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路径跟踪和双波长干涉的相位解缠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路径跟踪和双波长干涉的相位解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相位中包含大量有用的信息。例如,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技术中,相位对应着地面的高程信息;在光学测量技术中,相位对应着物体的三维形貌特征;在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相位对应着临床相关的生理参数信息。然而,在这些技术中所获得的相位一般不是真实的连续相位信息,而是经过反三角函数运算得到的位于某周期(如(-π,π])内的缠绕相位。要想获得真实的连续相位信息,就必须寻找丢失的周期个数。从缠绕相位中恢复出原始连续相位,这一过程即为相位解缠(Phase Unwrapping),也称相位展开、相位解卷绕或相位解包裹。相位解缠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光学测量和磁共振成像等方面的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相位解缠问题得到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各种工程数学方法都被用于相位解缠当中,并涌现出多种不同的相位解缠算法。这些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基于路径跟踪的相位解缠算法(局部法),另一类为基于最小范数的相位解缠算法(全局法)。但是,在实际应用当中,噪声和欠采样等问题使得相位解缠成为了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至今仍然没有任何一种工程数学方法可以完全解决相位解缠中的这些问题,各种算法求得的只是近似解。本文针对常用的相位解缠算法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系统地介绍了相位解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针对基于路径跟踪和基于最小范数的相位解缠算法当中比较常用的数值方法进行了研究,并详细地分析了各类算法的原理、思想、优缺点及其适用的条件。(2)针对枝切法相位解缠算法的原理和存在的问题,利用枝切问题和旅行商问题的等价性,提出了使用多种群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对Goldstein相位解缠算法的枝切线安置策略进行改进和完善,从而有效地减少了枝切线的总长度,避免了经典枝切法在设置枝切线时易出现大范围“孤岛”的现象。并通过模拟实验和真实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3)由于噪声和欠采样等原因,相位数据不满足数值方法中连续性的要求,导致很难实现精确的解缠。另外,数值方法不能处理阶跃型物体。为了克服这些缺陷,本文又研究了光学中的基于双波长干涉的相位解缠算法,并利用模拟实验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相位解缠 枝切法 遗传算法 模拟退火算法 双波长干涉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1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12-14
- 第二章 相位解缠原理及常用算法14-29
- 2.1 相位解缠原理14-19
- 2.1.1 一维相位解缠14-16
- 2.1.2 二维相位解缠16-18
- 2.1.3 相位失真及噪声18-19
- 2.2 基于路径跟踪的相位解缠算法19-24
- 2.2.1 枝切法19-21
- 2.2.2 质量图导向法21-24
- 2.2.3 其它算法24
- 2.3 基于最小范数的相位解缠算法24-28
- 2.3.1 最小二乘法24-26
- 2.3.2 网络规划法26-28
- 2.4 本章小结28-29
- 第三章 基于多种群遗传模拟退火算法的相位解缠29-41
- 3.1 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30-32
- 3.2 IBC-MPG-SA算法32-35
- 3.2.1 预处理32-33
- 3.2.2 编码33-34
- 3.2.3 相位解缠34-35
- 3.3 实验比较35-40
- 3.3.1 模拟实验35-38
- 3.3.2 真实实验38-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四章 基于双波长干涉的相位解缠41-52
- 4.1 双波长干涉原理41-45
- 4.1.1 静态干涉41-43
- 4.1.2 动态干涉43-45
- 4.2 双波长干涉相位解缠原理45-48
- 4.2.1 四步相移45-46
- 4.2.2 解缠方法46-48
- 4.3 实验比较48-51
- 4.4 本章小结51-52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52-54
- 5.1 总结52
- 5.2 展望52-54
- 参考文献54-59
- 致谢59-6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昆;贺新;徐家品;;相位解缠枝切法中的枝切线设置的优化[J];微计算机信息;2008年13期
2 李本星;冯衍秋;马建华;陈武凡;;基于标记理论和相位滤波的相位解缠绕算法[J];电路与系统学报;2008年04期
3 朱挺;王正勇;谢明;余艳梅;罗代升;;四向加权最小二乘法相位解缠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4 龚国静;罗代升;何小海;;无权重多重网格的最小二乘相位解缠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0年04期
5 闫满;刘国林;郝华东;陶秋香;;二维元胞自动机相位解缠算法的改进[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0年04期
6 刘国林;郝华东;陶秋香;;卡尔曼滤波相位解缠及其与其他方法的对比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0年10期
7 董春敏;刘国林;于胜文;刘伟科;周伟;;加权最小二乘相位解缠的一种改进[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1年S1期
8 黄海风;王青松;张永胜;;一种多基线相位解缠频域快速算法[J];电波科学学报;2011年05期
9 刘伟科;刘国林;陶秋香;;基于同伦算法的非线性最小二乘相位解缠[J];测绘科学;2012年04期
10 钟何平;唐劲松;张学波;;基于最小不连续的分块相位解缠算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2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魏志强;金亚秋;;一种基于最短分割路径的相位解缠算法[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2 查显杰;戴志阳;;一种精确的InSAR形变干涉图相位解缠算法[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蒋廷臣;焦明连;史建青;王秀萍;;InSAR图像相位解缠的最小费用流法及其改进算法研究[A];《测绘通报》测绘科学前沿技术论坛摘要集[C];2008年
4 王玲;丁志华;王川;吴开华;;基于k空间相位解缠的谱域光学相干层析相位显微成像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5 钟何平;张森;田振;唐劲松;;InSAS干涉图相位解缠方法比较研究[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6 赵争;张过;张继贤;;遗传算法在InSAR相位解缠中的应用[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瀚雯;单/多基线相位解缠绕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刘会涛;多基线相位解缠绕技术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张会战;路径跟踪法相位解缠算法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4 张妍;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相位解缠技术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何为;磁共振成像二维相位解缠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6 魏志强;星载干涉合成孔径雷达若干关键技术的算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汪鲁才;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成像的信息处理方法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8 何儒云;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处理技术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9 黄倩;基于高性能计算的InSAR相位解缠并行算法研究与云平台构建[D];南京大学;2015年
10 熊涛;极化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应用的关键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澜心;基于最小二乘的相位解缠理论与算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周震;图论在相位解缠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裴旭;星载InSAR技术在高原地区提取数字高程模型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方晓;基于D-InSAR技术的济宁地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5 元亚菲;InSAR相位解缠算法研究与应用[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6 朱超猛;高精度InSAR配准及相位解缠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时代奇;基于BP的InSAR成像算法及多基线相位解缠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李奇;基于InSAR和GPS数据研究2010玉树Ms7.1级地震同震变形特征[D];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2015年
9 邓兵华;高精度InSAR系统干涉处理算法及软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10 倪娜;基于路径跟踪和双波长干涉的相位解缠研究[D];安徽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路径跟踪和双波长干涉的相位解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56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35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