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双轴差速式微量进给伺服系统摩擦建模分析与补偿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1 02:22
【摘要】:精密微量驱动进给技术已成为精密加工及超精密加工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如何使数控机床及加工中心的刀具或工件实现精确、均匀的微量位移一直是困扰国内外研究人员的技术难题。基于滚动接触组件的常规驱动进给系统,因受到低速非线性爬行的干扰,很难实现高精度微量进给。目前,宏微复合驱动是一种能同时满足高精度和大行程的驱动进给技术,通过基于智能材料的微动台有较高的定位精度和动态响应速度,通过宏动台实现了大行程进给,但微动台的智能材料所固有的非线性迟滞问题,不但增加了控制难度,也影响了定位精度。因此,本文作者导师基于“螺母旋转型”滚珠丝杠传动副与极小差速合成原理,提出了一种“双轴差速式微量进给伺服系统”。本文以提高双轴差速式微量进给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为目标,围绕动态特性、非线性摩擦、热变形等影响因素,重点在摩擦建模、辨识与分析等方面展开工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系统建模与误差补偿方法。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建立了双轴差速微量进给系统的有限元模型。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系统前6阶振型,应用模态试验对差速进给系统的有限元模型准确性进行了验证。从应用角度出发,使用有限元模型分析了工作台的质量、位置和各结合部刚度对差速进给系统动态特性的影响,为系统结构优化设计和误差补偿控制策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建立了双轴差速式微量进给伺服系统全组件摩擦模型。首先分析了进给系统滚动接触组件接触面摩擦特性的差异性。针对双轴差速系统结构和驱动方式导致其无法使用常规摩擦参数辨识方法进行辨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全组件摩擦参数辨识方法。通过该方法对两驱动轴和工作台处摩擦参数分别进行辨识,建立进给系统的精准全组件摩擦模型。(3)建立了包含系统精确动力学模型、全组件摩擦模型的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基于全组件摩擦模型,提出了一种考虑驱动轴和工作台临界速度的低速进给特性分析方法,通过该方法研究了不同工况下双轴差速系统和单驱动系统的工作台速度响应,通过分析得出了两个系统的临界爬行速度,以及适合不同驱动方式的速度范围;通过实验对比验证了两种驱动模式的的低速微量进给性能和换向区速度跟踪性能。(4)研究了双轴差速系统的摩擦补偿控制方法。首先以丝杠单驱动进给系统为研究对象,设计了基于比例微分控制的前馈摩擦补偿控制算法,将基于常规摩擦模型和全组件摩擦模型的前馈摩擦补偿控制效果进行对比,验证全组件摩擦模型刻画系统摩擦特性的准确性。然后以差速进给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系统建模未涵盖部分与模型参数不确定部分,设计小波模糊神经网络观测器用于观测系统集中不确定度,结合二阶滑模变结构控制提出了一种智能二阶滑模摩擦补偿控制策略来提高双轴差动微进给伺服系统的位置跟踪性能。(5)建立了双轴差速系统的热误差模型。双轴差速系统的特殊机械结构使之温度场分布和常规进给机构也不同。通过求解基于“螺母旋转型”滚珠丝杠进给系统的热生成、热传导与热平衡方程组,研究了双轴差速系统温度场分布。构建了基于BP、Elman与DE-Elman神经网络的双轴差速系统轴向热误差预测模型,通过实验验证建模方法的有效性及鲁棒性。
【图文】:

尺蠖,马达,线性,超精密定位


图1-2滚珠丝杜超精密定位平台逦1-3摩擦驱动进给机构图逡逑(3)宏微复合驱动微进给机构:宏微复合双级驱动的概念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逡逑

机械解耦,运动平台,音圈电机,微动平台


连接宏动台与微动台[2>26]。00叩等[29]采用音圈电机来直接驱动宏运动平台,利用逡逑压电叠堆制动器驱动微动台,设计了一种宏微双驱动系统,在50mm的行程内得逡逑到了邋20nm的定位精度(图1-4)。国内的许多科研人员也对机械耦合式宏微复合运逡逑动平台进行了相关研究。在1C封装领域,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孙立宁等13Q]采用音圈逡逑电机作为宏动台驱动机构和压电陶瓷驱动器作为微动台驱动机构研制了宏微复合逡逑驱动XY运动平台,,该运动平台在20mmx20mm的运动范围内实现了邋10nm的重复逡逑定位精度;广东工业大学的陈新教授和杨志军教授课题组[22]开发了一种基于并联逡逑驱动的新型宏微复合直线运动平台,因其宏/微驱动力均独立作用在基座上,平台逡逑结构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得以简化。中国科技大学竺长安教授@]应用交流伺服电逡逑机驱动滚珠丝杠,压电叠堆致动器驱动柔性较链,在300mm行程内得到了近5nm逡逑的定位精度,该双驱动进给系统成功应用于大面积衍射光栅的超精密加工。逡逑^邋Voice邋coil邋molor逡逑^邋Connector逡逑.邋Piezoetoctnc邋siacfc邋actuator逡逑Capacitive邋sensor逡逑y邋/邋Flexure邋hmge邋mer.hantsm逡逑Ljnear邋air邋bearing邋^逦-逦a逡逑Linear邋encoder邋scale邋/逡逑Z逡逑Linear邋encoder邋read4>ead邋^逡逑图1-4采用音圈电机的宏微运动平台逡逑机械解耦形式一般是通过气浮或者磁浮的形式来实现宏动平台与微动平台的逡逑解耦连接122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G6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寅;陈东;;电动汽车差速系统研究综述[J];中国机械工程;2011年04期

2 唐德威;李庆凯;姜生元;邓宗全;;三轴差速式管道机器人过弯管时的差速特性及拖动力分析[J];机器人;2010年01期

3 黄培;黄茜;顾玮;;轮式工程机械自动防滑差速系统设计[J];国外电子元器件;2007年08期

4 伍德荣;;复合式自锁差速系统——一种轮间及轴间差速传动的新途径[J];二汽科技;1987年02期

5 FJ WALLACE,赵永胜 ,刘金刚;1000PS军用差速复合发动机的设计与性能研究[J];车用发动机;1988年02期

6 吴海根;;无控差速起结花式线[J];棉纺织技术;1988年07期

7 梁玉萍;;全驱动轻型越野车轴间差速控制[J];国外汽车;1988年02期

8 张德霖;我国现阶段生产力运行与调控的理论考察[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89年06期

9 文立宸;李万山;刘道云;;差速卷筒在林业生产中应用的探讨[J];吉林林学院学报;1989年04期

10 王栋梁;茹强;赵轩;;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电子差速仿真研究[J];汽车实用技术;201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付义;周志立;贾鸿社;;履带车辆液压机械差速转向液压系统动态仿真[A];农业机械化与新农村建设——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迟媛;余嘉;蒋恩臣;;基于ADAMS的动力差速式转向机构的运动学仿真[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王涛;丁惜瀛;张擎;王亚楠;;双轮驱动差速控制试验平台设计及仿真[A];第十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3年

4 罗兴治;;动力差速转向、无内轮差、能原地回旋的汽车[A];2009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贵明;王金懿;;四轮驱动四轮转向的汽车电子差速转向控制[A];第十五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曹付义;周志立;张明柱;;履带车辆液压机械差速转向运动轨迹模拟[A];走中国特色农业机械化道路——中国农业机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7 顾尧臣;;辊式磨粉机和胶辊砻谷机差速传动工作原理的研究[A];'2000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靳立强;王庆年;张缓缓;王军年;;电动轮驱动电动汽车差速技术研究[A];2007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靳立强;王庆年;张缓缓;王军年;;电动轮驱动电动汽车差速技术研究[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赵静一;孙炳玉;李鹏飞;;900吨提梁机液压行走系统原理分析及其功率匹配[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上)[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王瑷国;电动机差速转子[N];今日信息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梁均贵 实习生 夏锐;汽车轮子上的“革命”[N];湖北日报;2002年

3 记者 刘建林;江联重工:在竞争中崛起[N];人民日报;2005年

4 吴一福;差速传代培养牙囊细胞[N];健康报;2007年

5 王小刚 记者 高洁;在热能事业上演绎“南昌制造”[N];南昌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杜付鑫;双轴差速式微量进给伺服系统摩擦建模分析与补偿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2 李金全;2219铝合金差速搅拌摩擦焊接特征及接头组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3 曹付义;履带车辆液压机械差速转向性能分析与参数匹配[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4 徐高欢;混合高阶傅里叶非圆齿轮驱动的差速泵的建模、优化及试验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8年

5 邓豪;双转子活塞发动机基础理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6 邹腾安;双转子活塞发动机工作过程理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4年

7 王志明;横置差速轴流脱分选系统工作机理及设计研究[D];长安大学;2017年

8 刘向东;鲜杏定向切分去核机理及装置试验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贺铮;飞机电动牵引车结构分析与差速系统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9年

2 牛云鹏;电动车电子差速系统及算法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9年

3 赵琦;四轮毂驱动电动汽车差速助力转向与转矩协调控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8年

4 姜楠;基于iSR-1智能双驱电动车电子差速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8年

5 岳靖斐;分布式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控制系统研究[D];长安大学;2018年

6 李立三;双电机差速驱动雷达天线俯仰振荡抑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7年

7 黄志兵;轮毂驱动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控制系统研究[D];厦门大学;2017年

8 马存超;四轮独立驱动电动车电子差速系统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8年

9 徐才茂;后轮独立驱动电动汽车电子差速控制方法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7年

10 柯泽琳;基于电子差速自动导引物流车研制[D];湖北工业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2673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673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5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