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螺二芴为母体的光控荧光传感器以及双光子光致变色材料
本文关键词:以螺二芴为母体的光控荧光传感器以及双光子光致变色材料
【摘要】:分子逻辑器件具有体积小,存储量大,便于设计等特点。利用分子逻辑器件能够实现比硅元件更高的存储密度,为分子存储提供了可能。双光子光致变色材料具有较强的双光子吸收,能够实现多层存储的立体存储方式,而光致变色性能保证了材料可擦写多次利用。因此,双光子光致变色材料为分子存储提供了另一条可靠的思路。螺二芴类化合物具有较强的荧光量子产率以及易于修饰成为有强双光子吸收的材料,所以本课题研究的对象均以螺二芴为母体,通过接枝三苯胺和二芳基乙烯成为特定的功能材料。本文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部分介绍论文的工作内容:第一部分:合成了三个以螺二芴为母体的化合物SPF-TPA、SPF-NP和TM1,并对它们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第二部分:通过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了在254nm光照下,SPF-TPA和SPF-NP对含氯有机溶剂的响应情况,以及它们在不同p H下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变化。利用它们对含氯有机溶剂和H+的响应构建了复杂的逻辑门,为单分子构建逻辑电路提供了新的可能。第三部分:对TM1的紫外吸收和荧光发射进行了测定,采用双光子荧光法测定了TM1的双光子吸收截面为658.26GM,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TM1并不存在光致变色的现象,对TM1不存在光致变色性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螺二芴 荧光传感 双光子 光致变色 逻辑门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12;O62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29
- 1.1 引言10
- 1.2 螺二芴化合物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10-16
- 1.2.1 螺二芴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特点10-11
- 1.2.2 螺二芴化合物的应用11-16
- 1.3 分子逻辑门16-17
- 1.4 二芳基乙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研究进展17-23
- 1.4.1 光致变色化合物的概念和分类17-18
- 1.4.2 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应用18-23
- 1.5 双光子吸收介绍23-25
- 1.6 论文设计思想25-29
- 第二章 实验合成部分29-43
- 2.1 实验仪器和药品29-31
- 2.2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31-42
- 2.2.1 SPF-TPA和SPF-NP的合成31-34
- 2.2.2 中间体a的合成34-36
- 2.2.3 TM1的合成36-39
- 2.2.4 实验讨论39-42
- 2.3 本章小结42-43
- 第三章 SPF-TPA作为光控荧光传感器的性能研究43-61
- 3.1 SPF-TPA的光谱性能43-45
- 3.1.1 SPF-TPA在不同溶剂中吸收光谱的研究43
- 3.1.2 SPF-TPA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研究43-45
- 3.2 SPF-TPA的光控响应45-49
- 3.2.1 SPF-TPA的光控响应对含氯溶剂的选择性45-48
- 3.2.2 SPF-TPA的光控响应对光照波长的选择性48-49
- 3.3 SPF-TPA在含氯溶剂中的光控响应49-50
- 3.3.1 SPF-TPA在DCM中不同光照时间的吸收光谱49-50
- 3.3.2 SPF-TPA在DCM中不同光照时间的荧光发射光谱50
- 3.4 SPF-TPA在不同浓度含氯溶剂光照变化的研究50-52
- 3.4.1 SPF-TPA在不同浓度含氯溶剂中光照后紫外吸收变化51
- 3.4.2 SPF-TPA在不同浓度含氯溶剂中光照后荧光发射变化51-52
- 3.5 关于SPF-TPA对光和溶剂特殊响应的原因探讨52-53
- 3.6 SPF-TPA作为含氯溶剂检测方面的应用53-54
- 3.7 SPF-TPA对H+的响应54-55
- 3.8 分子逻辑门的构建55-60
- 3.8.1 NAND和NOR的构建55-57
- 3.8.2 复杂逻辑门的构建57-60
- 3.9 本章小结60-61
- 第四章 SPF-NP作为光控荧光传感器的性能研究61-74
- 4.1 SPF-NP的光谱性能61-63
- 4.1.1 SPF-NP在不同溶剂中吸收光谱的研究61
- 4.1.2 SPF-NP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研究61-63
- 4.2 SPF-NP的光控响应对含氯溶剂的选择性63-64
- 4.2.1 SPF-NP在二氯甲烷中不同光照时间的紫外吸收光谱63
- 4.2.2 SPF-NP在二氯甲烷中不同光照时间的荧光发射光谱63-64
- 4.3 SPF-NP对H+的响应64-67
- 4.3.1 SPF-NP在不同酸度下的紫外吸收光谱64-66
- 4.3.2 SPF-NP在不同酸度下的荧光发射光谱66-67
- 4.4 SPF-NP在THF中含水量测定的性能研究67-69
- 4.5 分子逻辑门的构建69-73
- 4.5.1 NAND的构建69-70
- 4.5.2 NOR的构建70-71
- 4.5.3 复杂逻辑门的构建71-73
- 4.6 SPF-TPA与SPF-NP的性能对比73
- 4.7 本章小结73-74
- 第五章 双光子光致变色材料74-81
- 5.1 TM1的光谱性能74-76
- 5.1.1 在不同溶剂中紫外吸收光谱的研究74
- 5.1.2 在不同溶剂中的荧光发射光谱的研究74-76
- 5.2 TM1的双光子性能研究76-77
- 5.3 TM1的光致变色性能研究77-80
- 5.4 本章小结80-81
- 第六章 总结81-82
- 参考文献82-89
- 附图89-93
- 致谢9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学建;张献;姚金水;孙希军;;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山东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2 任爱民,封继康,赵显,刘春玲,苏忠民;反式二苯乙烯系列衍生物双光子吸收截面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1年07期
3 周虹屏,郝扶影,张居舟,赵祖志,李东梅,吴杰颖,田玉鹏,Hoong-Kun Fun;一种具有双光子活性的新型吡啶盐的合成、表征及性质[J];应用化学;2005年06期
4 刘旭峰,钟增培,许遵乐;2,4,5-三苯基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双光子特性[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周树兰;赵显;孙学勤;程秀凤;;取代基对二噻吩并噻吩衍生物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年10期
6 孙学勤;赵显;周树兰;李百东;程秀凤;;分枝结构对以N为耦合中心的多分枝分子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影响[J];中国科学(B辑:化学);2007年06期
7 刘常琳;王世杰;张雯;崔月芝;程贝君;李天铎;;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研究及应用进展[J];化工新型材料;2009年08期
8 李文超;封继康;任爱民;孙家锺;于晓强;王军杰;;3,6-和2,7-咔唑衍生物单光子和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孙梅;胡寒梅;田玉鹏;蒋民华;;一种三取代结构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合成[J];功能材料;2010年12期
10 张献;黄宝丽;姚金水;于晓强;;有机杂环类双光子材料的研究进展[J];化学研究;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新艳;徐洪耀;光善仪;;一种D-π-A型强双光子吸收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赵杨;任爱民;;芘衍生物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昱;胡青;钟成;秦金贵;;一种兼含卟啉和环糊精的用于双光子动力学治疗的光敏体系的设计、合成与性能[A];大环化学和超分子化学的新发展——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桥梁——中国化学会全国第十五届大环化学暨第七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张良;田晓宇;何风;王英惠;杨延强;郑植仁;苏文辉;;有机齐聚物双光子吸收效应的实验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李波;米君;周炯;钱士雄;;新型双光子吸收材料的超快动力学研究[A];第六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余璇;刘智波;田建国;;二硫化碳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计算(机)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丁红娟;王传奎;;不同分支分子的单双光子吸收性质[A];第十六届全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刘晓婷;任爱民;;新型吡咯有机染料的双光子吸收性质的理论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3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9 史萌;李华;苏富芳;韩培高;;基于超灵敏跃迁实现铕配合物高效双光子吸收诱导荧光[A];鲁豫赣黑苏五省光学(激光)学会2011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雷虹;黄振立;汪河洲;;电荷转移化合物分子的双光子吸收特性研究[A];第五届全国光学前沿问题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传香;几类荧光蛋白的双光子吸收及分子光学信号的表面增强行为的理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6年
2 李文超;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3 赵杨;几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东;几种吡啶盐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染料光谱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5 韩德明;几种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黄双;环噻吩类有机双光子吸收材料的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姜义华;基于吡咯并吡咯二酮,均三嗪及联二噻唑双光子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8 冯燕;芴类双光子吸收功能材料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9 周新;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10 张祥标;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分子设计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红;双光子荧光传感器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2 刘守坤;Ⅱ-Ⅵ族半导体纳米团簇双光子吸收特性的理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陈素梅;超快激光作用下双光子吸收方程及解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4 刘金浩;水溶性双光子聚合引发剂的制备及3D水凝胶微加工[D];天津大学;2014年
5 葛新萍;双光子吸收苯胺类衍生物的合成、光学性质及生物应用[D];安徽大学;2016年
6 李明利;砷化镓双光子响应探测器特性研究及其电极优化[D];吉林大学;2016年
7 朱舒卷;有机染料/贵金属纳米复合双光子吸收材料的制备与性质[D];安徽大学;2016年
8 阮东;以螺二芴为母体的光控荧光传感器以及双光子光致变色材料[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9 李晶;双光子吸收分子材料的性能研究及理论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文静;有机共轭分子的双光子吸收特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947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694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