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OPC的工业机器人监控系统的设计及其手臂疲劳寿命预测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19 14:12
【摘要】:随着现代工业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制造集成化与自动化速度越来越快,工业机器人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文的研究对象是MOTOMAN-HP20型工业机器人,全文围绕机器人监控系统的设计和机械手臂疲劳寿命预测两部分内容开展研究。本文第一部分是六自由度工业机器人监控系统的设计,该系统是利用组态监控软件Win CC作为上位机,以OPC方式对机器人的相关参数采集处理,最终将机器人的实时参数信息显示在上位机上。首先,将上位机软件Win CC作为服务器添加OPC驱动程序,通过OPC的方式连接到机器人控制器PLC上,采集机器人末端位置姿态信息。然后,MATLAB解出运动学逆解并返回给OPC服务器,以便在上位机上显示机器人的夹角等信息。由于机器人运动学求解在Win CC中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引入MATLAB软件。根据机器人的运动学逆解,可解得到机器人关节夹角信息;同时,利用MATLAB中的Robotics Tool工具箱函数,实时画出机器人的三维模型。接着将MATLAB文件转换成*.exe可执行文件,嵌入到监控系统中,实现可视化监控。最后,在Win CC组态软件中利用C脚本程序完成机器人监控系统的设计。监控系统包括位姿和夹角信息的显示、位置分量趋势图的显示、监控系统中实时数据和历史数据过程值的归档、警报系统的显示等功能。该系统通过OPC的通讯方式将PLC、Win CC和MATLAB三者有效的统一起来,从而实现了机器人监控系统中各模块之间的通信。第二部分是机器人手臂疲劳预测方面。本文的设计方案先对机器人小臂的在Pro/e中建立三维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简化以便有利于后续的有限元分析。然后,将模型导入有限元软ANSYS中,经过材料属性设定、划分网格、加载约束和后处理等步骤,求得机器人小臂的应力分布结果。最后,根据材料的S-N曲线,结合应力结果,利用ANSYS中的Fatigue模块对机器人小臂进行了疲劳寿命预测。得出机械手臂的最小寿命为4.6×10~5次,发生在与大臂连接的关节处。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industrial automation technology, manufacturing integration and automation are becoming faster and faster. Industrial robots will play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The research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MOTOMAN-HP20 industrial robo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robot monitoring system and fatigue life prediction of robot arm. The first part of this paper is the design of the six degree of freedom industrial robot monitoring system. The system uses the configuration monitoring software Win CC as the upper computer, and uses OPC to collect and process the related parameters of the robot. Finally, the real-time parameter information of the robot is displayed on the upper computer. Firstly, the upper computer software Win CC is used as the server to add the OPC driver, which is connected to the robot controller PLC by the way of OPC to collect the position and attitude information of the robot terminal. Then, MATLAB solves the inverse kinematics solution and returns it to the OPC server, so that the information of the robot's angle can be displayed on the upper computer. The robot kinematics solution is difficult to implement in Win CC, so MATLAB software is introduced. According to the inverse kinematic solution of the robot, the angle information of the robot joint can be obtained, and the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robot is drawn in real time by using the Robotics Tool toolbox function in MATLAB. Then the MATLAB file is transformed into *. Exe executable file and embedded in the monitoring system to realize visual monitoring. Finally, the robot monitoring system is designed by using C script program in Win CC configuration software. The monitoring system includes the display of position and angle information, the display of position component trend chart, the archiving of real-time data and historical data process values, the display of alarm system and so on. The system unifies PLC,Win CC and MATLAB effectively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of OPC, and realizes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modules in the robot monitoring system. The second part is the prediction of robot arm fatigue. In this paper, a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robot's forearm is established in Pro/e, and the model is simplified to facilitate the subsequent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Then, the model is introduced into the finite element soft ANSYS, and the stress distribution results of the robot's forearm are obtained through the steps of material attribute setting, meshing, loading constraint and post-processing.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S-N curve of the material and the stress results, the fatigue life of the robot's forearm is predicted by using the Fatigue module in ANSYS. The minimum life span of the manipulator is 4.6 脳 10 ~ (5) times, which occurs at the joint connected with the arm.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4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阳,王应雪;基于网络的监控系统的建设[J];微电脑世界;2003年01期

2 史贺男,梁晓春;静脉输液结束呼叫监控系统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4年11期

3 张三国;监控系统常见的故障现象及其排除方法[J];甘肃科技;2005年07期

4 李存建;;一种昼夜监控系统的设计[J];中小企业科技;2007年01期

5 文俊杰;;构建GPS监控系统的技术分析[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23期

6 郝永伟;;安全防范监控系统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16期

7 Rich Hovan;石磊;;更符合规范要求的可预测排放监控系统[J];软件;2009年10期

8 朱立伟;张智勇;包左军;龚柏岩;;公路监控系统现行国家及交通行业标准分析[J];交通标准化;2009年19期

9 罗涛;;浅析黄延高速隧道供电监控系统[J];今日科苑;2009年24期

10 张聪;王辉;孙博月;;监控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方案[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秀云;;浅谈监控系统发展[A];第二十届中国(天津)'2006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2 周秀云;;浅谈监控系统发展[A];第二十届中国(天津)’2006IT、网络、信息技术、电子、仪器仪表创新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李民;;监控系统在城域范围的应用[A];天津市电视技术研究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4 王峥瀛;周文;谭华;汤正阳;;三峡梯调监控系统完善方案及实现[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信息化专委会2009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林荔;陈汇;;福建省气象资料上行监控系统[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第四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C];2011年

6 于雪龙;林则亮;吴强;陈华;龙靖;;水利闸(站)群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7 杨佳;华钢;;货轮监控系统的设计和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煤矿自动化学术年会和中国煤炭学会煤矿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8 陈云波;;合肥电信动力监控系统改进的几点构想[A];2005年安徽通信论文集[C];2006年

9 朱晓军;丁铭雄;李成喜;;矿友煤炭产量监控系统的设计[A];AECC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薛彦波;何凤有;吕现钊;王敦胜;;煤化工煤储运监控系统研究[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孙宜华 通讯员 谭晓平;年底前八成乡镇配备监控系统[N];连云港日报;2007年

2 记者 杨丽英 张春亮;山西开工建设企业须安装污染源监控系统[N];中国冶金报;2007年

3 伊鸣;升级监控系统减轻煤企负担[N];中国煤炭报;2008年

4 林荫;山西省 三级森林监控系统启用[N];中国安全生产报;2009年

5 赵彦东 记者 马怀华;我市煤矿产量及税费监控系统在全省推广[N];鸡西日报;2010年

6 通讯员 钟臣彪;长汀建设校园“全球眼”监控系统[N];闽西日报;2010年

7 记者 陈岩 王皓;哈尔滨联通建设泊车监控系统[N];人民邮电;2010年

8 梁健 小全;泾阳建成社会救助动态监控系统[N];咸阳日报;2011年

9 江建方;危废信息化监控系统建成[N];中国环境报;2014年

10 记者 吕峰 通讯员 王天润 雷孝民;河南南召:研发监控系统拓展监督途径[N];检察日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于兴治;国家行政监控系统的分析理论与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冯宪阳;基于WSN的物流车辆监控系统效率优化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5年

3 常光辉;大规模分布式可信监控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王彦;大型能耗监控系统通信网络及控制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向宇;基于Web技术的光伏发电监控系统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儒;智能路灯监控系统设计[D];西安石油大学;2015年

3 刘合良;基于以太网的建筑设备一体化监控系统设计与研究[D];北京建筑大学;2015年

4 林楠;基于PSC的煤矿井下供电监控系统研究与应用[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5 梁国威;知识库驱动的临床用药监控系统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6 徐梅;医院输液监控系统的设计与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7 李越;汽车整车物流运输协同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张乾;基于Modbus TCP和WEB的监控系统应用及设计[D];长江大学;2015年

9 袁延梅;基于互联网和WSN的户用光伏电站监控系统[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10 丰敏波;基于J2EE的网上论坛舆情监控系统分析与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426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426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4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