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尿酸传感器的构建

发布时间:2020-09-28 18:03
   本文主要以金属纳米材料为基质构建生物化学传感器,并用比色法对尿酸进行分析和检测。本文所述的方法对检测尿酸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选择性、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可有效的应用于实际样品的检测。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阐述了人体中尿酸含量异常引起的多种疾病、不同国家地区痛风人数的差异、光学传感器的性质和分类、比色传感器材料的选择、天然酶与过氧化物模拟酶的简介,简单的描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展望了比色法在分析检测领域中的发展前景。第二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金纳米三角片-尿酸酶系统的尿酸生物传感器。在尿酸酶和氧气的存在下,尿酸被氧化产生H_2O_2。H_2O_2蚀刻金纳米三角片的活性“尖端”区域,最终导致金纳米三角片的紫外吸收强度大大增加。在优化条件下,金纳米三角片的吸光度与尿酸浓度(0.0027-0.5333μM)之间存在相关性,尿酸的检出限为0.0013μM(S/N=3)。人体血清中的一些干扰物质(例如组氨酸、甘氨酸、缬氨酸和色氨酸)对实验研究没有影响。可以用传感系统直接检测血清样品,得到的结果与生化分析仪测试结果一致,平均相对误差为3.9%。这些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尿酸传感器在临床诊断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第三章:利用MoS_2纳米片催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盐酸盐(TMB)-H_2O_2系统,建立用于检测尿酸的简单、快速且有效的比色传感器。在氧气和尿酸酶的存在下,尿酸被特异性氧化生成H_2O_2。通过水热反应合成的MoS_2纳米片可以催化H_2O_2氧化TMB,并产生比色信号。在优化的条件下,吸光度和尿酸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在0.5-100μM(R~2=0.996)的范围内,检测限为0.3μM(S/N=3)。该方法成功应用于人体血清中尿酸的检测,回收率超过94.54%。因此,这些结果表明,以测定尿酸含量为目标的MoS_2催化TMB-H_2O_2系统对于痛风的快速临床诊断具有很大的前景。第四章:建立Ag@Cu_2O纳米复合材料-催化TMB-H_2O_2系统,用于灵敏、快速、低成本的尿酸比色检测。首先,采用动态法合成银纳米三角片,然后将Cu_2O包裹在纳米片上,形成了Ag@Cu_2O纳米复合材料。Ag@Cu_2O纳米复合材料可以催化H_2O_2(由尿酸酶催化尿酸产生)氧化TMB,肉眼可以直接观察到无色到蓝色的变化,也可以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仪检测。比色传感器在0.5-100μM尿酸浓度范围内提供线性吸光度响应,检测限为0.4μM(S/N=3)。所提出的传感器对人体血清中尿酸的回收率超过95.7%。因此,这些结果意味着尿酸传感器为痛风的快速临床分析提供了有效的手段。第五章:构建了一种高灵敏度的Pt@Ag纳米花测定尿酸的生物酶传感器。这一传感器是依据Pt@Ag纳米花催化H_2O_2分解产生的羟基自由基(·OH)使TMB发生颜色改变来研制的,而其中H_2O_2是尿酸酶和尿酸反应生成的。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Pt@Ag纳米花的形貌和化学性质进行了分析。该方法能够很好的应用于尿酸的实际样品检测中。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主要有:(1)制备合成过程简单的金属纳米材料,构建比色传感器实现对人体中尿酸含量的检测,并且具有良好的灵敏度和选择性;(2)将分析速度快,操作简单的比色法应用到尿酸的检测中,得到了几种性能良好的传感器。
【学位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P212;TB383.1
【部分图文】:

原理图,尿酸酶,尿酸,三角片


基于金纳米三角形片的高选择性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检测人体血清中1]) 检测尿酸。另一种是光学传感器,包括荧光传感器和紫外。Jiang’s 团队提出了尿酸酶/CS-AuNCs 开关式荧光探针和基NPs/尿酸酶/HRP/OPD 测定尿酸的荧光方法[82,83]。一种简便、柱 - 尿酸酶比色传感器[66]被 Wu’s 团队提出,在尿酸酶存在生 H2O2,随后,通过 H2O2的蚀刻作用,银纳米棱柱的形态从此外,他们组还提出了一种新的 TMB - Cu2+/尿酸酶传感器来+具有高效的类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 H2O2氧化 TMB 以产生文中,我们提出了一种高灵敏度、高选择性金纳米三角片 -用于尿酸的检测(图 2.1)。在氧气存在下,尿酸酶催化尿酸生金纳米三角片蚀刻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状。最后,三角片的吸与尿酸浓度呈线性关系。将该方法用于检测人体血清中尿酸意。

三角片,透射电子显微镜,图片,扫描电子显微镜


米粒子表面并保护纳米颗粒免于聚集[84,85]。碘离子被作为形状导向剂和双功能试剂来研究[86],因为它们不仅可以加速金纳米三角片的形成,还可以形成 I3-以选择性去除化学蚀刻形成的杂质。此外,抗坏血酸可迅速将 Au3+还原为 Au+,相对应的,溶液由淡黄色变为无色。氢氧化钠用于调节溶液的 pH,最后溶液 pH约为 8.0。紫外 - 可见光谱仪已被用于表征金纳米三角片。如图 2.2a 所示,金纳米三角片溶液显示出以波长 552 nm 和 642 nm 为中心的两个峰,这分别归因于金纳米三角片的平面外偶极子共振和平面内偶极子共振[76]。在 530 nm 处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吸收峰,表明形成了各向异性纳米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透射电子显微镜成像图是直接从原始产品获得的,没有任何尺寸选择和任何其他纯化过程。从图 2.2b中可以看出,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显示已经成功制备了具有尖锐尖端的单分散金纳米三角片。平均边缘长度约为 45 ±3 nm (图 2.2e)。图 2.2c 的选区电子衍射图证实了所制备的金纳米三角片是单晶的。如图 2.2d 所示,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像的结果与透射电子显微镜一致,证明已成功制备出金纳米三角片。

三角片,尿酸酶,尿酸,透射电子显微镜


其中发生的生化反应可用以下方程式表示:经尿酸酶催化反应后,发现金纳米三角片的形貌 (图 2.3a) 由三角形变为圆形,并有一些不规则的形状。为了验证 H2O2对金纳米三角片的刻蚀效果,本文直接向金纳米三角片溶液中加入 H2O2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图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与以往加入尿酸反应的形貌基本一致。如图 2.3b 所示,对照实验表明,与金纳米三角片 (黑色曲线) 的紫外 - 可见光谱图相比,金纳米三角片-尿酸 (红色曲线) 和金纳米三角片 - 尿酸酶 (蓝色曲线) 的吸光度均无明显增加。有趣的是,在金纳米三角片和尿酸酶的混合物中加入尿酸时,吸光度 (紫色曲线) 明显增加,且与尿酸浓度呈线性关系。实际上,由于尿酸浓度低,所生成的 H2O2不能完全蚀刻金纳米片。而当尿酸浓度扩大 1000 倍,为 533.3 μM 时 (图 2.3c),金纳米三角片的波长发生蓝移,最大吸收波长 (λmax) 从 642 nm 到 592 nm[8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裕佳;吴益华;白红艳;;金属纳米材料构建的无酶过氧化氢传感器的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年32期

2 王超;贺跃辉;彭超群;刘新利;张泉;;一维金属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年01期

3 孙世杰;;美国开发出一种制作充电电池电极的新型金属纳米材料[J];粉末冶金工业;2011年02期

4 ;金属纳米材料新技术[J];金属功能材料;1995年01期

5 石嘉鑫;张宝刚;王微;吕清;;微生物合成金属纳米材料及环境应用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8年10期

6 蔡双飞;王定胜;牛志强;李亚栋;;双金属纳米材料催化的有机反应进展(英文)[J];催化学报;2013年11期

7 徐剑;贺跃辉;王世良;高麟;;一维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1期

8 苗令占;王沛芳;侯俊;王超;姚羽;;金属纳米材料对不同微生物聚集体的毒性研究进展[J];水资源保护;2019年01期

9 孙文德;一种具有标志性的新材料 金属纳米材料[J];金属世界;2003年06期

10 刘伯元,黄锐,赵安赤;非金属纳米材料[J];中国粉体技术;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颖;刘沁蕾;胡立刚;郑成斌;阴永光;刘景富;蔡勇;江桂斌;;天然金属纳米材料的环境生成与转化[A];第五届全国原子光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8年

2 陈光需;代燕;傅钢;郑南峰;;金属纳米材料的表界面化学[A];第十三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4年

3 王鹏;曹国进;许洪光;郑卫军;;银与DNA/RNA碱基的相互作用的研究[A];第十三届全国化学动力学会议报告摘要集[C];2013年

4 王定胜;李亚栋;;双金属纳米材料结构调控与催化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33分会:纳米材料合成与组装[C];2014年

5 邓意达;;金属纳米材料可控制备与电化学应用[A];第十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暨校地企产学研合作创新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6年

6 胡冠琦;吴绒;唐文韬;胡建强;;空心立方银/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SERS表征[A];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7 原霞;丁轶;;经结构调制的铂系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化学可控合成及电催化特性[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无机与配位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8 李勇军;赵永生;;金属/介质纳米复合材料:设计制备与光子学性能[A];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七分会:光化学[C];2016年

9 黄维扬;;以金属有机分子为前驱体制备功能性金属纳米材料[A];第十四届固态化学与无机合成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6年

10 刘佳;部丽娟;巢龙;徐爱贵;谢青季;姚守拙;;金-钯双金属修饰电极上As(Ⅲ)的阳极溶出伏安分析[A];第十三届全国电分析化学学术会议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过国忠;跨界联合,让高端金属纳米材料“用起来”[N];科技日报;2018年

2 本报通讯员 陈沫 本报记者 王庆环;回祖国,去创业![N];光明日报;2017年

3 王华;应用辐射制备金属纳米材料[N];科技日报;2007年

4 记者 熊磊;缪瑞林会见广博集团董事长[N];宿迁日报;2011年

5 任建民;卢柯:不想当所长的年轻院士[N];人民日报;2003年

6 邓少华;员工的心 企业的根[N];宁波日报;2007年

7 记者 孙理;甘肃籍科学家有望冲击诺贝尔奖[N];兰州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任建民;卢柯:勇于争先的年轻院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3年

9 本报记者 谢开飞;海丝创谷:福建的“转化特区”[N];科技日报;2019年

10 本报评论员;集结起创新的千军万马[N];人民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虎;基于扫描偏振调制显微技术的二维材料光学各向异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2 郑向江;过渡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在能源电催化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19年

3 张颖;金属纳米材料在表面增强光谱技术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8年

4 张也;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和透明导电电极中的应用[D];苏州大学;2018年

5 阎文锦;以绿色溶剂聚乙二醇(PEG)为还原剂和稳定模板合成的金属纳米材料及其催化的有机反应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6 刘长海;碳负载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7 张德炯;金属纳米材料氧化行为的原位透射电镜研究[D];浙江大学;2017年

8 王政;多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光催化和光电催化中的应用[D];兰州大学;2017年

9 苗智颖;溶胶—凝胶分子印迹聚合物和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4年

10 彭运林;基于金属纳米材料的新型传感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贺;高催化活性金属纳米材料构建纸基电化学传感器[D];济南大学;2019年

2 鉴燕楠;基于金属纳米材料和DNA放大技术构建电化学发光传感器[D];济南大学;2019年

3 张思;基于碳点制备的几种金属纳米材料及其电化学传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4 王雪;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尿酸传感器的构建[D];南昌大学;2019年

5 张雅云;基于双金属纳米材料的无酶电化学传感器[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6 曾胜;镍系双金属和手性修饰镍系双金属纳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苯乙酮电羧化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9年

7 谢西月;基于金属纳米材料和生物放大技术的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研究[D];西南大学;2019年

8 陈婷婷;基于金基双金属纳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研究[D];西北大学;2019年

9 张晓萍;新型过渡金属纳米材料阵列的制备及其电催化和传感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8年

10 郭思杰;碳/金属纳米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光电催化性质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7年



本文编号:2829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829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5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