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人机器人头部设计与目标跟踪运动控制
本文选题:仿人机器人 切入点:头部 出处:《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10期
【摘要】:针对仿人机器人视觉目标跟踪任务需求,设计了一种高精度、灵巧型仿人机器人头部系统,构建了视觉感知模块与3自由度机械臂运动机构。利用虚拟连杆方法对仿人机器人头部进行运动学建模,将目标跟踪问题转换为机械臂的运动学逆解问题,通过计算机构可操作度与条件数,显示机器人头部对目标跟踪任务具有良好的运动学灵活性。在此基础上,基于梯度投影法建立了目标跟踪运动学逆解与规避关节极限位置的同步优化算式,并针对视觉测量系统带宽较窄、容易造成较大跟踪误差的问题,提出了在两次视觉测量间隔内用轨迹预测的方法获得目标位置的估计值,以提高跟踪精度。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在测量盲区内采用轨迹预测方法,可将跟踪精度提高约80%,实现高精度目标跟踪。所提出的仿人机器人头部及控制方法,对动态目标具有良好的跟踪性能。
[Abstract]:A high precision and dexterous humanoid robot head system is designed to meet the task requirement of humanoid robot visual target tracking. A visual perception module and a 3-DOF manipulator motion mechanism are constructed.The kinematics modeling of humanoid robot head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virtual connecting rod method. The target tracking problem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inverse kinematic solution problem of the manipulator. The operational degree and the condition number of the mechanism are calculated.It shows that the robot head has good kinematics flexibility for target tracking task.On this basis, based on the gradient projection method, a synchronous optimization formula of inverse kinematics solution of target tracking and avoiding the limit position of joint is established, and aiming at the problem that the bandwidth of vision measurement system is narrow, it is easy to cause large tracking error.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racking accuracy, a trajectory predic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estimate the target position in the interval between two visual measurements.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cking accuracy can be improved about 80% by using the trajectory prediction method in the blind area of measurement, and high precision target tracking can be realized.The proposed head and control methods of humanoid robot have good tracking performance for dynamic targets.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05474)
【分类号】:TP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丁;仿人机器人概述[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2年05期
2 赵铁军,赵明扬,单光坤,王洪光,陈书宏;仿人机器人柔性腰部机构研究[J];机器人;2003年02期
3 汪光,黄强,李科杰;基于仿人机器人自身约束条件的行为调节步行控制[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3年S1期
4 ;我国仿人机器人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十五”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近期成果简介[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3年01期
5 ;质疑“仿人机器人”[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3年03期
6 李艳杰,徐继宁,王侃;仿人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其腰关节的作用[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钟华,吴镇炜,卜春光;仿人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仪器仪表学报;2005年S1期
8 李允明;;国外仿人机器人发展概况[J];机器人;2005年06期
9 李艳杰,赵铁军,谈大龙,吴镇炜,钟华;仿人机器人发展现状及其腰部机构研究[J];机械科学与技术;2005年04期
10 ;仿人机器人开辟应用新领域[J];伺服控制;2005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钟华;吴镇炜;卜春光;;仿人机器人系统的研究与实现[A];第三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2 李国进;易丐;;仿人机器人的一种双向动力学建模方法[A];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二十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赵铁军;赵明扬;;仿人机器人柔性腰部机构设计[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于爽;张永德;;一种仿人机器人面部的结构设计[A];2002年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艳杰;钟华;吴镇炜;李斌;;仿人机器人腰机构控制及分析实验平台研究[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王少锋;王崴;张进华;洪军;;基于生物力学特性仿人机器人的研究[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七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申江;郭祖华;;仿人机器人下蹲动作的最优控制[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一种仿人机器人面部的结构设计(英文)[A];2002年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龚海里;李斌;张国伟;王聪;郑怀兵;;仿人机器人伺服灵巧手臂模块化控制系统设计[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周珂;冯帅;孙增圻;华芳;徐正光;;仿人机器人步态模型的抗干扰分析[A];2007年足球机器人大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凝;让“仿人机器人”走出实验室[N];科技日报;2008年
2 记者 李凝;仿人机器人会打太极拳[N];科技日报;2008年
3 国防科技大学 潘献飞 谭红力;仿人机器人新新“人类”[N];计算机世界;2002年
4 史晓波;仿人机器人能打太极拳[N];科技日报;2002年
5 记者 李江涛;仿人机器人“汇童”首次亮相[N];人民日报;2005年
6 吉星 本报记者 郭俊峰;首届仿人机器人“奥运会”开幕[N];黑龙江日报;2010年
7 记者 付毅飞 刘恕 李凝;我国仿人机器人竟是“武林高手”[N];科技日报;2005年
8 记者 汪永安;仿人机器人“智能脚”研制获突破[N];安徽日报;2012年
9 ;当梦想成为现实[N];经济参考报;2013年
10 胡晓娟;“排爆奇兵” 打造中国“拆弹专家”[N];中国航天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大松;仿人机器人快速动态作业平衡算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2 马淦;仿人机器人表情与身体动作的人机友好交互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李敬;仿人机器人乒乓球击打运动规划与稳定控制[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张亮;仿人机器人肩肘腕关节及臂的设计[D];燕山大学;2016年
5 孙广彬;仿人机器人运动控制和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15年
6 朱洪波;仿人机器人高效步行模式生成与高稳定动态行走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年
7 张彤;仿人机器人步行控制及路径规划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汤卿;仿人机器人设计及步行控制方法[D];浙江大学;2009年
9 杜鑫峰;基于视觉识别的仿人机器人足迹点规划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10 甘志刚;仿人机器人数字仿真与虚拟示教关键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耀;仿人机器人传感检测模块的设计实现[D];浙江大学;2010年
2 谭海东;仿人机器人行走系统结构设计与优化[D];长春工业大学;2015年
3 佘浩田;抗冲击和过载保护的仿人机器人手臂设计[D];北京理工大学;2015年
4 卢云雷;Nao仿人机器人站立状态平衡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5 孙晓英;基于气动人工肌肉的仿人机器人设计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6 赵磊;仿人机器人上身运动规划及人机交互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7 郑雪林;基于视觉伺服的仿人机器人智能抓取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8 蒋龙威;基于NAO的仿人机器人行走控制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9 薛建;基于CMA-ES算法的足球仿人机器人步态研究与实现[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10 伍浩贤;被动踝关节仿人机器人站立平衡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038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703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