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两栖机器人的特性评价
本文关键词:球形两栖机器人的特性评价,,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本论文中所研究的球形两栖机器人是一种水陆两栖探测器,它不仅可以完成水域里的水平方向前进后退运动、正转反转运动以及上浮下潜运动等,还可以在陆地上实现爬行行走运动。考虑到球形两栖机器人自身的稳定性能,本论文对机器人采用了对称性的设计;为了使球形两栖机器人可以在一些比较狭窄的自然水域以及管道中完成侦查、监测、采集等任务,该机器人采用了较小的机身体积;为了抓取海洋样品资源、实时监控海洋动态环境,我们给球形两栖机器人配置了机械手臂和视频模块;同时我们的机器人采用了直流喷水电机,降低了机器人的噪声,隐蔽性方面得到提高;另外较大的内部空间允许该机器人可以携带更小的子机器人去完成一些特定的作业任务,同时可以装载更大容量电池以提高续航能力。因此,该水陆两栖机器人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和研究价值。该球形两栖机器人由一个球壳、一个亚克力圆盘、一套视频模块、两个机械手臂、四个推进系统和控制单元等组成。本机器人中,一个喷水推进系统由一个直流喷水电机和两个伺服电机组成,通过采用矢量喷水推进方式进行喷水推力调整,通过调节舵机的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占空比和各个驱动腿的步态,来改变机器人陆地步态和行走速度。球形两栖机器人的主控单元采用的是AVR(Atmega 2560)单片机,从控制器是一款ARM(STM32f103RE)内核的Arduino开发板。论文中首先对球形两栖机器人的机械特性和控制系统做出了分析和优化,完成了球形两栖机器人驱动电路和控制单元的设计。之后对机器人的运动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和研究。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对球形两栖机器人进行特性评价,主要包括陆地运动特性评价和水中运动特性评价。陆地特性评价包括步态行走、负载、爬坡、抓取等;水中特性评价主要包括水中前进后退运动,原地旋转运动,机器人上浮下潜运动和水下视频传输等。该特性评价充分验证了球形两栖机器人的各项基础性能指标,为球形两栖机器人的后续开发和研究奠定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
【关键词】:球形两栖机器人 水下探测器 运动分析 陆地特性评价 水中特性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4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水下机器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2 水下机器人的研究现状分析10-15
- 1.2.1 水下机器人的国外研究现状10-13
- 1.2.2 水下机器人的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15-17
- 1.4 本章小结17-18
- 第二章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结构和控制系统18-28
- 2.1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基本结构18-19
- 2.2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分析19-21
- 2.2.1 球形两栖机器人壳体的分析19-20
- 2.2.2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驱动器和机械手臂分析20-21
- 2.3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分析21-27
- 2.3.1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控制电路分析21-25
- 2.3.2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控制信号分析25-27
- 2.4 本章小结27-28
- 第三章 球形两栖机器人运动特性分析28-37
- 3.1 球形两栖机器人陆地运动28-32
- 3.1.1 陆地运动步态分析28-31
- 3.1.2 球形两栖机器人陆地运动特性31-32
- 3.2 球形两栖机器人水下运动32-36
- 3.2.1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水下运动分析32-35
- 3.2.2 球形两栖机器人水中运动特性35-36
- 3.3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球形两栖机器人陆地运动特性评价37-45
- 4.1 球形两栖机器人在不同地形下的行走特性评价37-39
- 4.1.1 评价目的37
- 4.1.2 过程及评价总结37-39
- 4.2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爬坡特性评价39-41
- 4.2.1 评价目的39
- 4.2.2 过程及评价总结39-41
- 4.3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抓取特性评价41-44
- 4.3.1 评价目的41-42
- 4.3.2 过程及评价总结42-44
- 4.4 本章小结44-45
- 第五章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水下运动特性评价45-58
- 5.1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水平前进后退特性评价45-48
- 5.1.1 评价目的45
- 5.1.2 过程及评价总结45-48
- 5.2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正转反转特性评价48-51
- 5.2.1 评价目的48
- 5.2.2 过程及评价总结48-51
- 5.3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上浮下潜特性评价51-55
- 5.3.1 评价目的51
- 5.3.2 过程及评价总结51-55
- 5.4 球形两栖机器人的视频传输特性评价55-57
- 5.4.1 评价目的55
- 5.4.2 过程及评价总结55-57
- 5.5 本章小结57-58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58-60
- 6.1 总结58-59
- 6.2 展望59-60
- 参考文献60-63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63-64
- 致谢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2001恩格尔伯格机器人奖颁布[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1年05期
2 ;神奇的机器人世界[J];机电新产品导报;2001年Z5期
3 宋树藩;采用机器人的有效自动化[J];世界制造技术与装备市场;2001年06期
4 ;创造出色的机器人[J];个人电脑;2003年04期
5 ;危险作业机器人——人类的好帮手——访国家863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专家戴先中教授[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3年03期
6 小才;;机器人时代[J];电脑爱好者;2006年13期
7 宋海宏;;机器人技术展望[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董炀斌;蒋静坪;何衍;;一种基于双令牌的多机器人协作策略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7年12期
9 王国奎;刘彦波;;草方格铺设机器人综合、高效控制系统的设计[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20期
10 陈秀珍;潘拓;;21世纪初机器人技术的走向[J];中国设备工程;2007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朝虹;张海珠;;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与发展[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五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明辉;王楠;李斌;;面向灾难救援的机器人控制站系统设计[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郭戈;王燕;王伟;;一种多机器人协作方法[A];第二十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下)[C];2001年
4 崔世钢;邴志刚;彭商贤;王玉东;;基于远程脑概念的服务机器人开发平台的设计与研究[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二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5 杨莹;丁X;许侃;;国际机器人科学知识前沿演化的可视化分析[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唐矫燕;赵群飞;黄杰;杨汝清;;基于两足步行椅机器人的人在环中的助残机器人控制系统[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薛颂东;曾建潮;杜静;;具运动学特性约束的群机器人目标搜索[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2)[C];2009年
8 张国伟;李斌;龚海里;王聪;郑怀兵;;废墟洞穴搜救机器人控制软件设计与实现[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十二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崔世钢;方景林;刘嘉q;彭商贤;邴志刚;;服务机器人开发中测控问题的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五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10 吴国盛;李云霞;李骊;;一种基于极坐标系下的机器人动态避碰算法[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冬冬;看看自动化机器人在包装业中能起多大作用[N];中国包装报;2005年
2 莽九晨 周之然;有感“机器人道德法”[N];人民日报;2007年
3 记者 陈琳;机器人总动员[N];第一财经日报;2010年
4 记者 孙亚斐;千余支队伍携机器人亮相金城[N];兰州日报;2011年
5 崔鑫;机器人也能和您一起下厨[N];北京科技报;2012年
6 特约记者 杨保国;中国科大“蓝鹰”称雄机器人世界杯[N];大众科技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陈淑娟;机器人走近生活[N];计算机世界;2006年
8 虎虎;科学好玩(三)[N];四川科技报;2007年
9 孙潜彤;新松公司:在机器人研发领域显身手[N];经济日报;2008年
10 财宣邋Q孟推
本文编号:334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34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