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柔性并联机器人非线性摩擦动力学建模与速度规划

发布时间:2018-05-14 07:51

  本文选题:柔性并联机器人 + 非线性摩擦 ; 参考:《农业机械学报》2017年05期


【摘要】:为了实现柔性并联机器人的高速、高精度控制,基于HensensKostic理论,计入关节非线性摩擦力建立了Lagrange动力学误差模型,测试了补偿前后机器人的单点定位误差。基于机构最大速度和加速度约束条件,分析了S型和常用T型2种速度规划算法下机器人的位置误差和速度性能。仿真结果表明:T型速度规划位置和速度跟踪最大误差为78.1μm和11.4 mm/s,而S型速度规划分别是37.8μm和3.72 mm/s,且2个终止点定位误差仅为8.1μm和8.9μm;速度性能方面,S型速度峰值误差变化最大仅为1.74 mm/s,远小于T型速度规划的6.88 mm/s。可见,在高速下S型速度规划算法保证了较高的位置跟踪精度尤其是定位精度,速度尖峰突变小且整体曲线相对平缓,大幅提高了速度跟踪精度和运动平稳性,更易于实现机器人高速、高精度平稳控制。实验测试了机器人连续运动下定点位置误差,仿真所得位置误差小于实测数据,存在100μm左右的误差,但所得结论一致,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有效性。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high speed and high precision control of the flexible parallel robot, based on the HensensKostic theory, the Lagrange dynamic error model is established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nonlinear friction force of the joint, and the single point positioning error of the robot before and after compensation is tested. Based on the constraint condition of maximum velocity and acceleration of the mechanism, the position error and velocity performance of the robot under S-type and T-type speed planning algorithms are analyz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error of position and velocity tracking for the T type velocity planning is 78.1 渭 m and 11.4 mm / s, while the S type velocity planning is 37.8 渭 m and 3.72 mm / s, respectively, and the positioning errors of the two termination points are only 8.1 渭 m and 8.9 渭 m. The biggest difference is only 1.74 mm / s, much less than the 6.88 mm / s of the T-type speed plan.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S-type velocity planning algorithm can ensure high position tracking accuracy, especially positioning accuracy at high speed. The sudden change of velocity peak is small and the whole curve is relatively smooth,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speed tracking accuracy and motion smoothness. It is easier to achieve high speed, high precision and stable control of the robo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sition error of the robot under continuous motion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measured data, and the error is about 100 渭 m. However, th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simulation analysis is verified.
【作者单位】: 天津市先进机电系统设计与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天津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天津艾利安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275353、51275209)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14JCZDJC39100) 天津市高等学校科技发展基金计划项目(20140401) 天津市智能制造重大科技专项(15ZXZNGX00040、15ZXZNGX00270)
【分类号】:TP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新华;并联机器人精度分析与综合研究取得突破[J];天津科技;2005年01期

2 刘善增;余跃庆;杜兆才;杨建新;;并联机器人的研究进展与现状(连载)[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07年08期

3 陈峰;耿永锋;;6-6型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方位空间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4 刘辰;赵升吨;;并联机器人结构及驱动方式合理性的探讨[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年06期

5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在重庆诞生[J];机械工程师;2014年01期

6 ;中国首个3D打印并联机器人研制成功 成本仅十万元[J];自动化博览;2013年12期

7 ;重庆设计出3D打印并联机器人[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13年06期

8 赵铁石,黄真;欠秩空间并联机器人输入选取的理论与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10期

9 曹清林,岑向东,杨玉萍,沈世德;一种线性平面并联机器人机械系统的设计[J];南通工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10 金振林,高峰;一种正交并联机器人的灵巧度指标及其分布[J];机械设计;200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贺利乐;段志善;;并联机器人的动态性能及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A];振动利用技术的若干研究与进展——第二届全国“振动利用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高峰;;并联机器人应用及其机构的创新[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孙立宁;刘彦武;曲东升;李长峰;;靶定位并联机器人控制研究[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陈文家;陈书宏;赵明扬;;一种用于加工的新型4自由度并联机器人[A];2001年中国智能自动化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1年

5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液压气动专业2005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志峰;吴强;王占林;付永领;;离散微分跟踪器应用于并联机器人单通道控制[A];中国航空学会控制与应用第十二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杨廷力;金琼;刘安心;沈惠平;姚芳华;;基于单开链单元的两平移两转动输出并联机器人机型设计[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旭;裴忠才;;液压6自由度并联机器人的控制系统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郭希娟;黄真;;并联机器人加速度的各向同性[A];第十二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10 张建明;王宁;王树青;;使用模糊转换器的神经元非模型控制及在液压并联机器人中的应用[A];1998年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周芹 张亦筑;我市研发出国内首台3D打印并联机器人[N];重庆日报;2013年

2 记者 王阳;“并联机器人”研发形成体系[N];上海科技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宇;绳牵引并联机器人的力学分析与性能优化[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鹏;柔索牵引并联机器人力学分析及稳定性评价[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陈正升;高速轻型并联机器人集成优化设计与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刘胜;平面3-(?)RR并联机器人自激振动分析与工作模式转换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5 刘善增;三自由度空间柔性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6 李艳;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及控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李海虹;一种含柔性杆件的高速并联机器人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刘欣;两种并联机器人的机构性能分析与运动控制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9 李艳文;几类空间并联机器人的奇异研究[D];燕山大学;2005年

10 张世辉;并联机器人汉字雕刻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美钰;平面五杆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特性与控制系统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2 黄伟明;基于3-RRRT并联机器人的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5年

3 焦亚彤;6自由度3支链并联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4 宋婷;二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动态控制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陈景礼;3-PCR并联机器人运动仿真与精度分析[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6 李楠;名优绿茶并联采摘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年

7 马同;3-PSP并联机器人的位姿测量与控制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8 胡如方;并联机器人动力学参数测试方法及实验验证[D];安徽工程大学;2015年

9 曾继涛;一种三自由度快速并联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及系统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10 刘丽;六自由度并联机器人轨迹生成及实验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87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887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80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