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新一代网络化智能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

发布时间:2017-06-14 04:05

  本文关键词:新一代网络化智能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运营商基站的数量越来越多,为了保障基站能够正常运行,需要实时监控基站中设备的状态。因为基站分布范围广,所以出现了能够接入互联网的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以便随时随地观察基站运行情况。本文首先对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总体架构进行了介绍,列出了传统架构的不足,设计并提出了一套新型架构,以优化动力环境监控系统,使其得到更广泛的应用。该架构模式下的系统由现场监控单元(FSU)、集中监控中心(SC)、监控对象、中间件组成。FSU端负责从现场设备获取数据,它与SC之间的数据交互需要由中间件转发,FSU到中间件之间通过网络通信。FSU端运行Linux系统,网络接入的方式为无线网络,无线网络拨号过程中还涉及到了无线模块自适应和运行过程中异常状态自恢复的功能。为了对方便对FSU的升级与维护,FSU还支持远程调试,以及U盘升级、单机升级、远程升级等功能。SC平台共分为四个模块,分别负责用户信息的管理、与FSU之间的通信、处理FSU上报的数据以及对系统中关键信息的管理。SC端在从FSU端获取到数据之后,为了便于数据查询以及日后对数据的分析,需要将数据存入数据库中,考虑到这个数据量会比较大,因此选用Mongo DB数据库。最后对数据库的结构进行了设计,然后根据平台的界面设计,说明了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事实证明,该系统可以实现对监控对象有效的管控,真正实现了无人值守,提高了管理效率。
【关键词】:动力环境 监控系统 Linux 数据通信 数据库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7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5
  • 1.1 课题背景10-12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3
  • 1.2.1 机房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发展12
  • 1.2.2 动力环境现状12-13
  • 1.3 课题来源和研究意义13
  •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论文组织结构13-15
  • 1.4.1 本文主要工作13-14
  • 1.4.2 本文组织结构14-15
  • 第二章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总体架构15-24
  • 2.1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结构15-18
  • 2.1.1 传统模式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架构(以基站为例)15-16
  • 2.1.2 新型动力环境监控系统架构16-18
  • 2.2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18-20
  • 2.2.1 现场监控单元FSU18
  • 2.2.2 通信方式18-19
  • 2.2.3 集中监控中心SC19-20
  • 2.3 监控对象20-21
  • 2.3.1 智能设备及其主要监控点20
  • 2.3.2 非智能设备及其主要监控点20
  • 2.3.3 传感器及其主要监控点20-21
  • 2.4 通信报文21-23
  • 2.5 本章小结23-24
  • 第三章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概述24-35
  • 3.1 操作系统24
  • 3.2 拨号协议24-27
  • 3.2.1 PPP拨号协议的特性24-25
  • 3.2.2 PPP协议帧格式25
  • 3.2.3 PPP协议的组成25-27
  • 3.3 通信协议27-33
  • 3.3.1 MQTT协议的特点28
  • 3.3.2 MQTT协议的结构28-29
  • 3.3.3 MQTT协议控制报文的格式29-33
  • 3.4 加密算法33-35
  • 第四章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现场监控单元(FSU)35-47
  • 4.1 无线网络接入35-38
  • 4.1.1 拨号自适应35-36
  • 4.1.2 拨号原理36-37
  • 4.1.3 异常自恢复37
  • 4.1.4 拨号流程总结37-38
  • 4.2 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的搭建38-43
  • 4.3 FSU端服务程序43-47
  • 4.3.1 程序结构43
  • 4.3.2 信息配置43-44
  • 4.3.3 数据交互44
  • 4.3.4 告警处理44-45
  • 4.3.5 远程调试45
  • 4.3.6 设备升级45-47
  • 第五章 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监控中心47-53
  • 5.1 数据存储47-50
  • 5.1.1 MongoDB数据库47-48
  • 5.1.2 数据库存储内容48-50
  • 5.2 监控中心功能模块50-53
  • 5.2.1 用户管理模块50-51
  • 5.2.2 通信模块51-52
  • 5.2.3 数据处理模块52
  • 5.2.4 系统管理模块52-53
  • 第六章 系统的实现53-60
  • 6.1 加密验证机制的实现53
  • 6.2 数据库设计53-54
  • 6.2.1 地区信息53-54
  • 6.2.2 FSU信息54
  • 6.2.3 用户权限信息54
  • 6.2.4 用户操作信息54
  • 6.2.5 告警信息54
  • 6.2.6 数据信息54
  • 6.3 SC平台的实现54-60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60-61
  • 7.1 工作总结60
  • 7.2 进一步的工作60-61
  • 致谢61-62
  • 参考文献62-65
  • 详细摘要逡逑65-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梅;郭雪梅;;浅谈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安全防范[J];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08年02期

2 李敏虹;;关于电力通信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年21期

3 段敏;;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在矿区通信机房的应用[J];山东煤炭科技;2010年06期

4 熊道全;刘爱兰;赵余静;;浅谈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监控测点选择[J];通信电源技术;2012年02期

5 王巍;;网络技术在机房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2年16期

6 廖凌;;基于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电信本地网综合安保系统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21期

7 樊志华;;通信机房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的优化和升级探讨[J];电子世界;2014年03期

8 ;中兴通讯推出通信网络动力环境一体化解决方案[J];电信技术;2003年12期

9 苏温悦;;谈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及节能管理设计[J];中国新通信;2014年07期

10 贺波涛;刘尚军;;通信基站的动力环境与视频集成监控系统[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0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梁鼎豪;;动力环境集中监控误告警原因的探析[A];2007中国科协年会——通信与信息发展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谢菁华;;探究提升市县动力环境维护能力的新模式[A];2013年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祝立华;;综合告警网管自动派单的原理及其应用[A];湖北省通信学会、武汉通信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王文彬;;虚拟化技术在动力环境设备监控系统中的应用[A];通信电源新技术论坛——2010通信电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浩;吴川;;基于动力环境监控平台的基站远程带外管理应用研究[A];2012年中国通信能源会议论文集[C];2012年

6 马平原;;实行基站动力环境集中监控 提高网络运营效益[A];2003’中国通信学会无线及移动通信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范国军;“创新”杯竞赛为企业注入活力[N];中国职工科技报;2007年

2 ;中达电通打造移动通信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N];通信产业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思寰;汽车企业尾气减排机制选择及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栋;基于观测网的海底动力环境监测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胡俊杰;新一代网络化智能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3 丁树春;哈尔滨电视台动力环境自动化监控系统设计[D];吉林大学;2010年

4 刘炜军;X公司H区域动力环境系统项目问题诊断[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5 王建;海底动力环境长期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张维娟;黄海动力环境对未来气候变化响应的情景预测[D];天津科技大学;2014年

7 徐颖;动力费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8 张培炎;通信机房动力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及可靠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7年

9 陈佳男;海底原位动力环境参数监测系统的设计[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祁生林;动力环境监控系统设计及工程实践[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新一代网络化智能动力环境监控系统研究与开发,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84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4484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2a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