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融合DGSOM神经网络的仿生算法研究
本文选题:RatSLAM模型 + DGSOM神经网络 ; 参考:《智能系统学报》2017年03期
【摘要】:基于生理学和脑科学研究成果提出的SOM神经网络仿生优化方法能够通过学习自主绘制出拓扑地图,但需通过大量的尝试确定其初始网络结构,无法保证系统的实时性。提出一种方向信息和特征信息构建的动态增长自组织特征网DGSOM,通过引入方向参数减少网络的训练次数,降低了系统复杂度,通过引入特征参数避免了感知混淆,并将该神经网络模型应用于澳大利亚Milford等提出的Rat SLAM模型中。实验表明,提出的DGSOM-Rat SLAM模型通过减少视觉细胞的数量降低系统的复杂度;通过视觉细胞的场景匹配实验和位姿细胞的活性状态实验证明该模型能够更快地实现闭环检测,提出的DGSOM-Rat SLAM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及F_1值分别为94.74%、86.88%和90.64%,高斯噪声干扰下Gauss-DGSOM-Rat SLAM模型的准确率、召回率及F_1值分别为86.70%、80.25%、83.35%。
[Abstract]:The bionic optimization method of SOM neural network based on physiology and brain science can draw topological map by learning independently, but it needs a lot of attempts to determine its initial network structure, which can not guarantee the real-tim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A dynamic growth self-organizing feature net (DGSOM) based on direction information and feature information is proposed. By introducing directional parameters to reduce the training times of the network, the complexity of the system is reduced, and the perception confusion is avoided by introducing the feature parameters.The neural network model is applied to the Rat SLAM model proposed by Milford et al.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DGSOM-Rat SLAM model can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system by reducing the number of visual cells, and the experiments of scene matching of visual cells and the active state of pose cells prove that the model can realize closed-loop detection more quickly.The accuracy, recall rate and FSC1 value of the DGSOM-Rat SLAM model are 94.744.88% and 90.64%, respectively. The accuracy of the Gauss-DGSOM-Rat SLAM model with Gao Si noise is 86.70% and 80.25%,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安徽工程大学安徽省电气传动与控制重点实验室;
【基金】:安徽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KJ2016A794)
【分类号】:TP183;TP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云中客;新的神经网络来自于仿生学[J];物理;2001年10期
2 唐春明,高协平;进化神经网络的研究进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1年10期
3 李智;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煤炭调运优化方法[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程科,王士同,杨静宇;新型模糊形态神经网络及其应用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年21期
5 王凡,孟立凡;关于使用神经网络推定操作者疲劳的研究[J];人类工效学;2004年03期
6 周丽晖;从统计角度看神经网络[J];统计教育;2005年06期
7 赵奇 ,刘开第 ,庞彦军;灰色补偿神经网络及其应用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5年14期
8 袁婷;;神经网络在股票市场预测中的应用[J];软件导刊;2006年05期
9 尚晋;杨有;;从神经网络的过去谈科学发展观[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杨钟瑾;;神经网络的过去、现在和将来[J];青年探索;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春玉;;基于泛集的神经网络的混沌性[A];199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2 周树德;王岩;孙增圻;孙富春;;量子神经网络[A];2003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3 罗山;张琳;范文新;;基于神经网络和简单规划的识别融合算法[A];2009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郭爱克;马尽文;丁康;;序言(二)[A];1999年中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钟义信;;知识论:神经网络的新机遇——纪念中国神经网络10周年[A];1999年中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6 许进;保铮;;神经网络与图论[A];1999年中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7 金龙;朱诗武;赵成志;陈宁;;数值预报产品的神经网络释用预报应用[A];1999年中国神经网络与信号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8 唐墨;王科俊;;自发展神经网络的混沌特性研究[A];2009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第七分册)[南京理工大学学报(增刊)][C];2009年
9 张广远;万强;曹海源;田方涛;;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故障诊断方法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设备故障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董卫军;蔡美峰;张永华;;利用神经网络确定生产矿山的合理规模[A];第六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孙刚;“神经网络”:打开复杂工艺“黑箱”[N];解放日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刘霞;美用DNA制造出首个人造神经网络[N];科技日报;2011年
3 刘力;我半导体神经网络技术及应用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N];中国电子报;2001年
4 木公;有界微分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新时代[N];中国石化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范毅波 张旭军;带上望远镜上路[N];网络世界;2005年
6 尼克;“想啥来啥”和“吃啥补啥”的人工智能之争[N];东方早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旭华;神经网络及其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李素芳;基于神经网络的无线通信算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石艳超;忆阻神经网络的混沌性及几类时滞神经网络的同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王新迎;基于随机映射神经网络的多元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5 付爱民;极速学习机的训练残差、稳定性及泛化能力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6 李辉;基于粒计算的神经网络及集成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7 张海军;基于云计算的神经网络并行实现及其学习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8 陈辉;多维超精密定位系统建模与控制关键技术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9 胡文凭;基于深层神经网络的口语发音检测与错误分析[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10 李晓刚;基于神经网络的码垛机器人视觉位姿测量及伺服控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贾文静;基于改进型神经网络的风力发电系统预测及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李慧芳;基于忆阻器的涡卷混沌系统及其电路仿真[D];西南大学;2015年
3 陈彦至;神经网络降维算法研究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董哲康;基于忆阻器的组合电路及神经网络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5 李志杰;基于神经网络的上证指数预测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陈少吉;基于神经网络血压预测研究与系统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7 张韬;几类时滞神经网络稳定性分析[D];渤海大学;2015年
8 胡婷;改进QGA-BP模型及其在弥苴河总氮量预测中的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9 刘俊辉;基于数据清洗方法的河道水位预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10 李菊;BP神经网络在房地产批量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630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763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