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式斯特林太阳能光热发电装置中的光追踪控制系统研究
本文关键词:碟式斯特林太阳能光热发电装置中的光追踪控制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当前中国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火力发电带来的酸雨、雾霾等污染问题正日益受到民众的关注。因此,太阳能作为清洁能源的典型代表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我国太阳能发电领域以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和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为主。自动光追踪控制系统作为光热发电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稳定性、追踪精度均直接影响着光热发电装置的日照利用率,进而影响发电效率和运行成本。论文以应用于25kW碟式斯特林光热发电装置的光追踪控制系统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开展了系统软硬件设计工作,并将该光追踪控制系统应用于25kW碟式斯特林光热发电装置上进行了实验测试分析,验证了设计的可行性。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分析了光追踪控制系统在国内外光热发电装置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论述了光追踪控制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国内在光热发电领域光追踪控制系统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2)对两种常用的光追踪控制策略即视日追踪和闭环追踪进行详细的理论分析,结合实际应用,最终确定了将视日追踪和闭环追踪两种追踪策略结合起来的混合追踪模式;(3)基于实际应用需求,提出了以基于Jean Meeus天文算法的视日追踪控制为主,结合闭环反馈信号修正误差的主体控制算法,并设计了相应的上位机控制软件。针对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响应速度慢等问题,在两种追踪模式的控制算法设计中均结合了自适应PI控制算法;(4)提出了系统硬件测试平台的整体设计方案。结合系统软件,详细地介绍了各硬件模块在系统整体控制流程中的功能及设计思路;(5)完成了基于硬件测试平台的系统调试与仿真,并在秦皇岛北戴河光热发电研究基地,将系统应用于大型碟式斯特林光热发电设备,开展了实地运行测试。论文通过将系统的测试结果与国外同类先进设备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论文所设计的光追踪控制系统可以成功应用于25kW碟式斯特林光热发电装置,并能够有效地实现对太阳光的定位和追踪,运行效果稳定可靠,稳定工作时的追踪精度在0.5°左右,满足应用需求,具有较高的实际工程应用价值。
【关键词】:太阳能 碟式光热发电 光追踪控制系统 视日追踪 闭环追踪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73;TM61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绪论8-22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8-14
- 1.1.1 中国能源现状及发展趋势8-9
- 1.1.2 太阳能发电现状9-10
- 1.1.3 太阳能光热发电系统10-13
- 1.1.4 光追踪控制系统13-14
- 1.2 国内外光追踪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14-18
- 1.2.1 国内光追踪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14-16
- 1.2.2 国外光追踪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16-18
-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18-20
- 1.3.1 研究目的及技术路线18-19
- 1.3.2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19-20
- 1.4 本章小结20-22
- 2 光追踪控制方法研究及系统总体设计22-34
- 2.1 开环光追踪控制模式22-27
- 2.1.1 天文规律及太阳方位确定的基本原理22-27
- 2.1.2 高精度太阳方位算法介绍27
- 2.2 闭环光追踪控制模式27-32
- 2.3 光追踪系统控制策略制定及总体架构设计32-33
- 2.4 本章小结33-34
- 3 光追踪控制系统的算法设计34-48
- 3.1 光追踪控制系统的主体控制算法设计34-35
- 3.2 视日追踪算法设计35-39
- 3.3 闭环光追踪控制算法设计39-43
- 3.4 系统整体电路硬件控制方法设计43-46
- 3.5 本章小结46-48
- 4 硬件测试平台的设计与实现48-58
- 4.1 硬件测试平台的主体架构设计48-49
- 4.2 中心控制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49-50
- 4.3 运动控制模块的设计与实现50-53
- 4.4 传感器模块的设计与实现53-57
- 4.4.1 GPS模块53-54
- 4.4.2 日照强度传感器模块54-55
- 4.4.3 风速雨量传感器模块55-56
- 4.4.4 热电偶传感器模块56
- 4.4.5 RTC模块56-57
- 4.5 人机交互模块的设计与实现57
- 4.6 本章小结57-58
- 5 光追踪控制系统的现场测试58-74
- 5.1 基于硬件测试平台的光追踪控制系统测试实验58-59
- 5.2 基于碟式斯特林大型热发电设备的控制系统现场测试实验59-72
- 5.2.1 实验条件59-65
- 5.2.2 实验过程65-69
- 5.2.3 实验数据分析69-72
- 5.3 本章小结72-74
- 6 总结与展望74-76
- 6.1 论文工作总结74-75
- 6.2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75-76
- 致谢76-78
- 参考文献78-82
- 附录82-84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82-83
- B 太阳轨迹曲线83-84
- C 发动机功率曲线8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日本拟安装风力潮流复合型发电装置[J];东方电机;2013年04期
2 ;小型汽化发电装置[J];企业技术开发;1994年10期
3 徐斌;一种超常发电装置的创意设计[J];发明与革新;2002年06期
4 ;路面减速发电装置使道路更环保[J];生命与灾害;2009年04期
5 涂以德;;新型光电感应发电装置[J];中国能源;1986年06期
6 吴赵发;;浮动的废物发电装置[J];机电设备;1987年05期
7 奚侃薇;畜力驱动发电装置[J];能源研究与信息;1992年03期
8 ;日本进行“宇宙发电装置”的研究[J];华北电力技术;1995年05期
9 邓隐北;移动式发电装置[J];移动电源与车辆;1996年01期
10 万宗望;自备发电装置常见故障及预防[J];农村电工;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萍;;核电发电装置对阀门的检验方法和要求[A];2011年首届阀门技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11年
2 唐立志;杨仲;高睿;;浮式潮流能发电装置转子水动力影响探究[A];第十六届中国海洋(岸)工程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3年
3 张学义;耿松亮;;汽车用永磁激磁直流发电装置的技术研究[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马舜;李伟;刘宏伟;林勇刚;;水平轴螺旋桨式潮流能发电装置的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海洋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刘宏伟;李伟;林勇刚;马舜;;海/潮流能发电装置液压型能量传动系统研究[A];第五届全国流体传动与控制学术会议暨2008年中国航空学会液压与气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邱家俊;;常规发电机组与新型发电装置机电磁耦合动力学研究的综述与展望[A];2003大型发电机组振动和转子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王鹏程;李建英研究发电装置获国家专利[N];白银日报;2013年
2 通讯员 朱钦汇;荷兰推出新一代涡轮发电装置[N];中国电力报;2014年
3 郑茜;安钢节能项目喜获国家财政奖励[N];安阳日报;2007年
4 李冬丽;东陶自动水龙头可自带发电装置[N];中华建筑报;2004年
5 张梦然;美研制从周围环境收集能量的发电装置[N];科技日报;2014年
6 记者 范南虹 通讯员 范益民;西沙建成我省最大光伏发电装置[N];海南日报;2009年
7 昆明 兰得春 编译;饮料发电器与热电耦发电[N];电子报;2013年
8 ;日本:火车站借检票口脚踏发电[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9 林刚;青钢节能发电项目将全部投产[N];青岛日报;2008年
10 任学佑;核工业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稀有金属(上)[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袁江波;圆盘式压电发电装置发电性能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刘娅君;碟型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的系统设计及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曲锋;永磁式海洋波动发电装置的设计[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2 耿超凡;压力发电装置的实用化设计与开发[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3 张智博;碟式斯特林太阳能光热发电装置中的光追踪控制系统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4 赵子超;多振子串联压电发电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5 雷道涛;轮机式浪流发电装置的设计与数值模拟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4年
6 白文娟;风光塔式发电装置及方法的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3年
7 高人杰;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韩光华;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的能量转换系统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9 孟维文;小型水流能发电装置设计与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志祥;越浪式波能发电装置的能量获取系统设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碟式斯特林太阳能光热发电装置中的光追踪控制系统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78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447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