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RRR柔性平面并联机器人自激振动控制
本文选题:柔性并联机器人 切入点:运动控制 出处:《振动与冲击》2017年21期
【摘要】:对平面3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进行了运动学建模和运动控制研究。在平台运动过程中,对柔性杆上压电陶瓷的振动进行实时采样,获取振动信号的情形和主要模态。在高速运动到目标点时,由于柔性杆弹性变形过大导致存储能量过高,使得残余振动可能转化为自激振动。由于平台存在建模误差,摩擦,间隙,机电耦合等非线性因素,无末端传感器,采用非线性算法半闭环反馈控制。在特定的区域,通过获取伺服电机编码器位置值并与所需脉冲值进行比较,应用非线性PD算法进行同向补偿实验,控制伺服电机的摆动,从而有效地抑制住了平台自激振动。
[Abstract]:Kinematics modeling and motion control of planar 3-DOF parallel robot are studied. In the course of platform motion, the vibration of piezoelectric ceramics on flexible rod is sampled in real time. When moving to the target point at high speed, the storage energy is too high due to the elastic deformation of the flexible rod, which may transform the residual vibration into self-excited vibration. Non-linear factors, such as clearance,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and no end sensor, adopt nonlinear algorithm semi-closed loop feedback control. In a specific area, the position value of servo motor encoder is obtained and compared with the desired pulse value. The nonlinear PD algorithm is used in the codirectional compensation experiment to control the swing of the servo motor, thus effectively suppressing the self-excited vibration of the platform.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精密装备与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1501247;91223201) 广东省自然基金(S2013030013355)
【分类号】:TP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军;吴希平;秦淑荣;;镗削加工自激振动的微机测试系统[J];机械设计与制造;1990年04期
2 赵新华,张晓;三角平台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参数识别[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3 赵新华;并联机器人精度分析与综合研究取得突破[J];天津科技;2005年01期
4 刘善增;余跃庆;杜兆才;杨建新;;并联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连载)[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年08期
5 陈峰;耿永锋;;6-6型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方位空间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6 刘辰;赵升吨;;并联机器人结构及驱动方式合理性的探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7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在重庆诞生[J];机械工程师;2014年01期
8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研制成功 成本仅十万元[J];自动化博览;2013年12期
9 ;重庆设计出3D打印并联机器人[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3年06期
10 赵铁石,黄真;欠秩空间并联机器人输入选取的理论与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利乐;段志善;;并联机器人的动态性能及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振动利用技术的若干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高峰;;并联机器人应用及其机构的创新[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孙立宁;刘彦武;曲东升;李长峰;;靶定位并联机器人控制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陈文家;陈书宏;赵明扬;;一种用于加工的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5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液压气动专业2005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廷力;金琼;刘安心;沈惠平;姚芳华;;基于单开链单元的两平移两转动输出并联机器人机型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旭;裴忠才;;液压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郭希娟;黄真;;并联机器人加速度的各向同性[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建明;王宁;王树青;;使用模糊转换器的神经元非模型控制及在液压并联机器人中的应用[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周芹 张亦筑;我市研发出国内首台3D打印并联机器人[N];重庆日报;2013年
2 记者 王阳;“并联机器人”研发形成体系[N];上海科技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宇;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与性能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鹏;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力学分析及稳定性评价[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正升;高速轻型并联机器人集成优化设计与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刘胜;平面3-(?)RR并联机器人自激振动分析与工作模式转换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柯丰恺;面向机器人的多目视觉检测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6 刘善增;三自由度空间柔性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7 李艳;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及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海虹;一种含柔性杆件的高速并联机器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刘欣;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艳文;几类空间并联机器人的奇异研究[D];燕山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美钰;平面五杆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特性与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2 黄伟明;基于3-RRRT并联机器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焦亚彤;6自由度3支链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4 宋婷;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动态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陈景礼;3-PCR并联机器人运动仿真与精度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楠;名优绿茶并联采摘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马同;3-PSP并联机器人的位姿测量与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胡如方;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参数测试方法及实验验证[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9 曾继涛;一种三自由度快速并联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及系统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丽;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轨迹生成及实验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67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667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