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锁相放大技术的磁悬浮系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
本文关键词:基于锁相放大技术的磁悬浮系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磁悬浮系统因具有无接触、使用寿命长、低功耗、无摩擦等优点而被广泛研究。为了实现磁悬浮系统的位置可控,系统多采用安装位置传感器来反馈悬浮物的位置信息,但是位置传感器的安装会使整个系统的机械尺寸变大、电路硬件复杂化以及成本增加。为了克服这些缺点,人们开始向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向进行研究。为此,本文提出利用锁相放大技术对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进行控制。论文主要工作与成果有:首先,提出了基于锁相放大技术的磁悬浮系统无位置传感器的控制模式,分析了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的工作机理,详细介绍了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的结构和工作过程,并根据磁悬浮系统位置估计方法原理推导出本文所用的气隙长度测量方法。其次,完成对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工作点参数的优化设计。通过分析系统各参数之间的关联与冲突问题,选取满足系统条件的各个参数的折衷值以使系统的性能达到最优。进一步,对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进行控制研究。在建立磁悬浮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设计了PID控制器和Back-stepping控制器,然后对磁悬浮系统进行Matlab/Simulink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了利用锁相放大技术对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进行控制是可行的。最后,完成了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的实验验证。设计了以XE164FN为核心的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和相应的软件,并对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证明了利用锁相放大技术对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进行控制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磁悬浮系统 位置估计 反推控制 锁相放大技术 XE164FN
【学位授予单位】:渤海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73;TP21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1 绪论11-16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11
- 1.2 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技术发展概述11-14
- 1.2.1 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技术的研究现状11-12
- 1.2.2 磁悬浮系统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12-13
- 1.2.3 位置估计方法的研究现状13-14
- 1.3 锁相放大技术的研究现状14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14-16
- 2 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的工作机理与优化设计16-29
- 2.1 磁悬浮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16-17
- 2.1.1 磁悬浮系统的基本结构16
- 2.1.2 磁悬浮系统的工作原理16-17
- 2.2 磁悬浮系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的基本原理17-18
- 2.3 基于锁相放大技术的磁悬浮系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的工作过程18-19
- 2.4 基于锁相放大技术的气隙长度测量方法19-21
- 2.5 锁相放大技术的概况21-24
- 2.5.1 锁相放大技术的原理21-22
- 2.5.2 锁相放大器的构成22-24
- 2.6 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的优化设计24-28
- 2.6.1 电磁铁设计24-25
- 2.6.2 系统工作点的优化设计25-28
- 2.6.2.1 电流纹波的设计25-26
- 2.6.2.2 占空比的设计26-27
- 2.6.2.3 电磁力和线圈电感的设计27-28
- 2.7 本章小结28-29
- 3 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的控制研究29-47
- 3.1 磁悬浮系统的数学模型29-32
- 3.2 PID控制方法的设计32-34
- 3.3 PID控制器的实现34-38
- 3.3.1 有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的PID仿真结果34-36
- 3.3.2 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的PID仿真结果36-38
- 3.4 Back-stepping控制方法的设计38-42
- 3.5 Back-stepping控制方法的实现42-46
- 3.5.1 有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的Back-stepping仿真结果42-44
- 3.5.2 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的Back-stepping仿真结果44-46
- 3.6 本章小结46-47
- 4 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的实现47-60
- 4.1 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47-56
- 4.1.1 XE164FN最小系统设计48-49
- 4.1.2 主电路及其驱动电路设计49-50
- 4.1.3 过流保护电路设计50-51
- 4.1.4 信号处理电路设计51-54
- 4.1.5 锁相放大电路设计54-56
- 4.2 无位置传感器磁悬浮系统软件设计56-58
- 4.3 实验结果58-59
- 4.4 本章小结59-60
- 总结与展望60-62
- 参考文献62-67
- 附录67-71
- 发表论文情况71-72
- 致谢72-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宏;张翼;胡基士;;状态空间控制方法在磁悬浮系统应用的研究[J];中国测试技术;2006年05期
2 刘恒坤;施晓红;常文森;;磁悬浮系统的非线性控制[J];控制工程;2007年05期
3 张宏;;磁悬浮系统动态控制研究[J];榆林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刘恒坤;郝阿明;常文森;;弹性轨道上的磁悬浮系统控制方法研究[J];控制工程;2008年04期
5 张静;武俊峰;姚小伟;;无源性控制在磁悬浮系统中的应用[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张静;武俊峰;;磁悬浮系统的哈密顿建模和无源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8年04期
7 陈慧星;李云钢;常文森;;电磁-永磁混合磁悬浮系统的悬浮刚度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8年27期
8 高勇;张井岗;;磁悬浮系统的反推滑模控制[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9 杨亚非;王佳伟;钱玉恒;;磁悬浮系统的实验设计[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年01期
10 李丹丹;何荣卜;张彩红;;H_∞与滑模融合控制算法在磁悬浮系统中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齐彬蔚;;磁悬浮系统与其控制在精密工程领域的应用综述[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4年
2 张爱林;汪希平;吴明贵;张钢;吴剑锋;成高;;磁悬浮平台系统的设计及调试[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3 王洪坡;李杰;常文森;;磁悬浮系统抗轨道扰动算法[A];第二十四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5年
4 朱思佳;刘春芳;;数控机床用磁悬浮系统Hopf分岔分析及控制研究[A];第十一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中国汽车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合作论坛论文集(信息科学与工程技术分册)[C];2014年
5 尚玲艳;周坚刚;;基于MATLAB的钢板磁悬浮系统仿真研究[A];中国系统仿真学会第五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2006年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施晓红;佘龙华;;磁悬浮车轨耦合系统运行过程动态特性仿真研究[A];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第7卷)——'2005系统仿真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选编[C];2005年
7 杨国良;张广路;李惠光;;无轴承永磁同步电机磁悬浮系统耦合理论分析及仿真[A];第十三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熙;旋转磁场电动式磁悬浮系统的建模与控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2 李奇南;钢板磁悬浮系统控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郭仁春;超导磁悬浮系统有限元数值分析及其在小型风力机中的应用[D];东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代飞;智能可控的磁悬浮系统[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胡雨薇;基于神经网络的磁悬浮系统模糊滑模控制[D];沈阳工业大学;2016年
3 郑建英;基于锁相放大技术的磁悬浮系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D];渤海大学;2016年
4 孟范伟;磁悬浮系统的非线性H_∞控制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5 徐培龙;磁悬浮系统定量反馈控制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尹春雷;永磁、电磁混合磁悬浮系统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3年
7 朱啸;新型磁悬浮系统控制方法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09年
8 石佳;机床进给磁悬浮系统的非线性控制方法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8年
9 杨锋力;单自由度磁悬浮系统的设计与控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10 姚小伟;磁悬浮系统的控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锁相放大技术的磁悬浮系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2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