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驱动型并联机器人误差模型与灵敏度分析
本文选题:并联机器人 + 误差模型 ; 参考:《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7期
【摘要】:为提高直线驱动型并联机器人动平台末端执行器位置精度,根据并联机构结构和运动学模型,对影响末端位置精度的各项误差源进行了分析,利用解析法建立动平台末端操作空间与关节空间之间的误差映射模型;在灵敏度误差模型的基础上,依据全域灵敏度评价指标,提出了一种误差源筛选方案,筛选影响位置精度的主要误差源,利用蒙特卡洛法随机模拟并联机器人中各零部件的尺寸误差、驱动误差和装配误差,得知筛选前后动平台位置误差基本一致,验证了评价指标的正确性。以激光跟踪仪为测量工具在任务空间中取点测量,对筛选后的主要误差源进行辨识,修正并联机构的正向运动学模型后,并联机构末端位置精度改善显著,验证了误差源筛选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减轻了误差参数辨识的复杂程度和计算量,对结构较复杂的机构误差补偿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position accuracy of the end actuator of a linear parallel robot, the error sources affecting the end position accuracy are analyzed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parallel mechanism and the kinematics model.The error mapping model between the terminal operating space and joint space of moving platform is established by analytic method, and an error source screening scheme is proposed based on the sensitivity error model and the index of sensitivity evaluation in the whole field.The main error sources affecting the position accuracy are screened, and the dimension error, drive error and assembly error of each component in the parallel robot are simulated by Monte Carlo metho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sition error of the moving platform before and after screening is basically the same.The correctness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is verified.The laser tracker is used as the measuring tool to measure the points in the mission space, and the main error sources after screening are identified. After modifying the forward kinematics model of the parallel mechanism, the accuracy of the end position of the parallel mechanism 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The validity and feasibility of the error source selection scheme are verified, and the complexity and calculation of error parameter identification are reduced, which is of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the error compensation of the mechanism with more complicated structure.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数理化工系;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375507) 重庆市基础与前沿研究计划项目(cstc2016jcyjA0253)
【分类号】:TP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李晓丹;;3-SPR机构的误差灵敏度分析[J];机床与液压;2015年15期
2 谭兴强;张键;谢志江;;风洞6_PUS并联支撑机器人运动误差建模与补偿[J];农业机械学报;2014年04期
3 张文昌;梅江平;刘艺;张新;;基于激光跟踪仪的Delta并联机构运动学误差标定[J];天津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4 马晓丽;陈艾华;陈晓英;马履中;;虚拟轴工作台机构的误差分析和补偿[J];农业机械学报;2007年11期
5 洪振宇;梅江平;赵学满;黄田;;可重构混联机械手——TriVariant的误差建模与灵敏度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6 马晓丽;马履中;周兆忠;;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建模与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06年03期
7 唐国宝,黄田;Delta并联机构精度标定方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华;邱继红;刘林;;Delta并联机器人装配误差分析与补偿[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7年20期
2 许兆棠;刘远伟;陈小岗;张恒;吴海兵;朱为国;;并联机构综合误差的补偿及控制研究进展[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7年03期
3 于今;余伟;吴超宇;程敏;钱小吾;;直线驱动型并联机器人误差模型与灵敏度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7期
4 陈熠道;;并联机器人在高职高专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2016年31期
5 王海芳;张恒;皇甫一樊;褚天争;童晓颖;;码垛机器人运动精度可靠性及其灵敏度分析[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16年06期
6 王虹;曹国华;丁红昌;;六自由度Stewart平台误差建模及误差补偿分析[J];机械工程师;2016年12期
7 朱春霞;赵志宇;刘威;;3-TPT并联机构姿态误差对整体加工精度影响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6年11期
8 荣誉;刘双勇;韩勇;林峰;李凯;;六足制孔机器人三自由度并联机械腿的误差模型及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15期
9 郭宗环;谢志江;宋代平;齐凯;;基于改进蚁群算法的风洞试验俯仰机构运动误差优化[J];农业机械学报;2016年07期
10 周宸;刘积昊;曹峰;赵言正;;一种可折叠旋翼综合测量系统[J];机电一体化;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兴强;谢志江;谢永春;;6_PUS并联机构奇异判据推导与奇异性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2年12期
2 李永泉;张立杰;郭志民;郭菲;;基于D-H矩阵的球面5R并联机构误差建模及灵敏度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2年12期
3 谢平;杜义浩;田培涛;刘彬;;一种并联机器人误差综合补偿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09期
4 李新友;陈五一;韩先国;;基于正交设计的3-RPS并联机构精度分析与综合[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5 陈培;王兴;;空间2-RSSS机构的误差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6 刘大炜;王立平;关立文;;一个特殊3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精度分析及标定[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09期
7 郑辉;唐国宝;;Delta并联机械手几何误差建模及灵敏度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7期
8 李研彪;金振林;计时鸣;高峰;;一种并联结构拟人肩关节的误差分析[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2009年03期
9 邵珠峰;唐晓强;王立平;黄鹏;;平面柔性3-RRR并联机构自标定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09年03期
10 ;Step kinematic calibration of a 3-DOF planar parallel kinematic machine tool[J];Science in China(Series E:Technological Sciences);2008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新华;并联机器人精度分析与综合研究取得突破[J];天津科技;2005年01期
2 刘善增;余跃庆;杜兆才;杨建新;;并联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连载)[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年08期
3 陈峰;耿永锋;;6-6型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方位空间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刘辰;赵升吨;;并联机器人结构及驱动方式合理性的探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5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在重庆诞生[J];机械工程师;2014年01期
6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研制成功 成本仅十万元[J];自动化博览;2013年12期
7 ;重庆设计出3D打印并联机器人[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3年06期
8 赵铁石,黄真;欠秩空间并联机器人输入选取的理论与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10期
9 曹清林,岑向东,杨玉萍,沈世德;一种线性平面并联机器人机械系统的设计[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10 金振林,高峰;一种正交并联机器人的灵巧度指标及其分布[J];机械设计;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利乐;段志善;;并联机器人的动态性能及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振动利用技术的若干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高峰;;并联机器人应用及其机构的创新[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孙立宁;刘彦武;曲东升;李长峰;;靶定位并联机器人控制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陈文家;陈书宏;赵明扬;;一种用于加工的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5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液压气动专业2005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廷力;金琼;刘安心;沈惠平;姚芳华;;基于单开链单元的两平移两转动输出并联机器人机型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旭;裴忠才;;液压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郭希娟;黄真;;并联机器人加速度的各向同性[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建明;王宁;王树青;;使用模糊转换器的神经元非模型控制及在液压并联机器人中的应用[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周芹 张亦筑;我市研发出国内首台3D打印并联机器人[N];重庆日报;2013年
2 记者 王阳;“并联机器人”研发形成体系[N];上海科技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宇;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与性能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鹏;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力学分析及稳定性评价[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正升;高速轻型并联机器人集成优化设计与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刘胜;平面3-(?)RR并联机器人自激振动分析与工作模式转换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柯丰恺;面向机器人的多目视觉检测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6年
6 刘善增;三自由度空间柔性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7 李艳;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及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海虹;一种含柔性杆件的高速并联机器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刘欣;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10 李艳文;几类空间并联机器人的奇异研究[D];燕山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美钰;平面五杆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特性与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2 黄伟明;基于3-RRRT并联机器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焦亚彤;6自由度3支链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4 宋婷;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动态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陈景礼;3-PCR并联机器人运动仿真与精度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楠;名优绿茶并联采摘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马同;3-PSP并联机器人的位姿测量与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胡如方;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参数测试方法及实验验证[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9 曾继涛;一种三自由度快速并联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及系统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丽;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轨迹生成及实验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49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749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