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传感器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技术的传感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文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的传感器,SPR传感器的主要原理是表面等离子波对界面处介质成分折射率的微小变化非常敏感,具有测量精度高、测量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等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在生物医学、机械、化学、环境监测等诸多领域。由于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需求的不断提高,对于SPR传感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本课题组的目标是对SPR传感器的性能进一步提高。制约SPR传感器发展的主要有理论研究、结构设计、实际应用等方面,本文从上述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通过对理论分析说明了表面等离子波产生和激发表面等离子共振的条件,通过对比不同的激发方式不同信号调制技术,表明相位调制SPR传感器灵敏度最高,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最多。然后通过软件对“棱镜层-金属膜层-被测介质层”的SPR传感器结构模型优化分析计算,确定本实验系统采用的结构和参数。最终设计了一种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相位检测的气体折射率实时测量系统,该系统采用双频激光外差干涉光路和具有角漂移自适应结构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理论分析表明测量光信号的P、S分量的相位差相对于参考光信号的变化与空气折射率近似呈线性关系,并由此得到测量公式,传感器的自适应结构将角漂移引起的误差降低了一个数量级并大幅提高了测量灵敏度。本文用该系统完成空气折射率的检测和二氧化碳气体折射率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与相应标定公式表明,气体折射率的测量精度达到预期目标。同时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双频激光外差干涉光路的液体折射率测量系统,通过甘油溶液折射率测量实验表明其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且与其他方法的结果吻合。所涉及测量系统的精度能够满足目前相应的领域,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关键词】: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 传感器 激光干涉测量 相位测量 气体折射率 液体折射率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26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0-11
- 1.2 传感器简介11-13
- 1.3 激光干涉测量技术简介13-18
- 1.4 SPR传感技术简介18
- 1.5 SPR传感器技术的应用领域与发展现状18-23
- 1.5.1 SPR传感器技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现状19-22
- 1.5.2 SPR传感器技术在机械领域的应用现状22-23
- 1.6 SPR技术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23-25
- 1.7 论文的主要内容25-26
- 第2章 SPR技术的基本理论分析26-41
- 2.1 SPR基本原理26-34
- 2.1.1 光的色散26-30
- 2.1.2 光激发SPR原理30-34
- 2.2 常见SPR激发结构34-37
- 2.2.1 棱镜型SPR传感器34
- 2.2.2 光纤型SPR传感器34-35
- 2.2.3 波导型SPR传感器35-36
- 2.2.4 光栅型SPR传感器36-37
- 2.3 SPR的信号检测方法37-39
- 2.3.1 角度调制型38
- 2.3.2 波长调制型38-39
- 2.3.3 强度调制型39
- 2.3.4 相位调制型39
- 2.4 本章小结39-41
- 第3章 建模与优化分析41-55
- 3.1 传感器理论模型41-44
- 3.2 光源的优化选择44-46
- 3.3 棱镜材料优化选择46-47
- 3.4 金属膜材料与厚度优化选择47-50
- 3.4.1 不同金属材料分析47-50
- 3.4.2 金属膜厚度优化50
- 3.5 共振角分析50-51
- 3.6 本论文使用传感器结构分析51-53
- 3.7 相位响应度53-54
- 3.8 本章小结54-55
- 第4章 SPR传感器的实验研究55-80
- 4.1 实验系统搭建55-61
- 4.1.1 真空系统的设计55-58
- 4.1.2 光路系统设计58-61
- 4.2 空气折射率测量61-68
- 4.2.1 实验过程62-63
- 4.2.2 标定公式63-66
- 4.2.3 实验数据与精度分析66-68
- 4.3 二氧化碳气体折射率测量68-72
- 4.3.1 实验过程68-69
- 4.3.2 理论标定公式69-71
- 4.3.3 实验数据与精度分析71-72
- 4.4 液体折射率测量实验72-79
- 4.4.1 实验准备73
- 4.4.2 实验光路系统73-76
- 4.4.3 系统误差76-77
- 4.4.4 实验数据与精度分析77-79
- 4.5 本章小结79-80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80-83
- 5.1 研究工作总结80-81
- 5.2 本论文创新点81
- 5.3 研究工作展望81-83
- 参考文献83-8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89-90
- 致谢9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羡一民;;激光干涉仪的应用——激光干涉仪技术综述之五[J];工具技术;2015年02期
2 羡一民;;激光干涉仪的基本类型——激光干涉仪技术系列综述之一[J];工具技术;2014年07期
3 陈强华;刘景海;罗会甫;何永熹;罗军;王锋;;对633nm波长下湿空气折射率计算公式的精确修正[J];中国激光;2014年03期
4 吴波;李靖;;平面电磁波在多层平板介质中的传播特性研究[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5 詹建徽;张代远;;传感器应用、挑战与发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年08期
6 陈强华;罗会甫;王素梅;王锋;陈新华;;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和双频激光干涉相位测量的空气折射率测量[J];中国激光;2013年01期
7 陈强华;罗会甫;王素梅;王锋;陈新华;;基于相位测量的角漂移自适应结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气体折射率测量系统[J];光学学报;2012年12期
8 刘帆;苑进社;李海军;;透射式金属光栅耦合SPR传感器[J];半导体技术;2012年06期
9 雷建国;刘天航;林景全;高勋;厉宝增;;表面等离子体激元的若干新应用[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2010年05期
10 齐永岳;赵美蓉;林玉池;;高精度单频激光干涉仪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传感器与微系统;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妍;基于波长调制SPR折射率测量系统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2 刘霞;波长检测型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的性能改进及其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剑宇;用于SPR传感的塞曼稳频激光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谷志民;新型拉锥光纤液体折射率传感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3 宓云
本文编号:3238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23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