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退耕还林区植被恢复状况的遥感分析
本文关键词:内蒙古退耕还林区植被恢复状况的遥感分析
【摘要】:基于14年的SPOT NDVI影像,分析了内蒙古1998-2011年生长季NDVI变化,在大尺度上对退耕还林(草)工程效果进行了初步检验。结果表明:(1)在内蒙古东南部的通辽市东南部及赤峰南部,中西部的土默特平原、河套地区和鄂尔多斯东部等区域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区,植被持续增加,植被恢复显著;(2)植被显著恢复的主要是农用地/自然植被镶嵌、草地和稀疏灌丛和稀疏植被区,工程使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3)在内蒙古东南部的赤峰和通辽南部、土默特平原、鄂尔多斯市和河套地区等工程区,植被的改善与生态工程建设有关,规模和效益成正比,在中西部的乌兰察布市效果不明显,整体上植被没有较大的改善。研究在较大尺度上证明了内蒙古部分旗县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后局部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作者单位】: 内蒙古师范大学化学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关键词】: NDVI 退耕还林 回归分析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子课题(XDA0506030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D0104/41261048,40961014) 内蒙古师范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GCRC09003)
【分类号】:Q948;TP79
【正文快照】: 《环境科学与技术》编辑部:(网址)http://fjks.chinajournal.net.cn(电话)027-87643502(电子信箱)hjkxyjs@vip.126.com中国的退耕还林(草)工程可以分为创始阶段(1949-1998年)、试点阶段(1999-2001年)和全面启动阶段(2002年-)[1],通过该工程的实施,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得到了很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建国;樊军;王力;石占飞;;退耕还林还草过程中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呼吸作用及其碳收支评估[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10期
2 杨晓华;韩芳;;黑河下游额济纳旗植被动态遥感监测解析[J];内蒙古草业;2011年03期
3 张浩;;利用多元卫星遥感数据对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的30年动态状况对比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Fuping TIAN;Yongjie SHI;Yu HU;Zixuan CHEN;Yuan LU;Xiaofu ZHANG;Runlin LI;;Research Advance on Carbon Storage of Artificial Grassland in China[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3年09期
2 张风霞;韩娟娟;陈银萍;李玉强;罗永清;;科尔沁沙地典型玉米农田土壤呼吸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4年04期
3 田福平;时永杰;胡宇;陈子萱;路远;张小甫;李润林;;我国人工草地碳储量研究进展[J];江苏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4 郭同宇;张宝林;;基于植被指数的内蒙古植被生态系统的时空变化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年22期
5 达来;萨仁其其格;马泾菁;;黑河下游额济纳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J];环境与发展;2014年03期
6 李超;胡海波;蒋琰;张学仕;;北亚热带次生栎林生态系统呼吸作用对温度的响应[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2012年05期
7 席海洋;冯起;司建华;常宗强;苏永红;;黑河下游绿洲NDVI对地下水位变化的响应研究[J];中国沙漠;2013年02期
8 高宇;樊军;米美霞;王力;彭小平;;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呼吸影响因素及其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响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3年05期
9 赵雪;明永飞;;黑河分水后额济纳绿洲柽柳(Tamarix spp.)和苦豆子(Sophora alopecuroides)群落的恢复[J];中国沙漠;2013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冬;天然草地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及其影响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贾一凡;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初期荒漠化防治史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骁勇,王艳芬,杜占池;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1999年03期
2 严建武;李春娥;袁雷;陈全功;;EOS-MODIS数据在草地资源监测中的应用进展综述[J];草业科学;2008年04期
3 乌兰吐雅;刘爱军;高娃;;内蒙古天然草原植被20年动态遥感监测[J];草业科学;2009年09期
4 田庆久,闵祥军;植被指数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5 金晓媚;胡光成;李文梅;;中国西北地区额济纳绿洲植被盖度与黑河流量的滞后效应研究[J];地学前缘;2008年04期
6 都瓦拉;邓晓东;玉山;那顺;郭瑞清;;黑河下游分水对额济纳绿洲植被恢复效果的遥感监测[J];干旱气象;2008年04期
7 谢慧慧;樊军;齐丽彬;郝明德;;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区典型植被下土壤呼吸季节变化特征与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10年12期
8 张金波,宋长春,杨文燕;不同土地利用下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学报;2005年11期
9 沙丽清,郑征,唐建维,王迎红,张一平,曹敏,王锐,刘广仁,王跃思,孙扬;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的土壤呼吸研究[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4年S2期
10 张丽华;陈亚宁;李卫红;赵锐锋;;干旱荒漠区不同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6年S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宏斌;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草原植被状况变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有信,张彦东,刘文耀;泥石流多发干旱河谷区植被恢复研究[J];山地学报;2002年02期
2 谢高地,于贵瑞,冷允法,于振良;中国西部植被恢复重建空间格局分析[J];山地学报;2002年06期
3 李生宇,雷加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公路扰动带植被恢复研究[J];新疆环境保护;2002年01期
4 刘青柏,刘明国,刘兴双,杨传兴;阜新地区矸石山植被恢复的调查与分析[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鲁先文,马瑞君,张辉,王明理;植被恢复误区分析[J];甘肃科技;2004年12期
6 熊东红,周红艺,杨忠,张信宝;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年03期
7 冯国良,施玉梅;裸露岩体植被恢复新技术[J];中国水土保持;2005年07期
8 温仲明,焦锋,卜耀军,杨勤科;植被恢复重建对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杨光;孙保平;赵廷宁;丁国栋;赫登耀;;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还林工程植被恢复效益初步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10 彭少麟;侯玉平;俞龙生;陈宝明;梁冠峰;;澳门植被恢复过程土坑法的效应机制探讨[J];生态环境;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瑞如;;干旱荒漠区植被恢复与建设的探讨[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2 周庆宏;吕天雯;段晓梅;;昆明市磷矿采矿迹地覆土植被恢复研究与应用示范[A];第二届全国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谢建辉;;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与植被恢复[A];城市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重建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程积民;万惠娥;;黄土区退化植被恢复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高志勤;周秋林;;刍议退耕还林区植被恢复的有效途径[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6 辜彬;;矿山植被恢复研究初探[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3)[C];2003年
7 赵廷宁;田涛;田佳;;微立地因子植被恢复方法在汶川地震植被重建中的应用研究[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郭晓敏;周桂香;张文元;涂淑萍;牛德奎;;赣南桉树种植对稀土矿植被恢复的效果研究[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9 李晋川;岳建英;郭春燕;卢宁;贺振伟;赵峰;尹建平;;山西省矿区植被恢复与重建应关注的问题[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六卷)[C];2013年
10 陈桂琛;周国英;孙菁;陈志国;韩有吉;卢学峰;;梭罗草在青藏铁路取土场植被恢复中的应用[A];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高级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立命;鄯善开展异地植被恢复造林[N];吐鲁番报(汉);2008年
2 康海蓉 马强;鄂前旗推广两项专利技术 促植被恢复与牧民增收共赢[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刘辉霞;湘西植被恢复有了好模式[N];湖南科技报;2007年
4 记者 铁铮;柴达木盆地植被恢复有新技术[N];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
5 记者 骆会欣;专家建言灾区植被恢复策略[N];中国花卉报;2008年
6 通讯员 黎德华;宁强完成5600亩灾后生态植被恢复任务[N];汉中日报;2009年
7 陈龚清;福建出台矿山植被恢复治理方案[N];中国矿业报;2011年
8 杨杰;四川都江堰震后植被恢复进展顺利[N];西部时报;2011年
9 记者 黄河清 杨官荣;西山区市场运作采区植被恢复[N];昆明日报;2012年
10 本报特约记者 张桂福;“生态新政”造就植被恢复60年最好水平[N];鄂尔多斯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明;黄土丘陵区沟谷地植被恢复的环境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2 张琪;高寒草原区不同植被恢复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李慧卿;固沙植被恢复与重建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4 张笑培;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生态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5 胡振宇;雅砻江流域植被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9年
6 张明如;太行山低山丘陵区植被恢复机理与构建模式[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7 张力;北京市重点风沙区人工植被恢复机制与生态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8 牛婷;塔里木河下游植被恢复遥感定量评估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4年
9 郎南军;云南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影响因子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10 王得祥;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草)及其植被恢复途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蒲洁;农牧交错带植被恢复的土壤微生物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伍宇春;岩溶区植被恢复对土壤腐殖质特性及分布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5年
3 陈晶;干旱风沙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效应研究[D];宁夏大学;2015年
4 李强;金沙江干热河谷生态环境特征与植被恢复关键技术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5 南红梅;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卜耀军;黄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7 姜培曦;昆阳磷矿矿区废弃地植被恢复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8 梦莉;废弃矿区植被恢复对物种多样性及土壤性状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9 陈英义;北方农牧交错带沙尘源植被恢复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10 高原;内蒙古典型矿区地面塌陷对植被的影响及植被恢复模式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061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6061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