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弯板式称重传感器数值仿真与实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道路弯板式称重传感器数值仿真与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道路工程的快速发展,车辆超载引发的问题日益严重。车辆超载导致路面、桥梁加速损坏,对公路基础设施非常不利,导致公路基础设施正常使用年限大大缩短;车辆超载大量诱发道路交通事故,危及交通安全。在车辆动态称重系统中,弯板式称重传感器由于是整体式结构,车辆车轮直接作用在称重传感器上,具有防腐性能好、检测精度高及计量稳定等优点。本文针对弯板式称重传感器的力学、电学及数学进行系统研究,认为弯板式称重传感器的实质—复合影响面,复合影响面的核心为权重系数,并运用力学、电学、数学的方式改变复合影响面的权重系数进而调整复合影响面。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1)介绍了国内外动态称重系统及称重传感器研究概况,对弯板式称重传感器的作用机理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力学、电学和数学系统分析。推导了惠斯通电桥并联式桥臂桥压差变化与桥臂上各组应变片电阻值变化的数学关系,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车辆轮载加载前后桥压差变化的数学关系。(2)提出了称重传感器的实质—复合影响面,为称重传感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利工具,方便了对于称重传感器的理论研究,并用力学、电学及数学的方法对复合影响面的权重系数进行调整。(3)对弯板式称重传感器的工艺误差进行了分析,并运用电学调整弯板式称重传感器复合影响面权重系数的方式,进行误差修正,并根据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建立了弯板式称重传感器工艺误差补偿方法。(4)实验研究过程中,运用弯板式称重传感器工艺误差补偿方法计算弯板式传感器补偿电阻值,并对调整复合影响面后的弯板式称重传感器进行实验标定,验证了弯板式传感器补偿方法的准确性。本文的研究为称重传感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利工具—复合影响面,并通过对弯板式称重传感器进行力学、电学和数学系统研究,推导了弯板式称重传感器加载前后桥压差的变化关系,建立了电路补偿工艺误差的方法,大幅提高了弯板式称重传感器的精度,也解决了在弯板式称重传感器生产过程中,由于逐次迭代求解造成的反复加载实验标定过程,缩短了弯板式称重传感器的生产周期,并节约了大量成本。
【关键词】:弯板式称重传感器 复合影响面 电阻应变片 惠斯通电桥 最小二乘法 补偿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U492.321;TP21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6
- 1.1 引言9-11
- 1.2 弯板式称重传感器概述11-12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12-14
- 1.4 问题的提出14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14-15
- 1.6 小结15-16
- 第二章 本文研究相关理论与技术基础16-28
- 2.1 力学基础理论16-21
- 2.1.1 影响面16
- 2.1.2 纳为解法16-19
- 2.1.3 无限长单向板分析19-21
- 2.2 电学基础理论21-23
- 2.3 数学优化理论23-24
- 2.4 车辆轮载作用形式24-25
- 2.5 称重传感器与力学、电学、数学基础理论的关系25-27
- 2.6 小结27-28
- 第三章 弯板式称重传感器理论分析28-45
- 3.1 弯板式称重传感器的实质—复合影响面28-36
- 3.1.1 复合影响面28-29
- 3.1.2 称重传感器复合影响面29
- 3.1.3 弯板式称重传感器复合影响面29-30
- 3.1.4 示例30-36
- 3.2 弯板式称重传感器复合影响面三种调整方式36-40
- 3.2.1 力学方式36-37
- 3.2.2 电学方式37-39
- 3.2.3 软件方式39-40
- 3.3 弯板式称重传感器工艺引起的误差40-44
- 3.3.1 力学引起的误差40-41
- 3.3.2 电学引起的误差41
- 3.3.3 误差的修正办法41-44
- 3.4 小结44-45
- 第四章 实验研究45-66
- 4.1 实验方案设计45-59
- 4.1.1 研究对象45-48
- 4.1.2 研究对象的复合影响面48-49
- 4.1.3 实验荷载49-50
- 4.1.4 研究对象复合影响线50-56
- 4.1.5 实验准备56-59
- 4.2 实验方案实施59-65
- 4.2.1 总体步骤59-60
- 4.2.2 具体步骤60-61
- 4.2.3 研究对象复合影响面调整61-62
- 4.2.4 调整后实验结果62-65
- 4.3 小结65-66
- 第五章 实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66-91
- 5.1 研究对象复合影响面调整后实验结果分析66-72
- 5.2 工艺误差的电路补偿72-89
- 5.2.1 工艺误差的来源72-75
- 5.2.2 第一次工艺误差补偿75-81
- 5.2.3 第二次工艺误差补偿81-89
- 5.3 小结89-91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91-93
- 6.1 研究结果91
- 6.2 进一步研究展望91-93
- 致谢93-94
- 参考文献94-96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著及取得的科研成果96-97
- 附录Ⅰ97-100
- 附录Ⅱ100-106
- 附录Ⅲ106-112
- 附录Ⅳ11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格奇;荷兰的称重传感器型式试验设备[J];中国计量;2001年10期
2 崔伟,卢金龙;谈谈如何选用称重传感器[J];仪器仪表用户;2004年01期
3 路海生;数字式与模拟式称重传感器的区别及应用[J];中国计量;2005年04期
4 ;精确的环形称重传感器[J];工业设计;2007年10期
5 Randy Frank;;适应严酷环境的称重传感器[J];工业设计;2008年01期
6 施雯;方安安;;数字式称重传感器的演变与发展综述[J];科技广场;2009年07期
7 杨青锋;张山平;;基于我国称重传感器制造企业发展的探讨[J];衡器;2010年03期
8 邓林祯;;浅谈应变放大在称重传感器设计中的应用[J];衡器;2011年10期
9 ;2012称重传感器选型指南[J];衡器;2012年11期
10 尚贤平;费利萍;余松青;蒋晓波;孟青;;称重传感器产业现状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J];衡器;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燕;胡玲玲;;称重传感器温度零点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A];称重科技暨第八届全国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华;;数、模称重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A];江苏计量测试学术论文集(2009)[C];2009年
3 刘九卿;;称重传感器执行标准及性能试验程序与误差计算方法[A];称重科技——第九届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肖兴华;姚敬青;;电容式高温称重传感器的研究与应用[A];称重科技——第九届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倪守忠;;称重传感器型式评价中的若干问题[A];称重科技——第九届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孙登林;;从桥式称重传感器的改进创新看传感器行业配套发展问题[A];称重科技——第九届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孙登林;;从桥式称重传感器的改进创新看传感器行业配套发展问题[A];广州市仪器仪表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刘九卿;;称重传感器的防护与密封[A];称重科技——第十届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肖兴华;;称重传感器“亚健康”及早诊断的方法[A];称重科技——第十届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益平;;高输出轴对称称重传感器的试制及应用[A];第二届全国称重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黑龙江 刘继服;称重传感器简介[N];电子报;2003年
2 朱烨;确保为制药企业提供精准称重并符合行业标准[N];中国包装报;2010年
3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打造国际化的中航电测[N];陕西日报;2006年
4 罗佑昌;报废地磅“死而复生”[N];中国电力报;2008年
5 记者 何开余 通讯员 周春雷;正鼎联邦公司一台地磅最高卖到30多万元[N];宁波日报;2007年
6 ;包装机的称量斗装置[N];中国包装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子健;基于先进数据处理技术的智能称重传感器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鸿瑜;微波谐振式动态称重传感器的理论研究与仿真设计[D];长安大学;2015年
2 王豪杰;称重传感器四角标定系统的设计和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6年
3 何海浪;压电式车辆动态称重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4 王永波;道路弯板式称重传感器数值仿真与实验研究[D];重庆交通大学;2016年
5 苏堡莹;高精度直接数字式称重传感器的研制[D];浙江大学;2006年
6 刘元财;高精度数字式智能称重传感器[D];山东大学;2010年
7 张栋;电容称重传感器温度特性分析与补偿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王建;电容称重传感器抗偏载性能分析与优化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9 王沛霖;一种称重传感器的研制[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刘让周;智能化应变式称重传感器设计[D];湖南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道路弯板式称重传感器数值仿真与实验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6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26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