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亲性咪唑/三唑荧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及表征
发布时间:2021-11-21 13:09
荧光识别环境及生物体内阴离子及重金属离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目前文献报道的有机受体分子主要以小分子形式同阴离子及金属离子络合从而达到荧光识别,而基于两亲性化合物例子极少见报道。本论文合成了含丹磺酰/芘荧光团、十六烷为疏水基团、磺酰胺及不同阴/阳离子识别位点两亲性荧光化合物;通过粒径分布、表面张力等研究受体分子水溶液中聚集行为;研究受体分子在水溶液中及生物体内荧光识别ATP与Hg2+离子能力;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讨。具体内容如下:1.合成了含丹磺酰荧光团、磺酰胺及咪唑鎓离子识别位点的长烷基链两亲性荧光化合物2-1,长疏水烷基链能够使分子在水溶液中发生自组装,经研究发现2-1能够从阴离子中特定地识别ATP,并且从微弱的黄光转变为强烈的绿光,为了探讨它们之间的的络合模型,我们通过了1H NMR的滴定实验来论证,另外我们还讨论了2-1在活细胞中检测ATP以及细胞成像等生物方面的应用。2.我们以芘作为荧光团合成了一种对ATP产生特异性识别的比例型荧光化学传感器3-1,在体内体外均能实现ATP的检测,并能够进入线粒体细胞器中,与线粒体中的ATP作用,对有机磷酸盐特别是有生物活性的腺苷磷酸盐的检测具...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化学传感器
1.2.1 化学传感器的组成
1.2.2 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1.2.3 光化学传感器的原理
1.3 唑类传感器简介
1.3.1 咪唑类化学传感器
1.3.2 三唑类化学传感器
1.4 两亲性传感器
1.5 论文的设计思想
第二章 一种两亲性丹磺酰咪唑鎓荧光增强识别ATP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仪器及药品
2.2.2 检测限及络合常数的计算
2.2.3 合成路线
2.2.4 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2-1/2-2光谱表征
2.3.2 化合物2-1分子自组装
2.4 络合机制
2.5 生物应用
2.6 结论
第三章 一种两亲性芘咪唑鎓比例荧光识别ATP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仪器及药品
3.2.2 检测限及络合常数的计算
3.2.3 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3-1光谱表征
3.3.2 化合物3-1分子自组装
3.4 识别机理
3.5 生物应用
3.6 结论
第四章 一种两亲性丹磺酰三唑受体荧光识别Hg~(2+)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仪器及药品
4.2.2 检测限及络合常数的计算
4.2.3 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4-1光谱表征
4.3.2 化合物4-1分子自组装
4.4 络合机制
4.5 生物应用
4.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三足蒽三唑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汞离子荧光识别[J]. 朱江华,范香田,蒋平,曹迁永. 有机化学. 2017(01)
本文编号:3509566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化学传感器
1.2.1 化学传感器的组成
1.2.2 化学传感器的分类
1.2.3 光化学传感器的原理
1.3 唑类传感器简介
1.3.1 咪唑类化学传感器
1.3.2 三唑类化学传感器
1.4 两亲性传感器
1.5 论文的设计思想
第二章 一种两亲性丹磺酰咪唑鎓荧光增强识别ATP
2.1 引言
2.2 实验
2.2.1 仪器及药品
2.2.2 检测限及络合常数的计算
2.2.3 合成路线
2.2.4 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2-1/2-2光谱表征
2.3.2 化合物2-1分子自组装
2.4 络合机制
2.5 生物应用
2.6 结论
第三章 一种两亲性芘咪唑鎓比例荧光识别ATP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仪器及药品
3.2.2 检测限及络合常数的计算
3.2.3 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3-1光谱表征
3.3.2 化合物3-1分子自组装
3.4 识别机理
3.5 生物应用
3.6 结论
第四章 一种两亲性丹磺酰三唑受体荧光识别Hg~(2+)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仪器及药品
4.2.2 检测限及络合常数的计算
4.2.3 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4-1光谱表征
4.3.2 化合物4-1分子自组装
4.4 络合机制
4.5 生物应用
4.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种三足蒽三唑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对汞离子荧光识别[J]. 朱江华,范香田,蒋平,曹迁永. 有机化学. 2017(01)
本文编号:3509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509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