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标准件构建的新型变磁阻式时栅测量系统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06:05

  本文关键词:基于标准件构建的新型变磁阻式时栅测量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精密测量技术是确保加工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结果直接决定产品的品质。位移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物理量,大量生产实践中需要对其进行精密测量。位移测量中以光栅为代表的传统栅式位移传感器,其测量精度主要依赖精密刻划技术的刻划精度。磁场式时栅传感器通过建立相对运动“双坐标系”,将空间位移量转换为时间量完成测量,实现大栅距下的精密测量,回避了传统栅式位移传感器依赖精密刻划实现高精度测量的弊端。但是,磁场式时栅传感器又对整周开槽的等分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受目前机械开槽精度的限制,磁场式时栅整周开槽的等分精度难以保证,从而制约其测量精度的进一步提高。同时由于磁场式时栅传感器存在槽间距较小且需要人工绕线的缺点,从而很难保证整周绕线的一致性,给传感器引入了新的误差源,再次制约传感器精度的提高。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提出采用标准件构建时栅的新思路,使用制造精度可以达到计量等分精度的标准件—滚针作为时栅磁场耦合单元,从而提高标准件构建的新型变磁阻式时栅整周磁场耦合单元的等分性,同时采用标准件构建时栅可以实现传感器绕线的机械化,提高绕线效率,消除人工绕线所引入的误差,从而达到提高测量精度的目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深入研究时间测量空间原理、磁场式时栅传感机理及行波合成方法,建立标准件构建的新型变磁阻式时栅磁路数学模型。(2)利用电磁场仿真软件,建立标准件构建的新型变磁阻式时栅仿真模型,重点对传感器的有效半径和磁路气隙长度进行优化,总结两者的设计规律,建立90对极仿真模型,将其仿真结果与场式时栅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两者之间的差异,最后根据仿真优化结果设计90对极标准件构建的新型变磁阻式时栅原理样机。(3)设计基于SOPC技术的信号处理系统,使整个测量系统结构更加紧凑,信号处理性能更高,同时设计电阻链移相电路解决低频激励源下,因传感器频率响应速度慢,而带来测量速率较慢的问题。(4)实验研究,原理实验验证样机驻波信号和行波信号的产生;性能测试实验对标准件构建的新型变磁阻式时栅测量系统的稳定性,精度及频率响应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标准件构建时栅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时栅整周磁场耦合单元的等分性,使得传感器原始误差比场式时栅减小约50%,经修正后测量精度在±2″以内,同时采用所设计的信号处理系统可以将传感器的测量速率提高32倍,解决了低频激励源下,传感器测量速率较慢的问题。
【关键词】:位移传感器 磁路数学模型 标准件 SOPC技术 电阻链移相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12.9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5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9-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3
  • 1.2.1 光栅位移传感器11-12
  • 1.2.2 磁栅位移传感器12
  • 1.2.3 时栅位移传感器12-13
  •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13-15
  • 2 标准件构建的新型变磁阻式时栅原理15-25
  • 2.1 位移测量的两种数学模型15
  • 2.2 时空转换原理15-17
  • 2.3 标准件构建的新型变磁阻式时栅理论模型17-23
  • 2.3.1 行波合成方法18-19
  • 2.3.2 磁路数学模型19-23
  • 2.4 本章小结23-25
  • 3 标准件构建的新型变磁阻式时栅仿真优化及设计25-39
  • 3.1 电磁场有限元法25-26
  • 3.2 有限元仿真模型建立26-28
  • 3.2.1 模型建立26
  • 3.2.2 激励添加26-28
  • 3.2.3 网格划分28
  • 3.3 模型结构优化分析28-33
  • 3.3.1 磁路气隙长度优化29-30
  • 3.3.2 有效半径优化30-33
  • 3.4 优化结果验证及对比分析33-36
  • 3.5 样机设计36-37
  • 3.6 本章小结37-39
  • 4 信号处理系统设计39-53
  • 4.1 系统组成及原理介绍39
  • 4.2 激励电源模块39-40
  • 4.3 信号调理模块40-41
  • 4.3.1 信号拾取放大电路40-41
  • 4.3.2 低通滤波电路41
  • 4.4 电阻链移相处理模块41-46
  • 4.4.1 频率响应速度分析42-43
  • 4.4.2 电阻链移相原理43-45
  • 4.4.3 电阻链移相原理应用45-46
  • 4.5 波形转换模块46-47
  • 4.6 数字信号处理模块47-52
  • 4.6.1 时间测量模块48-49
  • 4.6.2 数据处理模块49-52
  • 4.7 本章小结52-53
  • 5 实验验证与误差分析53-63
  • 5.1 原理验证实验53-55
  • 5.1.1 线圈绕向判断53
  • 5.1.2 驻波实验53-54
  • 5.1.3 行波实验54-55
  • 5.2 性能测试实验55-58
  • 5.2.1 稳定性实验55-56
  • 5.2.2 精度实验56-57
  • 5.2.3 频率响应实验57-58
  • 5.3 误差分析58-61
  • 5.3.1 随机来源分析58-59
  • 5.3.2 系统误差分析59-61
  • 5.4 本章小结61-63
  • 6 总结与展望63-65
  • 6.1 总结63
  • 6.2 展望63-65
  • 致谢65-67
  • 参考文献67-71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佐敏;测量强磁场用的磁阻变换器[J];电测与仪表;1978年08期

2 李国华,傅绮英,吕红,王大为;重掺杂高补偿锗的电导和磁阻[J];半导体学报;1987年02期

3 唐复勇;;磁阻磁力仪[J];世界科学;1992年04期

4 叶伟春;消除磁阻磁头热失真的方法[J];电子计算机与外部设备;1997年04期

5 支彬安;雷彬;李治源;李勇;;磁阻驱动器电路参数对发射性能的影响[J];电子技术应用;2010年08期

6 艾明哲;贾雅婷;陈忠志;徐慧中;彭斌;;基于各向异性磁阻的开关芯片的制备及优化[J];功能材料;2013年04期

7 林润清;;低温下半导体锗的磁阻测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年03期

8 崔鹏;刘少克;;磁阻型线圈发射器弹丸速度与截面积关系[J];兵工自动化;2006年12期

9 支彬安;雷彬;李治源;李虎;;触发位置对磁阻驱动器发射性能的影响[J];电子测量技术;2010年04期

10 里查得W·米勒,张香成;伺服机构《器件与原理》 第三章 可变磁阻变换器[J];无线电工程;197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丽丽;王劲东;;高性能的微型低成本磁阻磁强计[A];第二十三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2 薛庆忠;章晓中;袁俊;;Fe_x-C_(1-x)/Si膜的巨磁阻和电输运性能[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3 宋诗哲;万小山;郭英;尹波;张德华;顾国英;李睿;武旭东;;磁阻法腐蚀监/检测技术应用研究[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于向记;王劲东;葛丽丽;;高精度磁阻磁强计性能测试的环境和方法[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二十六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唐安祥;;基于嵌入式系统的磁阻式转角传感器研究及应用[A];2010振动与噪声测试峰会论文集[C];2010年

6 王秀和;唐任远;;带辅助极永磁起动机设计计算的新方法[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九届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2年

7 张可;肖力;姚斌;;非晶Fe_(91-x)Zr_5B_xNb_4合金的磁阻抗效应与硼含量的关系[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8 李新华;阮波;徐竟成;刘伟;;电动大巴永磁辅助磁阻同步电动机仿真分析[A];第十八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吴闽;黄钊洪;;锑化铟磁阻型红外光电传感器及其特性研究[A];第二届长三角地区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葛丽丽;王劲东;;高性能三分量磁阻磁强计[A];第二十四届全国空间探测学术交流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孙明河;节电瞄准磁阻电机调速[N];科技日报;2006年

2 记者 毛磊;新型磁阻装置开发成功[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薛乃涛;双磁性分子耦合体系的隧穿磁阻研究[D];山西大学;2016年

2 李春艳;基于变磁阻磁场调节机理的永磁同步电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索龙博;基于标准件构建的新型变磁阻式时栅测量系统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年

2 陈超;锑化甸薄膜磁阻元件基于电流放大模式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秦晓峰;磁阻式磁力悬浮系统的设计与控制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1年

4 孙晓林;稀土锰氧化物的磁阻抗和复合软磁材料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5 徐竟成;永磁辅助式磁阻同步伺服电机及控制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5年

6 吴登云;磁阻三分量磁力仪的研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郑永龙;基于磁阻式四端口机电能量变换器控制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杨群;磁阻短路绕组混合转子无刷双馈电机关键技术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9 尚旭芳;永磁磁阻式同步电动机的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刘洪岩;基于磁阻式位置传感器的PMSM的管柱式EPS控制器研发[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标准件构建的新型变磁阻式时栅测量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51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7a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