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深度传感器的物体三维建模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11 20:58
  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持续快速发展,三维建模技术开始广泛的应用于各个领域中。随着4G的商用以及5G将要普及,网络速率将得到进一步大幅度的提升,随之而来的许多领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三维展示就是其中之一,三维展示的前提之一就是三维建模。然而现有的三维建模建模存在速度缓慢,难以达到实时建模以及建模设备造价昂贵,难以普及等问题。本文从这些问题出发,使用消费级传感器Kinect提出了针对消费级的三维建模解决方案,实现了快速且较高精度的三维建模。本文主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配准点云的三维建模方法中,在物体建模的配准过程中存在部分配准误差较大以及纹理映射效果较差和速度较慢等问题。本文针对某些情况下配准误差较大问题,基于三维点云的配准理论,采用三维点云邻域搜索技术,提出了删除非重叠点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实验证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消除在较大的配准误差,三维建模精度可达95.6%左右。针对纹理映射精度不高、速度缓慢无以及法自动化实现的问题,本文基于图形学中的纹理映射理论,采用uv贴图技术,提出了三角纹理映射算法。实验表明,所提出的三角形纹理映射算法可以自动快速地将对象本身的纹理映射到模型的表面,并保... 

【文章来源】:南京邮电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基于深度传感器的物体三维建模研究


红外摄像头发射散斑的示意图

二维图像,成像原理,相机


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二点云到以后,接下来需要做的是将深度数据与彩色数据融合为了把物体表面在二维图像中的点映射到物体在三维空标定。标定这一操作的作用即计算相机各个参数,因为的原因导致图像是存在畸变的,那么计算出来的这些参每个相机的畸变程度不一样,因此想要用不同相机拍摄就要进行矫正畸变。图 2-3 是相机成像原理图。

示意图,坐标系转换,示意图,水平线


用到了以下几个坐标系::世界坐标系,单位是 m,是一个三维直角笛卡尔坐测物体与相机在三维空间中的所在位置。相机坐标系,单位 m,也是三维直角笛卡尔坐标系与水平线平行,y 轴与水平线垂直,z 轴与镜头平标系,原点为图像的正中心,单位像素。图 2-3 相机成像原理图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三维建模研究——东江森林公园高精度三维建模研究及应用[J]. 黎新宇,莫基琳.  林业与环境科学. 2018(06)
[2]三维建模技术在三维游戏中的应用[J]. 张程怡.  科技传播. 2018(22)
[3]基于Kinect的实物地质标本重建方法研究[J]. 朱迪,吴晓红,何小海,张余强.  现代计算机(专业版). 2018(31)
[4]红楼梦大观园虚拟场景建模与展示[J]. 李恒凯,戴丹宁,魏聪.  城市勘测. 2018(05)
[5]一种声纳图像的三维重建方法[J]. 李雪峰,姜静.  沈阳理工大学学报. 2018(05)
[6]3D建模在三维动画中的作用研究[J]. 梁钰龙.  数字通信世界. 2018(10)
[7]虚拟现实三维建模研究概述[J]. 廖武忠.  电子世界. 2018(17)
[8]利用无人机影像进行滑坡地形三维重建[J]. 王鹤,刘军,王秋玲.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5(12)
[9]三维点云ICP算法改进研究[J]. 周春艳,李勇,邹峥嵘.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1(08)
[10]仿射变换虚实配准的空间信息增强表达[J]. 武雪玲,任福,杜清运.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0(03)

硕士论文
[1]基于双目视觉的低速无人驾驶SLAM[D]. 王远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
[2]基于SLAM的扫地机器人控制系统研究[D]. 陈玉.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
[3]未知环境下无人驾驶汽车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研究[D]. 赵鑫.西南交通大学 2017
[4]基于深度视觉的室内移动机器人SLAM算法研究[D]. 魏豪左.兰州理工大学 2016
[5]无人机视觉特征提取及同步定位与地图构建方法研究[D]. 陈含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6
[6]基于十字结构光的三维重建及精度分析[D]. 吴珊珊.浙江理工大学 2016
[7]基于OSG三维模型真实性展示研究[D]. 钱好.电子科技大学 2015
[8]基于运动捕捉系统的四旋翼飞行器导航控制技术研究[D]. 赵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5
[9]大视场短焦距摄像机标定的研究与应用[D]. 高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4
[10]基于PFH与信息融合的移动场景实时三维重构研究精简算法[D]. 黄军君.东华大学 2014



本文编号:3336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336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27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