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的研究与系统开发
本文关键词: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的研究与系统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土壤因具有肥力、能够生长绿色植物而成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土壤中的含水率、温度以及电导率是土壤的3个重要参数,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现有的传感器或者仪器对于上述3个参数大多是单一测量。由于土壤这个3个参数之间有较大的耦合作用,并且土壤存在空间异性,单一测量会存在较大偏差。论文设计了一种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可以同时测量土壤的含水率、温度以及电导率3个参数。经过试验得出,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的性能可以与市面上常用仪器相媲美,可将本传感器应用于精细农林业中。论文从土壤含水率、温度以及电导率的测量原理出发。首先,分别介绍了传统的土壤含水率、温度以及电导率的测量方法。在众多的测量方法中,根据测量精度、测量时间、是否对人体有害、实现容易程度等多个因素,选择出最合适的测量方法。然后,本文根据已经选择好的测量方法,分别对土壤含水率、温度以及电导率传感器进行硬件设计。在完成3个部分的硬件设计以后,将所有的硬件集成起来并完成整个板子的硬件兼容以及结构兼容设计,最终完成整个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硬件设计。此外还设计了传感器数据采集板以及整个传感器配套的软件。最后,开展了一系列试验用于检测复合传感器的性能,包括标定试验、动态响应试验、稳定性试验、对比性试验等。试验结果表明复合传感器三输出的含水率、温度以及电导率与各自对应的真值二次线性拟合相关系数大于0.9。复合传感器对于含水率以及电导率的动态响应时间都小于1S,由于铠装铂电阻的导热问题温度响应时间约为10S;复合传感器含水率测量精度与对比仪器相比误差在±2%以内,温度测量精度与对比仪器相比误差±0.3℃以内,电导率测量精度与对比仪器相比误差3%以内;试验室内长期试验得出复合传感器可以感测到人为浇水的变化,传感器电导率与含水率的电压输出值变化趋势相反。综上所述,本文设计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具有良好的测量精度、稳定性,能够测量土壤中的含水率、温度以及电导率,为精细农林业提供一种可靠、实用的传感器。
【关键词】:土壤 多参数 传感器 含水率 温度 电导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1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1. 绪论7-12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7-10
- 1.1.1. 土壤含水率检测的国内外现状8-9
- 1.1.2. 土壤温度检测的国内外现状9-10
- 1.1.3. 土壤电导率检测的国内外现状10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0-12
- 2. 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的测量原理12-34
- 2.1. 土壤含水率测量原理12-25
- 2.1.1. 土壤含水率12-13
- 2.1.2. 土壤的介电常数13-14
- 2.1.3. 土壤含水率的测量方法14-24
- 2.1.4. 土壤含水率传感器频率的确定24-25
- 2.2. 土壤温度测量原理25-27
- 2.2.1. 土壤温度25
- 2.2.2. 土壤温度的测量方法25-27
- 2.3. 土壤电导率测量原理27-33
- 2.3.1. 土壤电导率27-29
- 2.3.2. 土壤电导率的测量方法29-33
- 2.4. 本章小结33-34
- 3. 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设计34-63
- 3.1. 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硬件设计34-58
- 3.1.1. 土壤含水率传感器硬件设计34-40
- 3.1.2. 土壤温度传感器硬件设计40-42
- 3.1.3. 土壤电导率传感器硬件设计42-51
- 3.1.4. 复合传感器硬件设计51-58
- 3.2. 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软件设计58-62
- 3.2.1.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存储58-60
- 3.2.2. 传感器与外部通讯60-62
- 3.3. 本章小结62-63
- 4. 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试验设计与结果分析63-77
- 4.1. 复合传感器标定试验63-66
- 4.1.1. 复合传感器含水率标定试验63-64
- 4.1.2. 复合传感器温度标定试验64-65
- 4.1.3. 复合传感器电导率标定试验65-66
- 4.2. 复合传感器动态响应试验66-68
- 4.2.1. 复合传感器含水率动态响应试验66-67
- 4.2.2. 复合传感器温度动态响应试验67
- 4.2.3. 复合传感器电导率动态响应试验67-68
- 4.3. 复合传感器稳定性试验68-69
- 4.4. 复合传感器对比实验69-72
- 4.4.1. 复合传感器含水率对比试验69-70
- 4.4.2. 复合传感器温度对比试验70-71
- 4.4.3. 复合传感器电导率对比试验71-72
- 4.5. 复合传感器室内试验72-76
- 4.5.1. 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采集器设计72-74
- 4.5.2. 复合传感器室内试验运行效果74-76
- 4.6. 本章小结76-77
- 5. 总结与展望77-79
- 5.1. 总结77-78
- 5.2. 展望78-79
- 参考文献79-84
- 个人简介84-85
- 导师简介85-86
- 获得成果目录86-87
- 致谢8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范梅凤;蔡焕杰;李志军;;基于高光谱遥感水分指数的叶片与土壤含水率监测研究[J];灌溉排水学报;2014年Z1期
2 尹业彪;李霞;赵钊;董道瑞;;沙质土壤含水率高光谱预测模型建立及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11年03期
3 李文莉;杨长保;张燕莉;祝文华;刘舫;;农田土壤含水率遥感监测方法的探索[J];农业网络信息;2009年10期
4 梁秀英;李小昱;;用多波长和LS-SVM补偿土壤温度的方法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1年08期
5 张增林;郁晓庆;;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土壤信息采集系统[J];节水灌溉;2011年12期
6 裴素萍;吴必瑞;;基于物联网的土壤含水率监测及灌溉系统[J];农机化研究;2013年07期
7 刘振华;赵英时;李笑宇;胡月明;;基于蒸散发模型的定量遥感缺水指数[J];农业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8 岳学军;刘永鑫;洪添胜;王叶夫;全东平;陈柱良;;基于土壤墒情的自动灌溉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3年S2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海波;冶林茂;范玉兰;;三种土壤含水率测量方法的综合对比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7年年会气象综合探测技术分会场论文集[C];2007年
2 洪昌红;黄本胜;邱静;王珍;杨静学;徐敬华;;幼生桉表层土壤含水率变化研究[A];中国水利学会2013学术年会论文集——S1水资源与水生态[C];2013年
3 于海燕;康绍忠;;西北旱区葡萄园土壤含水率空间变异性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4 许秀英;甘龙辉;陶冶;黄操军;;基于遗传神经网络的土壤含水率预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王苑;郑莹莹;宋新山;;干湿交替对土壤氮循环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八卷)[C];2013年
6 周瑞平;王静;海春兴;;毛乌素沙地采煤塌陷程度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研究[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7 张爱英;崔秀兰;赵玉金;张善君;谢考现;;用土壤含水率法分析山东干旱[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农业气象与生态环境”分会论文集[C];2003年
8 王磊;龙涛;祝欣;田猛;林玉锁;李群;;用于土壤及地下水修复的多相抽提技术原理及其有效性评估方法[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五卷)[C];2013年
9 程星;於芳;;喀斯特土壤水分变化研究[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韩奎学;吴景峰;;土壤凝结水变化规律的初步探讨[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锟锋;8月份降水较历年同期偏少53%[N];青岛日报;2009年
2 记者 张红艳;我市喜降及时雨[N];菏泽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裴兴斌;快快行动抗旱保苗[N];宝鸡日报;2010年
4 金泉才邋李学共 王力;我省大部地区土壤封冻前期墒情较好[N];青海日报;2008年
5 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王廷利 孟令远;今年土地“口干”人不渴[N];烟台日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赵梅 通讯员 李宇;繁星在江淮大地上闪耀[N];中国水利报;2013年
7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李洪文;保护性耕作:抗旱保墒效果明显[N];科技日报;2009年
8 鲁建民;土壤墒情如何?[N];酒泉日报;2009年
9 郝劲飞;融资 打井 精耕[N];农民日报;2001年
10 YMG记者 姜晓 通讯员 张振学 孟令远;我市农作物旱情解除[N];烟台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敏;辽西褐土沟灌侵蚀过程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2 马玉莹;精确测量土壤水的体积置换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6年
3 孙宇瑞;非饱和土壤介电特性测量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4 胡庆荣;含水含盐土壤介电特性实验研究及对雷达图像的响应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3年
5 李涛;西北旱区葡萄园土壤含水率与土壤属性空间变异及其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6 杨德军;基于SPAC系统的土壤水动力学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戚春华;干旱半干旱地区牧草喷灌均匀特性与管网系统优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8 郁晓庆;无线地下传感器网络电磁波在土壤介质中的传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9 王敬贤;土壤中部分酚类污染物的光化学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王喜;汽油在土壤中运移规律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谦;陕西榆林樟子松林木生长与种子萌发规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2 孙秀路;施肥条件下波涌灌溉田间水氮分布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张廷强;水分在土壤—甘蔗连续体内运移特征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5年
4 张军;番茄根系层分布与土壤水分变化区域间的关系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5 张阳;基于无线地下传感器的土壤含水率监测系统设计[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占成;基于GPRS的土壤墒情远程监测系统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甘继权;营林用火对纯毛竹林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3年
8 吴红敏;柑橘园套种生草的气象生态效应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5年
9 陈溢;拖拉机行走、土壤底墒及耕作方式对四川丘陵旱地土壤特性和机播小麦生长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10 曹鼎峰;土壤含水率分布式光纤测量试验研究[D];南京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土壤多参数复合传感器的研究与系统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868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86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