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视频非接触技术的身份识别、追踪及异常预警

发布时间:2017-04-23 11:07

  本文关键词:基于视频非接触技术的身份识别、追踪及异常预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的医疗模式局限性日渐凸显,移动医疗作为多学科交叉的结果,在医疗模式变革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并飞速发展。移动医疗强调对人体生理数据的实时连续采集,以及在充分考虑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和监护,因此,基于非接触技术的生理信息采集和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识别技术都成为了移动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选取脉搏波作为典型生理信号,深入研究了基于视频非接触技术的身份识别、跟踪和异常预警方法。首先对基于脉搏波的生物身份认证理论进行分析,论证以脉搏波作为生物身份特征的唯一性和一致性,并基于运动放大技术设计方案以保证非接触环境下脉搏波的可采集性,探讨基于数据挖掘的特征识别方法。然后,基于MATLAB平台开发了一款视频非接触脉搏波采集和身份认证系统,对脉搏波的非接触式提取、分析以及身份识别等方法进行了软件层面上的实现,并对算法效果进行了测试和评估。之后,将基于特征光的定位方法扩展到医疗监护环境下,提出了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定位方法以实现身份识别之后的目标追踪和异常预警。最后,将基于脉搏波的多方面研究成果整合,实现了一种新的移动医疗系统模型构建。
【关键词】:移动医疗 脉搏波 非接触 身份识别 定位技术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05;TP274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4
  • 第1章 绪论14-18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4
  • 1.2 本文主要工作14-15
  • 1.3 本文组织结构15-18
  • 第2章 移动医疗现状分析及非接触式生理信号采集技术综述18-26
  • 2.1 移动医疗系统概述和研究现状18-19
  • 2.1.1 移动医疗系统组成模式18
  • 2.1.2 移动医疗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18-19
  • 2.1.3 移动医疗的发展瓶颈19
  • 2.2 生理信号采集技术研究19-21
  • 2.2.1 接触式生理信号采集20
  • 2.2.2 非接触式生理信号采集20-21
  • 2.3 基于运动放大技术的生理信号视频采集技术21-26
  • 2.3.1 运动放大技术21-22
  • 2.3.2 基于运动光流和特征的拉格朗日(显式)运动放大方法22-23
  • 2.3.3 基于像素点时频域分析的欧拉(隐式)运动放大方法23-26
  • 第3章 基于脉搏波的生物身份认证理论26-42
  • 3.1 脉搏波研究综述26-27
  • 3.2 脉搏波作为生物特征的唯一性和一致性推论27-32
  • 3.2.1 心电信号作为一项用于身份识别的生物特征理论综述27-29
  • 3.2.2 脉搏波唯一性推导29-31
  • 3.2.3 脉搏波一致性研究31-32
  • 3.3 基于欧拉视频放大技术的非接触式脉搏波提取方法32-37
  • 3.3.1 基于人脸检测的目标跟踪和归一化32-33
  • 3.3.2 颜色空间转换和指标选取33
  • 3.3.3 基于图像金字塔的空间分解方法33-35
  • 3.3.4 时域带通滤波器选取和自适应滤波设计35-37
  • 3.3.5 放大参数约束37
  • 3.3.6 基于放大前后视频差分的脉搏波提取37
  • 3.4 基于时间序列数据挖掘的脉搏波分析方法37-39
  • 3.4.1 小波分析37-38
  • 3.4.2 相空间重构38-39
  • 3.5 基于视频的非接触式脉搏波采集结果分析39-42
  • 第4章 视频非接触式脉搏波采集和分析系统开发42-57
  • 4.1 MATLAB开发平台介绍42-43
  • 4.2 软件框架和设计思路43-54
  • 4.2.1 视频文件读取、播放模块43-44
  • 4.2.2 人脸检测和跟踪模块44-45
  • 4.2.3 参数选取和运动放大模块45-47
  • 4.2.4 脉搏波提取和分析模块47-51
  • 4.2.5 身份识别模块51-54
  • 4.3 软件功能检测54-57
  • 4.3.1 基于Bland-Altman方法的脉率准确性检测54
  • 4.3.2 不同生理数据库规模下身份识别准确性检测54-57
  • 第5章 医疗监护环境下基于生物特征的视频定位技术研究57-75
  • 5.1 室内外定位技术综述57-58
  • 5.2 基于特征光的定位技术研究和仿真实验58-70
  • 5.2.1 球形采光装置和平板采光装置58-59
  • 5.2.2 系统组成和定位流程59-62
  • 5.2.3 MATLAB仿真结果62-64
  • 5.2.4 实物实验64-66
  • 5.2.5 误差讨论和优化分析66-70
  • 5.3 基于生物特征的视频定位技术研究70-73
  • 5.4 定位技术在移动医疗领域的应用模式探讨73-75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75-77
  • 参考文献77-83
  • 附录1: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83-84
  • 附录2:相关项目科技查新报告84-85
  • 附录3:相关系统性能检验报告85-8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葛承志;;从“三居室”看网络视频的逆袭[J];中国药店;2014年09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西平;亿万财富百日造 网络视频的现实抉择[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2 薛娟;网络视频:烧钱不赚钱?[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3 张牧涵;网络视频挑战电视[N];市场报;2007年

4 张亚萍;“新规”加速视频业健康发展[N];光明日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黄智军;第一视频 出击微视频 打造明星团队[N];计算机世界;2010年

6 本报记者 刘燕;第一视频主推微视频[N];科技日报;2010年

7 实习记者 俞悦;网络视频试图联姻传统行业 基因成本众多因素左右其抉择[N];中国计算机报;2008年

8 商报实习记者 魏蔚;新浪推微视频赶搭行业末班车[N];北京商报;2011年

9 本报记者 王荣;激动网首推视频云计划[N];中国证券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任晓宁;微视频一路升温:产业前景日见清晰[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赵敏丞;无线网络中视频跨层传输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5年

2 刘桂清;视频摘要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3 梅涛;家用视频内容分析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宋彦;视频语义标注方法和理论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5 付畅俭;基于内容的视频结构挖掘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白亮;本体支持的视频情报分析方法与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7 罗青山;面向视频挖掘的视觉内容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张静;视频信息检索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郭戈;数字视频语义信息提取与分析[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嫣然;视频的美学和有趣性计算角度[D];复旦大学;2014年

2 陈倬;3D视频c\索引擎中3D视频识别和聚类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3 范玉宪;视频监控中人体跟踪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工业大学;2015年

4 黄吉羊;基于视频非接触技术的身份识别、追踪及异常预警[D];浙江大学;2016年

5 李亚;解析新浪视频的成功运作[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陈锦星;视频监控云系统架构及运营模式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春亮;广告视频探测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年

8 郭婧;中国视频网站现状探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9 汪芬;压缩域内视频切换检测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10 蹇易;基于混合方法的个性化视频推荐技术研究与实现[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视频非接触技术的身份识别、追踪及异常预警,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2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22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3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