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多种纳米生物放大技术构建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07 11:09

  本文选题:纳米材料 切入点:电化学生物传感器 出处:《西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过去几十年中,电化学生物传感器通过将电化学分析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相融合,具有操作简便、仪器小型化、响应迅速、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成本低廉等诸多优点,已在各个领域受到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而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不同形貌的纳米材料均表现出优良物理化学性能,如高的化学稳定性,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高效的催化活性等,为构建具有优良分析性能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提供了可能。本文旨在将多种功能化的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信号放大物,并以凝血酶(TB)、癌胚抗原(CEA)及铅离子(Pb2+)作为检测对象,构建了高灵敏电化学生物传感器。1.树枝状铂@金纳米线作为纳米载体及信号放大物构建的用于癌胚抗原检测的高灵敏电化学适体传感器癌胚抗原(CEA)的高灵敏检测对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我们基于树枝状铂@金纳米线(Pt@AuNWs)作为纳米载体及催化剂,构建了一种高灵敏、高特异性的CEA适体传感器。由于具有由于具有大的比表面积、良好的导电性、优越的电催化活性及高的稳定性,树枝状Pt@AuNWs首先作为纳米载体来固载大量的巯基CEA适体链2(CEAapt2)及电活性物质甲苯胺蓝(Tb),从而形成Pt@AuNWs-CEAapt2-Tb纳米复合物。当CEA存在时,所制备的复合物通过“夹心法”固载在电极表面。由于树枝状Pt@AuNWs对加入测试底液的H2O_2具有优越的拟过氧化物酶活性,导致电化学信号产生并且进一步增强,从而提高了传感器的灵敏度。在最优实验条件下,所构建适体传感器对CEA的检测范围为0.001 ng?mL-1-80 ng?m L-1,检出限为0.31 pg?m L-1。并且,该适体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及重现性,在临床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基于卟啉铁/G四链体、铂纳米颗粒及花状二氧化锰纳米球功能化的多壁碳纳本研究基于卟啉铁/G四链体、铂纳米颗粒(PtNPs)及花状二氧化锰纳米球(fMnO_2 NSs)功能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作为信号放大物构建了一种高灵敏的凝血酶电化学适体传感器。首先,具有拟过氧化物模拟酶活性的fMnO_2 NSs固载在MWCNTs表面从而形成MWCNTs-fMnO_2复合物。所得纳米复合物具有大的比表面积,优良的催化活性及高的化学稳定性。接着,MWCNTs-fMnO_2又进一步作为纳米载体来固载大量PtNPs、卟啉铁/G四链体及电活性物质甲苯胺蓝(Tb),从而形成第二适体复合物(卟啉铁/G四链体修饰的MWCNTs-fMnO_2-PtNPs-Tb)。当目标物凝血酶(TB)存在时,第二适体复合物可通过夹心法固载在电极表面。且通过fMnO_2 NSs、PtNPs和卟啉铁/G四链体对H2O_2还原的协同催化,使传感器的灵敏度得到显著增大。该适体传感器具有宽的线性范围(0.1 pmol?L-1-30 nmol?L-1)和低的检测限(0.040 pmol?L-1),为构建无酶型传感器提供了潜在的有效方法。3.基于花状二氧化锰纳米球、空心金钯修饰的卟啉铁-石墨烯纳米片及特异性DNAzyme构建的高灵敏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铅离子的检测本研究基于花状二氧化锰纳米球(fMnO_2 NSs)及空心金钯(hAuPd)修饰的卟啉铁@还原氧化石墨烯(hemin@rGO)作为电活性探针及催化剂,并结合金属离子特异性的DNAzyme,构建了一种高灵敏电化学传感器用于金属离子检测(Pb2+为例)。所构建的信号放大策略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首先,设计的信号探针不仅具有卟啉铁、fMnO_2 NSs及hAuPd的高稳定性和优越的催化活性,同时表现出卟啉铁的固有的氧化还原活性,从而促使电子转移,提高响应信号。其次,当目标物Pb2+引入时,固载在电极表面的Pb2+特异性DNAzyme被识别并剪切。剩余部分(其互补序列为单链DNA S3)通过杂交反应将S3-hAuPd-fMnO_2-hemin@rGO纳米复合物捕获在电极表面。因此,由于fMnO_2,hAuPd和卟啉铁对H2O_2还原产生了协同催化,从而显著提高了传感器的分析性能。该传感器具有宽的线性响应范围(0.1pmol?L-1-200 nmol?L-1),低的检出限(0.034 pmol?L-1),高的灵敏度及选择性,使其仅通过改变相应的特异性DNAzyme实现其他重金属离子的高灵敏检测。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TB383.1;TP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纳米材料[J];新型建筑材料;2000年09期

2 杜仕国,施冬梅,邓辉;纳米材料的特异效应及其应用[J];自然杂志;2000年02期

3 ;纳米材料 新世纪的黄金材料[J];城市技术监督;2000年10期

4 ;什么是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技术;2000年05期

5 邹超贤;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J];广西化纤通讯;2000年01期

6 吴祖其;纳米材料[J];光源与照明;2000年03期

7 ;纳米材料的特性与应用方向[J];河北陶瓷;2000年04期

8 沈青;纳米材料的性能[J];江苏陶瓷;2000年01期

9 李良训;纳米材料的特性及应用[J];金山油化纤;2000年01期

10 刘冰,任兰亭;21世纪材料发展的方向—纳米材料[J];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少强;邱化玉;;纳米材料在造纸领域中的应用[A];'2006(第十三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宋云扬;余涛;李艳军;;纳米材料的毒理学安全性研究进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0年

3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4 钟家湘;葛雄章;刘景春;;纳米材料改造传统产业的实践与建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5 高善民;孙树声;;纳米材料的应用及科研开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1年

6 ;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二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金一和;孙鹏;张颖花;;纳米材料的潜在性危害问题[A];中国毒理学通讯[C];2001年

8 张一方;吕毓松;任德华;陈永康;;纳米材料的二种制备方法及其特征[A];第四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古宏晨;;纳米材料产业化重大问题及共性问题[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10 马玉宝;任宪福;;纳米科技与纳米材料[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上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周建人;我国出台首批纳米材料国家标准[N];中国建材报;2005年

2 记者 王阳;上海形成纳米材料测试服务体系[N];上海科技报;2004年

3 ;纳米材料七项标准出台[N];世界金属导报;2005年

4 通讯员 韦承金邋记者 冯国梧;纳米材料也可污染环境[N];科技日报;2008年

5 廖联明;纳米材料 利弊皆因个头小[N];健康报;2009年

6 卢水平;院士建议开展纳米材料毒性研究[N];中国化工报;2009年

7 郭良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江桂斌 中国科学院院士;纳米材料的环境应用与毒性效应[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记者 任雪梅 莫璇;中科院纳米材料产业园落户佛山[N];佛山日报;2011年

9 实习生 高敏;纳米材料:小身材涵盖多领域[N];科技日报;2014年

10 本报记者 李军;纳米材料加速传统行业升级[N];中国化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杨;功能化稀土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生物成像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2 王艳丽;基于氧化钛和氧化锡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能量存储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3 吴勇权;含铕稀土纳米材料的功能化及其生物成像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曹仕秀;二硫化钨(WS_2)纳米材料的水热合成与光吸收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5 廖蕾;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催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胥明;一维氧化物、硫化物纳米材料的制备,,功能化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7 李淑焕;纳米材料亲疏水性的实验测定与计算预测[D];山东大学;2015年

8 范艳斌;亚细胞水平靶向的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与应用[D];复旦大学;2014年

9 丁泓铭;纳米粒子与细胞相互作用的理论模拟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10 骆凯;基于金和石墨烯纳米材料的生物分子化学发光新方法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晓燕;基于3D传感器的扫描仪研制[D];郑州大学;2017年

2 李鸿鹏;贝叶斯框架下多传感器目标跟踪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3 陈鹭;石墨烯基电子油墨及其在印制式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7年

4 向芸颉;卟啉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5 刘武;层状纳米材料/聚合物复合改性沥青的制备与性能[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刘小芳;基于纳米材料/聚合膜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应用于生物小分子多组分的检测[D];西南大学;2015年

7 王小萍;基于金纳米材料构建的电化学传感器及其应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8 郭建华;金纳米材料的修饰及其纳米生物界面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9 魏杰;普鲁士蓝纳米粒子的光热毒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10 张华艳;改性TiO_2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光电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790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5790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d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