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参与式感知:以人为中心的智能感知与计算

发布时间:2018-05-15 22:10

  本文选题:参与式感知 + 以用户为中心的感知 ; 参考:《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7年03期


【摘要】:越来越多的无线智能移动设备集成了大量不同种类的传感器模块,与此同时无线移动网络也迅速普及.这些因素推动了参与式感知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参与式感知又被称为城市感知、以用户为中心的感知、群智感知.参与式感知可以解决传统无线传感网络难以大规模部署以及部署成本高昂的问题.参与式感知系统通过利用移动智能设备中的传感器、社交网络以及个人设备使用行为对参与者周围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或者个人状态进行自主式采集、传输和分析,并做出智能化决策.这对未来实现智慧城市、普适计算以及物联网等重大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介绍了参与式感知相关概念、理论以及相应的应用原型系统;然后介绍了参与式感知相关研究前沿热点,包括参与式感知的原型设计、感知数据处理、激励机制、隐私保护、恶意攻击以及不同移动网络的问题等;最后给出研究参与式感知的一般方法.
[Abstract]:More and more wireless intelligent mobile devices integrate a large number of different sensor modules, at the same time, wireless mobile network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se factors push forward and develop the concept of participatory perception. Participatory perception is also called urban perception, user-centered perception, group intelligence perception. Participatory sensing can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raditional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re difficult to deploy on a large scale and expensive to deploy. Participatory sensing systems use sensors, social networks, and personal devices in mobile smart devices to collect, transmit, and analyze the physical, social, or personal conditions around the participants. And make intelligent decision.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realization of intelligent cities,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 the future. Firstly, the concept, theory and corresponding application prototype system of participatory perception are introduced, and then the research hotspot of participatory perception is introduced, including prototype design of participatory perception, perceptual data processing, incentive mechanism, etc. Privacy protection, malicious attacks and the problems of different mobile networks are discussed. Finally, a general method to study participatory perception is given.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软件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1672148,61502092,61572123)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1225012,71325002) 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MCM20160201)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项目(201514)~~
【分类号】:TP212.9;TN929.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司马冰;普适计算——未来世界无所不在[J];数字化工;2004年06期

2 徐磊;第三种计算:普适计算[J];微电脑世界;2004年14期

3 沈理;普适计算[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5年07期

4 石为人,周彬,许磊;普适计算:人本计算[J];计算机应用;2005年07期

5 王伟;;面向未来的计算模式——普适计算[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6 辛运帏;温小艳;李杨;;普适计算:人本计算[J];天津科技;2006年01期

7 郭承霞;朱锡海;曹奇英;;移动IPv6——普适计算的无缝安全策略[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年04期

8 朱秀丽;牛玲;;普适计算浅谈[J];福建电脑;2006年10期

9 魏东;;普适计算的应用和展望[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曾宪权;裴洪文;;普适计算技术研究综述[J];计算机时代;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纲;牛新征;周明天;佘X;;普适概观[A];2008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马守明;王汝传;叶宁;;普适计算中基于模糊时序分析的上下文预测研究[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3 刘牧;杨智强;王衡;;基于普适计算的日程发现方法探讨[A];第七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1)论文集【poster】[C];2011年

4 孙正兴;;环境智能—普适计算时代的计算服务模式[A];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5 杨永志;史殿习;;普适计算中的服务描述[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饶翔;张瞩熹;史殿习;尹刚;丁博;王怀民;;普适计算透明通信关键技术[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7 肖长波;吴刚;;面向普适计算的情境感知体系研究与实现[A];第六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10)、第19届全国多媒体学术会议(NCMT2010)、第6届全国人机交互学术会议(CHCI2010)、第5届全国普适计算学术会议(PCC2010)论文集[C];2010年

8 徐光yP;陶霖密;史元春;张大鹏;;对偶空间中的普适计算[A];第一届建立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HHME2005)论文集[C];2005年

9 金翊;;普适计算系统结构模型的探讨[A];普适计算及其软件新技术——第三届长三角计算机科技论坛文集[C];2006年

10 欧阳建权;史殿习;丁博;王怀民;;普适计算的自适应技术[A];第四届和谐人机环境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徐光yP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无所不在的普适计算[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2 谢伟凯 徐光佑 史元春;普适计算[N];计算机世界;2002年

3 邰举 葛晓虎;普适计算:无处不在的人性化服务[N];科技日报;2005年

4 朱杰;普适计算:当网络变成空气[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5 信息产业部软件与集成电路促进中心 邱善勤 王常青;普适计算:蓝海有多宽?[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刘霞;普适计算让你同享多台计算机[N];科技日报;2010年

7 韩旭东;手机将进入普适计算时代[N];中国电子报;2004年

8 李献;普适计算引领未来办公趋势[N];计算机世界;2007年

9 陈超;信息社会也须以人为本[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荆晶;“最小计算机”问世,或开启“普适计算”时代[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海滨;普适计算中智能服务选择算法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2 李世群;普适计算中的安全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蒲芳;普适计算中位置感知服务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8年

4 杨永志;面向普适计算的自适应服务发现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郭亚军;普适计算安全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刘宏月;普适计算的访问控制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勇;具有环境感知的普适计算服务自适应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康密军;基于策略的普适计算隐私保护技术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9 马守明;基于WSN的普适计算情景感知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1年

10 杨帆;普适计算安全协议的模块设计及CSP分析[D];东华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林;普适计算的伦理评估[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2 陈超君;普适计算的哲学探源[D];东华大学;2010年

3 曹冬雪;基于情境感知的生产现场异常监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4 孙小晴;普适计算时代的遗忘美德[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尚晓莉;用户的自我效能、表现期望对普适计算科技接受的影响[D];清华大学;2008年

6 年军艳;普适计算下的上下文感知计算若干关键技术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冯倩倩;普适计算安全技术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彩霞;普适计算中的室内位置感知[D];东华大学;2005年

9 罗功宸;普适计算多相性及个人智能环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田永晔;基于普适计算的数字语音教学系统研究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941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18941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8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