有的城市功能,导致了一系列问题,使区域经济的发展面临挑战。对此我国提出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产业升级,这一发展路径。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产城融合理念逐步深入,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走产城融合型发展道路,是我国当前经济建设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吉林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例,对吉林省各高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并总结高新区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开发区的发展状况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相应的评价体系,利用BP神经网络方法与改进Topsis法对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度进行评价,按照综合评价结果对吉林省各高新区的产城融合状况进行等级划分,并对影响产城融合度的各方面影响因素进行测算与分析。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综合结果,对吉林省各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发展路径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通过对各高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目前高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空间利用不合理、生活环境建设不完善与产业发展后劲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园区的产城融合程度,制约了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2)本文以高新区的实际发展状况为基础,按照全面、客观与现实性等原则,从影响高新区产城融合度的人口环境、生态环境、居住生活环境、经济发展环境以及城市建设环境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构建了高新区产城融合度评价研究体系,全面客观的对吉林省高新区的产城融合状况做出相应评价,为产城融合问题的定量化研究做出进一步探索。(3)根据研究的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吉林省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度水平相对较低,在整体上都有着较大的提高空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吉林高新技术开发区、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度分别是0.8030、0.4800、0.3474、0.1737、0.2291。(4)按照产城融合类型划分标准,对各高新区的产城融合类型进行划分,其中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城融合度在吉林省高新区的产城融合状况中相对较高,属于融合度良好型,长春净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属于基本融合型,而吉林高新技术开发区、延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则产城融合度较低,属于产城失调型。(5)对产城融合度影响因素的关联度进行分析表明,评价体系的各项影响因素与高新区产城融合问题关联度较高,影响程度较大。各高新区在不同环境建设上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了整体区域的产城融合状况。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high - tech zones in Jilin Provi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high - tech zones in Jilin Province . ( 3 ) According to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research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high -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of Jilin Province has a relatively low degree of integration , and has a relatively high degree of integr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zone of Changchun Hi -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 Changchun Jingyue High -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 Jilin Hi -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 Yanji High -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and Tonghua Pharmaceutical and High - tech Industrial Development Zone .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P183;F12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剑钧,束琴;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比较及其结构调整对策[J];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06期
2 綦良群,于澎田,杨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观[J];工业技术经济;2000年02期
3 郝红梅,袁华娟;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问题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2期
4 林文;搭北京台 唱国际戏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周燃起京城新亮点[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4期
5 刘嘉珍;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江沪情况的调查[J];国际经济合作;2000年04期
6 马颂德;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管理现代化;2000年05期
7 马颂德;当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几个问题[J];管理现代化;2000年06期
8 杨耀武,杨伟春,杨意青;是一高度,更是一起点——关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现状的评价与思考[J];经济论坛;2000年09期
9 张红;拓宽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渠道[J];经济论坛;2000年21期
10 朱小敏;从上海和西安两地看东西部开放城市如何发展高新技术产业[J];经济师;200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程甸;胡舜;;促进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法制创新探析[A];湖南省发展县域特色经济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刘本禄;;发挥高校优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傅毓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分析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4 喻德华;靳丽贤;;廊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A];廊坊市域经济与产业集群延伸研究——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第二届年会征文选编[C];2008年
5 李云玲;王士卿;;关于高新技术产业中的灰领[A];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运行机制创新研究——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运行机制变革研讨会议论文[C];2004年
6 许统生;陶然;;美、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不同制度安排及其对中国的启示[A];当代中国经济问题探索(下册)[C];2004年
7 傅有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筹集资金的问题探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8 赵海林;;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体制创新[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第23次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肖勤;;论高新技术产业中的制度安排[A];中国地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10 南京大学课题组;袁勤俭;;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实习记者 王丽娜;发改委:八方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N];上海证券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方育敏;高新技术产业:亮点迭现[N];浙江日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彭华 通讯员 孙海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需快马加鞭[N];东营日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2005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N];福建科技报;2006年
5 陈江;我区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N];广西日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柯士雨;贵州高新技术产业驶上“快车道”[N];贵阳日报;2007年
7 黄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建设创新型湖南[N];湖南日报;2007年
8 记者 王华芬;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N];黄石日报;2006年
9 张春玲;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速[N];黄石日报;2007年
10 胡志强;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N];经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冷俊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李拓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3 刘建武;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4 陈大雄;高新技术产业评价与发展研究——兼论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D];中南大学;2004年
5 卢焱群;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机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6 韩立华;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7 彭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财政效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王利晓;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9 王艺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制度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9年
10 谢沛善;中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颖;基于社会资本的西安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化成长[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田园;区域性高新技术产业政策效果评价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3 郭川;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4 方亮;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法律制度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刘,
本文编号:14459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445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