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大量程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的应力波衰减特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3 06:36

  本文选题:磁致伸缩 + 位移传感器 ; 参考:《仪器仪表学报》2017年04期


【摘要】:为研制大量程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对应力波的能量衰减特性进行研究。提出了衰减系数测试方法,给出了衰减系数的计算表达式及其修正方法。搭建了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实验平台,测试了应力波在Fe-Ga和Fe-Ni波导丝中传播的衰减系数,确定了波导丝线径、应力波频率和波导丝所受应力对衰减系数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线径为0.6 mm的Fe-Ga和Fe-Ni波导丝在不受应力作用时,频率54 k Hz的应力波衰减系数分别为0.154 8 Np·m~(-1)和0.180 8 Np·m~(-1);衰减系数随波导丝线径的增大而增大;衰减系数随应力波频率的增大而增大;衰减系数随波导丝所受应力的增大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在设计大量程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时,为减小应力波的衰减,可选择线径为0.4 mm的Fe-Ga波导丝、应力波频率为32 k Hz、波导丝所受应力60 MPa。
[Abstract]:In order to develop a large number of range magnetostrictive displacement sensors, the energy attenu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rce wave are studied.The test method of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is put forward, and the calculating expression of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and its correction method are given.The experimental platform of magnetostrictive displacement sensor is built, and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of stress wave propagating through Fe-Ga and Fe-Ni waveguide wire is measured. The influence of the diameter of waveguide wire, the frequency of stress wave and the stress of waveguide wire on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is determin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of the Fe-Ga and Fe-Ni waveguide wires with a diameter of 0. 6 mm are 0.154 8 nm / m ~ (-1) and 0.180 8 nm / m ~ (-1), respectively, and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diameter of the waveguide wire, and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s of 54 kHz are 0.154 8 nm / m ~ (-1) and 0.180 8 nm / m ~ (-1), respectively.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frequency of the stress wave, and the attenuation coefficient decreases first and then tends to be stable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tress of the waveguide wire.In order to reduce the attenuation of stress wave, the Fe-Ga waveguide wire with a diameter of 0.4 mm can be selected when a large number of range magnetostrictive displacement sensors are designed. The frequency of the stress wave is 32 kHz, and the stress of the waveguide wire is 60 MPA.
【作者单位】: 河北工业大学电磁场与电器可靠性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1057) 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E2017202035)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20140421)项目资助
【分类号】:TP2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印举;单国全;;基于磁敏技术的位移传感器的设计[J];微型机与应用;2010年14期

2 刘焱;王烨;;位移传感器的技术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3年06期

3 张裕悝;董天锦;;位移传感器及其应用[J];机械与电子;1988年02期

4 商国才,李中涛,李彦田;一种新型数字位移传感器的研究[J];华北电力学院学报;1991年04期

5 紫外;无接触位移传感器[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3年03期

6 王德盛;一种能用于水下的位移传感器[J];测控技术;1993年05期

7 韩达生,马仁富;新型无接触式位移传感器的研制[J];山东纺织科技;1994年01期

8 庞含章;位移传感器剖析[J];咸阳师专学报;1994年03期

9 虞仲博,,谈文煜;微小位移传感器[J];物理实验;1995年03期

10 任致程;怎样选用元器件讲座(二十五)——位移传感器[J];家庭电子;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建华;卢普杰;窦松柏;张慧霞;;位移传感器自动化校准技术研究与应用[A];2010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曾建华;钟德辉;卢普杰;窦松柏;张慧霞;;位移传感器灵敏度不确定度评定方法研究[A];2011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3 姚玉婷;韩敏;;一种大量程直流位移传感器校准方法研究[A];2011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陈育荣;杨旭东;谢铁邦;;一种高精度非接触式位移传感器及其应用[A];2006年湖北省博士论坛——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装备论文集[C];2006年

5 张淑美;魏俊英;;小型霍尔位移传感器及多路变换器[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6 李秉实;吴忠;刘元度;严吉中;张新国;;波长编码光纤线位移传感器的位移误差及补偿[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传感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鲍丙豪;;非晶丝制成的辐射状位移传感器[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8 齐勇;;光纤位移传感器技术[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9 汤紫峰;齐勇;;强度型光纤位移传感器探头的研制[A];四川省电子学会传感技术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齐勇;汤紫峰;;光纤位移传感器工程化应用[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成都 胥绍禹 摘译;高精度1μm位移传感器[N];电子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汤其富;基于时变磁场精确约束方法的时栅位移传感器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2 李彦;基于构造运动光场的高精度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3 谭为民;差线栅位移传感器原理与参数设计准则及其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4 张兴红;时空坐标转换理论及场式时栅位移传感器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5 杨伟;时栅的波动方程分析与行波形成新方法的研究与实验[D];重庆大学;2006年

6 冯平;智能位移传感器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7 杨练根;基于微恒力位移传感器的表面形貌测量系统和二维Motif评定方法[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婧;基于单片机的智能带钢对中控制系统设计与实验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官云丽;双致变型时栅位移传感器[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3 江中伟;时栅位移传感器动态误差模型及修正算法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5年

4 钟海彬;阵列式压电体积位移传感器的设计及实验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5 康建飞;制冷机用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小型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6年

6 王浩;带保护环的差分式电容位移传感器标定平台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7 匡也;高精度电感位移传感器校准平台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8 王津楠;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研究与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周文祥;单极式高频响电容位移传感器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10 马慧;时栅测量装备热特性的研究及其精度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743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743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7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