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三明治型酞菁稀土配合物的合成及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27 17:49
酞菁是一种具有平面的大环共轭体系的化合物,拥有十六个取代位点,可以引入不同的官能团,从而可以得到各种功能化的衍生物,同时由于分子内不同程度的π-π相互作用,使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以及独特的的光、电、热、磁性质,因此受到了广泛研究。具有高度三维共轭的三明治型酞菁由于分子内共轭大环间强的π-π相互作用,使得该类分子具有较合适的第一氧化和第一还原电位差(HOMO-LUMO能级差)、更宽的电化学窗口、更高的导电率,因而显示出更为独特的电化学性能和良好的催化活性。这为三明治型酞菁在电化学传感的研究领域提供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含酞菁二聚体的两种新型的三明治型酞菁配合物,进行了内部结构和表面形貌的一系列表征以及电化学传感性能研究,从而得到了具有较高灵敏度的电化学传感器件。本论文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成功设计、合成及表征了一种周边被乙硫基(-SC2H5)修饰的含酞菁二聚体的铕酞菁配合物[{Pc(SC2H5)8}Eu{BiPc(SC2H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酞菁类化合物概述
1.1.1 酞菁类化合物简介
1.1.2 三明治酞菁配合物的简介
1.1.3 酞菁配合物的应用
1.2 电化学传感器
1.2.1 电化学传感器的简介
1.2.2 酞菁配合物在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含酞菁二聚体双层配合物的合成及电化学传感性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前置配体4,5-二乙硫基邻二氰基苯的合成
2.2.3 含二聚体酞菁的双层酞菁铕配合物[{Pc(SC2H5)8}Eu{Bi Pc(SC2H5)12}Eu{Pc(SC2H5)8}] (1)的合成
2.2.4 the quasi-Langmuir-sh?fer(QLS)自组装膜的制备
2.3 表征和测试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2 质谱
2.3.3 核磁分析
2.3.4 X-射线衍射图
2.3.5 电化学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自组装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4.2 偏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4.3 原子力显微镜成像(AFM)
2.4.4 I-V测试
2.4.5 电化学性质测试
2.4.6 电化学稳定性
2.5 小结
第三章 通过两个方向扩展共轭体的三明治型酞菁的合成及电化学传感测试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Pc(SC2H5)8]2Eu2[BiPc(SC2H5)12]Eu2[Pc(SC2H5)8]2 的合成
3.3 化合物的表征
3.3.1 质谱
3.3.2 电化学测试
3.4 自组装体表征
3.4.1 自组装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4.2 偏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4.3 X-射线衍射图
3.5 电化学性质测试
3.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51172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一章 绪论
1.1 酞菁类化合物概述
1.1.1 酞菁类化合物简介
1.1.2 三明治酞菁配合物的简介
1.1.3 酞菁配合物的应用
1.2 电化学传感器
1.2.1 电化学传感器的简介
1.2.2 酞菁配合物在电化学传感器的应用
1.3 论文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第二章 含酞菁二聚体双层配合物的合成及电化学传感性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及仪器
2.2.2 前置配体4,5-二乙硫基邻二氰基苯的合成
2.2.3 含二聚体酞菁的双层酞菁铕配合物[{Pc(SC2H5)8}Eu{Bi Pc(SC2H5)12}Eu{Pc(SC2H5)8}] (1)的合成
2.2.4 the quasi-Langmuir-sh?fer(QLS)自组装膜的制备
2.3 表征和测试
2.3.1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2 质谱
2.3.3 核磁分析
2.3.4 X-射线衍射图
2.3.5 电化学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自组装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4.2 偏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4.3 原子力显微镜成像(AFM)
2.4.4 I-V测试
2.4.5 电化学性质测试
2.4.6 电化学稳定性
2.5 小结
第三章 通过两个方向扩展共轭体的三明治型酞菁的合成及电化学传感测试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及仪器
3.2.2 [Pc(SC2H5)8]2Eu2[BiPc(SC2H5)12]Eu2[Pc(SC2H5)8]2 的合成
3.3 化合物的表征
3.3.1 质谱
3.3.2 电化学测试
3.4 自组装体表征
3.4.1 自组装薄膜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4.2 偏振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3.4.3 X-射线衍射图
3.5 电化学性质测试
3.6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751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3751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