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室内移动机器人的定位与建图技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0-11-04 11:07
   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加重,机器人不仅仅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也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发展出了一个新兴领域。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机器人需要在随机不确定的场景中进行自主性的工作,这一方面的技术需求也越来越大。在这一背景下,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技术逐渐变成室内移动机器人在未知场景中工作的核心技术。当前大多数SLAM系统使用激光雷达或者视觉传感器对机器人自身位姿进行估计,但是这二者各有优劣,所以本文针对基于两种传感器的SLAM算法分别作了研究。首先,对机器人传感器数据的空间坐标转换方程进行了推导;完成了相机的内参标定以及相机和激光雷达两种不同传感器之间的外参标定,通过LM(列文伯格-马夸尔特)法完成了对标定结果的优化;创建了机器人的TF(TransForm)树模型,实现空间数据快速变换,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机器人模型,搭建了机器人的测量系统。其次,把机器人的运动分别以控制方程和观测方程进行描述,建立了基于激光雷达的SLAM系统模型;通过贝叶斯概率模型解决定位问题,使用一种批量式处理粒子的定位算法,节约了最优位姿匹配时花费的计算资源;完成了增量式栅格描述的建图方法,在预处理索引与栅格被占有的概率值之间建立映射关系,通过查找索引值来更新栅格的占据状态,提高了构建栅格地图的速度。之后,将基于视觉的SLAM框架分为前端和后端进行处理;在前端使用随机采样一致性的方法剔除误匹配点,提高图像特征的匹配精度;使用EPnP(Efficient Perspective-n-Point)实现了相机帧间运动的估计;在帧间估计时建立了局部地图,增加了帧间数据的关联性,使用光束平差法对帧间位姿估计优化,减小了帧间估计噪声;在后端使用了基于位姿图的全局优化策略,减小系统计算量的同时使全局位姿估计更精确;为系统添加了基于词袋模型的回环检测,有效减小了系统的累计误差。最后,在实际环境中设计实验,对本文提出的基于激光雷达的SLAM算法和基于视觉传感器的SLAM算法进行了测试,分别通过定位实验和建图实验,验证了两种算法的有效性并分析了实验结果。
【学位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TP242
【部分图文】:

机器人,移动机器人


究背景意义着时代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机电一体化技结合了计算机处理,多传感器融合等多个领域的机器人技术,逐步极具潜力的交叉学科,而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现象的加重,在工业领域应用广泛,也逐步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发展出了一个为这个新兴领域的分支,移动机器人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能够在通过自身的传感器采集信息,并进行自主分析和判断,从而做出一系斯坦福国际研究所于 1966 年(Stanford Research Institute, SRI)研制出自主机器人 Shakey[1]之后,世界上和移动机器人相关的研究与日剧增业,军事,医疗等众多领域中为人类带来了极大便利,尤其是在机器络等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室内移动机器人已经成为了众多研 1-1 为中软银研发的 pepper 机器人和威楼加拉吉研发的 PersonalR

雷达图,激光雷达,单线,雷达


3LIDAR RPLIDAR-A3。图1-2 激光雷达结构示意图(左)RPLIDAR-A3 单线雷达(右)多线激光雷达,顾名思义,就是在单线雷达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激光发射器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使电机旋转形成多条线束的扫描。其特点是线束越多、越密,对环境描述就更加充分,可以降低算法的要求。图 1-3 是 HDL 的 64 线激光雷达。图1-3 HDL-64E 激光雷达在算法方面,基于激光雷达的 SLAM 技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出现,有很长的研究历史,在国内外都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它的概念最早来源于统计学领域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形成了解决 SLAM 问题的数学模型与理论基础[4]。在 1986年旧金山的 IEEE 会议上

激光雷达,线束,技术,算法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 RPLIDAR-A3。图1-2 激光雷达结构示意图(左)RPLIDAR-A3 单线雷达(右)多线激光雷达,顾名思义,就是在单线雷达的基础上,通过多个激光发方向上的分布使电机旋转形成多条线束的扫描。其特点是线束越多、越描述就更加充分,可以降低算法的要求。图 1-3 是 HDL 的 64 线激光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晋宇;王创创;何平;熊兴中;;非完整网络移动机器人的一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年06期

2 王宏玉;;移动机器人行业:百花齐放,快速发展[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9年03期

3 王赛;刘子龙;;基于4G网络的移动机器人远程控制研究[J];软件导刊;2019年11期

4 张淇元;;自适应巡航移动机器人的构建与编程[J];数字通信世界;2017年10期

5 赵杰;;以世赛集训为引领 推动学院水平提升——44届世赛移动机器人项目集训介绍[J];中国培训;2018年03期

6 杨洪志;;移动机器人的双臂结构设计要点研究[J];南方农机;2018年14期

7 任芳;;移动机器人助力无人仓落地——访杭州海康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尧[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8年10期

8 刘银萍;;全向移动机器人中电动机控制系统的研究[J];微电机;2016年12期

9 张燕;徐一超;盛洲;;A*算法在移动机器人自学习中的使用[J];单片机与嵌入式系统应用;2016年11期

10 薛金水;张新政;;改进遗传算法优化移动机器人动态路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7年07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志瑞;四面体杆式移动机器人的系统设计与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年

2 张启彬;基于不确定性分析的移动机器人室内定位与导航控制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年

3 李晔卓;可重构多模式地面移动机器人的构型设计与性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8年

4 黄辰;基于智能优化算法的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与定位方法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8年

5 程传奇;非结构场景下移动机器人自主导航关键技术研究[D];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2018年

6 冯晟;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移动机器人室内动态定位[D];东北大学;2017年

7 邱增帅;面向室外环境的移动机器人自主场景理解[D];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

8 陈伟华;社会环境的轮式移动机器人定位导航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8年

9 欧屹;特种地面移动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与分析[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10 姜健;多移动机器人协作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伟;基于激光雷达的移动机器人室内三维地图构建[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8年

2 石长兴;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室内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研究与实现[D];重庆邮电大学;2019年

3 朱家远;移动机器人自抗扰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4 丁晟辉;地面多移动机器人协同避障与路径规划技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5 刘思明;移动机器人铣削系统控制技术[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6 王晨琳;基于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移动机器人协同导航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

7 金兆远;移动机器人局部路径规划及其无盲区避障研究[D];南昌大学;2019年

8 李科;六轮腿式移动机器人设计及动力学建模研究[D];安徽工业大学;2019年

9 王蒙;室内移动机器人的定位与建图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10 韩文华;基于单线激光雷达的移动机器人动态环境导航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8700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28700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c5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