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被动毫米波的目标参数采集技术
本文关键词:基于被动毫米波的目标参数采集技术
更多相关文章: 被动毫米波 毫米波辐射计 运动目标探测 DSP 目标信号特征分析 运动速度
【摘要】:针对被动毫米波在探测近距离运动目标上的缺陷,本文基于被动毫米波辐射计工作原理,采用直接检波式被毫米波辐射计,结合DSP硬件,构建了被动毫米波探测系统。通过对不同类型的运动目标进行试验,获得了一系列数据样本。在对采集到的目标信号进行特征分析,指出信号第一脉冲的峰值和脉冲时间是运动目标的有效特征,并提出了计算目标运动速度的方法。首先,介绍了不同物体在毫米波段的辐射特性差异,并根据地面物体辐射理论,计算出了毫米波辐射功率和温度之间的关系。根据毫米波探测器的识别原理,提出了适用于本方案的目标识别方法。对毫米波辐射计的工作原理、结构和功能进行了探讨,对辐射计的前端低噪放大器和检波器进行了测试分析。其次,提出了硬件设计的整体方案,选取了TMS320F2812为核心的DSP信号处理器,研究设计了用于野外实验的被动毫米波运动目标数据采集实验的硬件电路的设计。第三,针对辐射计信号的A/D采样,对系统的软件进行了设计,提出了一系列算法,并对采样信号进行了预处理。最后,在实验室进行了目标参数采集系统的试验,使系统得到了预期的效果,再通过大量的野外环境的数据采集实验,根据实验数据,总结了被动毫米波辐射计在探测运动目标时的输出信号特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精度,被动毫米波辐射计系统用于探测近距离运动目标并确定目标参数是可行的。
【关键词】:被动毫米波 毫米波辐射计 运动目标探测 DSP 目标信号特征分析 运动速度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74.2;TJ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6
- 1.1 研究背景9
- 1.2 毫米波探测技术的发展9-12
- 1.3 数字信号处理12-14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14-16
- 2 毫米波辐射计系统16-33
- 2.1 地面物体辐射理论16-22
- 2.1.1 黑体辐射理论16-17
- 2.1.2 毫米波辐射功率与温度17-22
- 2.2 被动毫米波探测器识别原理22-24
- 2.2.1 利用物体辐射特性识别目标22-23
- 2.2.2 利用目标极化特征目标识别23-24
- 2.3 毫米波辐射计工作原理24-27
- 2.4 直接检波毫米波辐射计系统27-32
- 2.4.1 工作原理27-28
- 2.4.2 结构和功能分析28-32
- 2.5 本章小结32-33
- 3 硬件系统设计33-45
- 3.1 方案设计33-34
- 3.2 关键器件介绍34-38
- 3.3 硬件电路设计38-44
- 3.3.1 放大滤波电路38-39
- 3.3.2 电源模块的设计39-40
- 3.3.3 时钟电路的设计40-41
- 3.3.4 复位电路的设计41-42
- 3.3.5 JTAG接口电路的设计42-43
- 3.3.6 串口通讯电路的设计43-44
- 3.4 本章小结44-45
- 4 软件系统设计45-50
- 4.1 软件设计流程45-47
- 4.2 软件系统算法的实现47-48
- 4.3 辐射计信号的A/D采样48
- 4.4 采样信号与预处理48-49
- 4.5 本章小结49-50
- 5 目标信号参数采集实验及分析50-61
- 5.1 系统仿真调试50-53
- 5.2 放大滤波电路验证53-54
- 5.3 实际环境样本数据采集54-55
- 5.4 实验数据导入55-57
- 5.5 测试试验和结果57-59
- 5.5.1 信号的总体变化趋势58
- 5.5.2 信号幅值58-59
- 5.5.3 信号的脉冲响应时间59
- 5.6 目标运动参数识别59-60
- 5.7 本章小结60-61
- 6 结论与展望61-62
- 6.1 结论61
- 6.2 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5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65-66
- 致谢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英浩;杨国;吴文;;开关扫描技术在被动毫米波成像中的应用[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9年06期
2 马国君;聂建英;;毫米波辐射计线性回归定标方法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10年02期
3 张香成;;毫米波新技术和系统应用综述[J];无线电工程;1983年03期
4 李兴国;弹载毫米波辐射计主要指标的探讨[J];兵工学报(引信分册);1984年03期
5 刘凤华;毫米波辐射测量的现状与未来[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9年10期
6 李兴国;毫米波近感技术[J];现代引信;1991年03期
7 许建中;李兴国;钱元庆;;对空目标毫米波辐射特性实验研究[J];制导与引信;1991年04期
8 汪敏,李兴国;毫米波辐射计的波形模拟与目标识别[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1998年04期
9 张彦梅,崔占忠;利用毫米波辐射计探测坦克顶甲的研究[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4年03期
10 许凌,张云庆;用毫米波成像监测暗藏武器[J];国防技术基础;2005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飞;倪炜;董健;何方敏;陈良兵;李青侠;朱耀庭;;复杂天气对地基毫米波辐射计探测的影响[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2 董树义;周一平;;毫米波针炙初步探讨[A];1991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卷Ⅱ)[C];1991年
3 张黄河;;毫米波医疗技术用于伤口与愈合的论证[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张光锋;张祖荫;郭伟;;最佳毫米波辐射图像的实验研究[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时翔;娄国伟;李兴国;;地物背景毫米波辐射特性测量的研究[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6 栾英宏;李跃华;;交流毫米波辐射计的低频补偿[A];200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9年
7 李道京;郗莹;;毫米波成像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A];第二届微波遥感技术研讨会摘要全集[C];2006年
8 许建中;陈建宏;;神经网络实现弹载毫米波辐射计微弱信号提取[A];199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9年
9 覃玉荣;赖声礼;;毫米波辐射对细胞膜电压变化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10 董树义;兰星;;毫米波经络效应的反应扩散模型分析[A];1993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册)[C];199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钱嵩松;被动毫米波阵列探测成像的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2 王本庆;近程毫米波成像技术及其信号处理[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时翔;被动毫米波探测及其隐身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4 栾英宏;毫米波主被动复合近程探测目标识别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英浩;毫米波被动双极化探测及相控阵扫描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严金海;声、毫米波复合寻的系统目标识别与定位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7 张光锋;毫米波辐射特性及成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简伟;超高速毫米波无线传感通信系统[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9 王桂丽;毫米波精确探测系统的信号检测及处理[D];南京理工大学;2009年
10 吴礼;近程毫米波LFMCW雷达多目标信号分析与处理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位强;弹载毫米波辐射计测试系统关键模块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赵书占;毫米波目标辐射特性及图像特征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3 彭心良;无源毫米波成像系统伺服单元设计及图像校正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4 潘启龙;无源毫米波探测成像系统目标检测与识别方法[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5 陈杰;无源毫米波图像运动目标跟踪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李德宽;无源毫米波成像移动隐匿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张海;毫米波成像系统DSP处理单元设计及算法移植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宋小虎;基于统计理论的无源毫米波与光学图像融合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9 李朝阳;无源毫米波成像系统数据采集与条带抑制方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孙永贺;毫米波无源探测目标多模式检测与跟踪算法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076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707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