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力控抛磨执行器的研究与开发
【学位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P249;TG580.6
【部分图文】:
为一种常用的表面处理方法,在零部件精整加工或产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工业机器人技术的日益发展,C 以及 YASUKAWA 四大家族为首的国外机器人公司,表的国内新兴机器人企业,均开展了机器人抛磨代替传汽车零部件、工业零件、医疗器械以及民用产品等传统(a) 新松机器人抛磨作业 (b) 配天机器人抛磨作业
目前在 3C 外壳抛磨中得以运用。如图 1-1(d)所示,武汉的库柏特科技有限磨轨迹、抛磨接触力的精密微调、抛磨工艺离线编程模块、系统集成、机器磨系统等方面有不同称度的研究与应用。除此之外我国还有埃夫特智能装备公司、上海新时达电器有限公司等在机器人抛磨领域有较多的研究与应用。综上所述,国内外不少的公司企业对机器人抛磨都已经展开了一定的研究。磨作业中,工件体积大小不均、品类繁多环境复杂,且工作环境非结构化等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无法在现有的工作空间范围内采用诸如示教或者离线编程法。因此,抛磨等表面处理仍然依赖大量的人工作业,导致了一系列问题,时、高成本、抛磨工件表面一致性差以及抛磨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除此之直接与抛磨设备接触,现场环境非常恶劣,充斥着高噪音、大量粉尘与火花素,如图 1-2 所示。长期进行抛磨作业,极易让工人患上如噪声聋、矽肺等或者致伤致残,甚至存在粉尘爆炸这种严重安全隐患。人工抛磨的主要问题
如图1-3(b)所示,其特征在于可以实现旋转和调节气压来控制接触力的大小,在控制上采用神经网络模型控制抛磨力。这种气囊式抛磨末端优点在于轻巧,缺点是气压控制不够精准,高速抛磨会造成气体温度的变化[8]。2006 年瑞尔森大学 Avery Roswell 等人提出了恒定的抛光力的输出并不能保证抛光的接触力恒定,基于抛磨末端,作者研究了抛磨中的接触力模型及其分析[9]。LiangLiao 等人设计了一种抛磨末端如图 1-3(c)所示,由气动马达提供旋转运动、气缸提供抛磨力的输出,采用 PID 算法实现恒力跟踪[10]。2016 年南洋理工大学设计的抛磨末端,如图 1-3(d)所示,这种设计可以实现旋转速度、前进速度、抛磨力的控制。通过实物图片可以看出该设计的结构尺寸大、抛磨末端质量较大,机器人的末端关节距离工作面的距离较大,在一定的抛磨力下,抛磨末端前进的过程中产生的偏心力矩大容易造成磨不平[11-13]。2016 年常州大学朱伟等人设计了一种抛磨末端是采用万向节将电机的转速和转矩传递给抛磨头,如图 1-3(e)所示,这种类似于仿腕关节设计可以适应不同的弧面的工件,但是也正是这个原因导致了它不能够满足高速的要求,另外一个方面就是该抛磨末端没有力控的功能,需要依赖机器人的位置控制实现力量的调节[14]。2017 年北京工业大学 Ri Pan 等人基于气囊抛光末端研究了切削旋转速度对工件和磨料之间的摩擦力的影响、压力梯度与工件法向力的关系。如图 1-3(f)所示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江祥;自行车车圈的自动抛磨[J];电镀与涂饰;1994年01期
2 申正强;胡松林;廖伯伦;;铸铁石墨试片的抛磨[J];物理测试;1988年04期
3 许雄超;王世旺;;基于陶瓷抛光机抛磨运动建模及试验研究[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09期
4 季明浩;王庆明;;高精细抛磨工艺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年01期
5 宫成胜,石成刚,刘锋,刘鑫,任武;陶瓷涂层螺杆抛磨装置及工艺研究[J];石油机械;2005年06期
6 郭燕莹,王建军,杨胜强;光整技术新工艺——离心式抛磨加工[J];仪表技术与传感器;1992年04期
7 黄婷;许辉;樊成;孙立宁;陈国栋;;叶片复杂曲面的机器人抛磨工艺规划[J];光学精密工程;2018年01期
8 赵旭东;杨胜强;李秀红;李文辉;李永刚;;聚氨酯基材的滚抛磨块制备及滚磨工艺评价[J];聚氨酯工业;2017年04期
9 何小莉;陈哲;余健辉;曾应新;罗云瀚;张军;唐洁媛;卫青松;谢俊辛;黄华才;;侧边抛磨光子晶体光纤传输特性理论分析[J];光学学报;2014年03期
10 付俊;陈弈;盛仲曦;;汽轮机中小型叶片机器人抛磨系统研究[J];东方电气评论;201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曾应新;陈哲;江沛凡;李丰丽;;侧边抛磨光纤波导的传输特性的仿真分析[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2 罗进生;李风;刘小宁;张永俊;;数控机械电解抛磨曲面的运动仿真和实验研究[A];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罗进生;李风;刘小宁;张永俊;;数控机械电解抛磨曲面的运动仿真和实验研究[A];特种加工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陈哲;李丰丽;钟金钢;江沛凡;曾应新;刘林和;;侧边抛磨光纤及其应用[A];全国第十二次光纤通信暨第十三届集成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王闵;代吉祥;杨明红;;侧边抛磨光子晶体光纤的光学特性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6 张美;代吉祥;杨明红;周树民;周培;;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钯膜氢气传感器的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7 尹丹;杨明红;代吉祥;李小兵;刘宏亮;唐洁媛;陈哲;;侧边抛磨光纤Bragg光栅传输特性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秀枝;盘类零件振动抛磨理论与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2 赵静;基于侧边抛磨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折射率传感器[D];深圳大学;2016年
3 杨旭;新型叶片混联抛磨机床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黄婷;基于被动柔顺控制的机器人抛磨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喜能;机器人力控抛磨执行器的研究与开发[D];广东工业大学;2019年
2 刘世雄;石英光纤侧边抛磨技术及抛磨后特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3 王东;基于侧边抛磨多模光纤的SPR生物传感研究[D];燕山大学;2019年
4 郑敏娟;光纤侧面抛磨与涂覆装置及相关器件的研制与测试[D];厦门大学;2017年
5 杨炎;基于模糊聚类和案例推理的滚抛磨块优选模型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6 曹波;湿式滚抛磨块的参数标定及接触模型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9年
7 韩晓露;基于气动肌腱拮抗关节的反射杯抛磨机研制[D];河北农业大学;2018年
8 郝志明;用于离散元模拟的滚抛磨块接触参数标定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8年
9 何彩燕;聚二甲基硅氧烷包裹去芯侧边抛磨光纤的温度传感特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10 汪雅君;基于侧边抛磨双模光纤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研究[D];暨南大学;2018年
本文编号:28233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823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