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水土流失区生态修复后植被健康的遥感判别

发布时间:2018-04-28 09:05

  本文选题:生态 + 遥感 ; 参考:《应用生态学报》2017年01期


【摘要】:基于遥感技术和WorldView-2卫星影像,提出一个新型植被健康指数(VHI),以快速、大面积地监测与评价水土流失区的植被健康状况.该指数由归一化山地植被指数、氮素反射指数和黄光波段反射率3个因子构成,通过主成分变换将3个因子集成为VHI,以避免主观加权求和集成法所产生的偏差.将VHI应用于福建省长汀县河田盆地一带,对水土流失区的植被健康状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VHI可以很好地揭示植被的健康状况,其判别总精度可达91%.河田盆地健康等级为好、中、差的植被面积占植被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0.1%、49.2%和40.7%,说明研究区的植被健康总体状况仍不理想,主要因为水土流失区土壤贫瘠、新种植的植被生长不良.
[Abstract]:Based on remote sensing technology and WorldView-2 satellite images, a new vegetation health index, VHIHIS, is proposed to monitor and evaluate vegetation health status in large areas of soil and water loss areas. The index consists of three factors: normalized mountain vegetation index, nitrogen reflectance index and reflectivity of yellow light wave segment. The three factors are integrated into VHIs by principal component transformation to avoid the deviation caused by subjective weighted summation integration method. VHI was applied to the Hetian basin of Changti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to monitor the vegetation health status in soil and water loss areas. The results show that: VHI can well reveal the health status of vegetation, and its total accuracy can reach 91%. The health grade of the river basin is good, and the proportion of the poor vegetation area to the total vegetation area is 10.1% and 40.7% respectivel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overall condition of vegetation health in the study area is still not ideal, mainly because of the poor soil in the soil and water loss area. The newly planted vegetation is not growing well.
【作者单位】: 福州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福州大学遥感信息工程研究所;福建省水土流失遥感监测评估与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C08B01-05) 福州大学科技发展基金项目(2014-XY-10)资助~~
【分类号】:Q948;TP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景堂;综合治理是实现水土流失区生态和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0年04期

2 杨艳生,刘柏根,丁根生,李振绅;南方水土流失区开发治理的思路——日本漆树引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年01期

3 赵颖;李守中;林培治;曲恬甜;张欣颖;谭亚兰;;长汀水土流失区5种主要植物的气体交换和荧光特征比较研究[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4 赵昭f,吴幼恭,蔡文焰,陈玉仁;福建省河田花岗岩水土流失区沟谷的研究[J];地理学报;1965年03期

5 柴宗新;西南地区水土流失区划[J];山地研究;1995年02期

6 徐涵秋;;福建省长汀县水土流失区的时空变化研究——“福建长汀水土保持”专题序言[J];生态学报;2013年10期

7 彭珂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制约粮食生产的干旱原因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1997年01期

8 钟劭南;长江上游重点水土流失区遥感动态监测及泥沙输移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1年01期

9 徐涵秋;何慧;黄绍霖;;福建省长汀县河田水土流失区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热环境效应[J];生态学报;2013年10期

10 葛本峰,余达淦,祝民强,周万蓬,张曰静;崇仁河流域水土流失时空变化规律分析[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党维勤;;中国水土流失区生态安全问题的初探[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毕安平;朱鹤健;王德光;岳辉;马天华;;农户燃料替代的水土保持贡献——以长汀县水土流失区为例[A];第八届博士生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3 刘纪根;张平仓;喻惠花;;长江流域典型水土流失区健康诊断[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4 彭绍云;;长汀县水土流失区森林群落重建实践与成效[A];福建省水土保持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和利;杨小兵;;赣西北水土流失区生态农业的新偿试——自然小单元生态蚕桑配置模式的探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党维勤;;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关系初析[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尤代强;;搞好水土保持 服务新农村建设[A];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新农村建设论文集[C];2008年

8 岳辉;曾河水;谢炎敏;;等高草灌带在长汀水土流失治理中的应用与成效[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9 王世忠;卢国珍;张丽霞;赵润林;陈禹;高大鹏;刘英芳;;辽西山地丘陵退耕还林效益初步研究[A];中国北方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管理与效益评价实践[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天长 张永麟 丘友盛;长汀水土流失区农民转移就业近十万人[N];闽西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吴洪;水土流失区变经济开发区生态旅游区[N];福建日报;2014年

3 通讯员 李佳华;长汀规划建设水土流失区区间道路[N];闽西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黄俊 通讯员 陈天长;讲求实效 贵在为民[N];闽西日报;2011年

5 李银萍 李雄 记者 王姝;八百万苗木植根旺苍水土流失区[N];广元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姚江伟;巩留水土流失区重披绿装[N];伊犁日报(汉);2010年

7 记者 陈宝全;静宁让水土流失区重披“绿装”[N];平凉日报;2009年

8 邱荣 黄姚 本报记者 王风光;“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农业”[N];中国县域经济报;2012年

9 廖纯艳 王青;延伸水土流失区的生命线[N];人民长江报;2007年

10 石振明;山更青 水更绿 人更欢[N];广东科技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段莉莉;亚热带水土流失区针阔混交林模式下6种典型植物的生理生态特征[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2 李菲;辽西水土流失区植被修复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3 岳辉;强度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的生态效益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9年

4 王道坦;花岗岩强度水土流失区治理效益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06年

5 赵会贞;花岗岩强度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措施的生态效益评价[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6 杜丽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森林资源价值评估[D];北京林业大学;2003年

7 董燕云;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区退耕还林补偿机制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8 苏增建;浙江省水土流失区不同治理模式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8146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8146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d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