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基于金纳米簇的传感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30 11:31

  本文关键词:基于金纳米簇的传感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金纳米簇 荧光猝灭 过氧化氢 蚀刻 碘离子 葡萄糖 尿酸


【摘要】:金属纳米簇是一种新型的发光纳米材料,其直径通常小于2 nm,接近于电子的费米波长,此尺寸导致它们具有与纳米粒子不同的光学、电学和化学性质。由于它们具有很强的光致发光性、良好的光稳定性及生物相容性,金属纳米簇通常被用作荧光探针去检测目标物,检测大多数是基于金属纳米簇的荧光猝灭或者增强。在本论文中,基于目标物对金属纳米簇的荧光猝灭效应,我们建立起了针对特定目标物的生物传感体系。本论文的第一部分,我们以牛血清白蛋白为模板合成了荧光金纳米簇。实验证明:单独加入碘离子不改变金纳米簇的荧光,但是当碘离子与过氧化氢共存时,碘离子容易被氧化成碘单质。I2/I-混合物对于金是很强的蚀刻剂,这可以大大提高金纳米簇的荧光猝灭程度,从而实现了对过氧化氢更灵敏的检测。本论文的第二部分,由于碘离子可以提高过氧化氢对金纳米簇的荧光猝灭效应,且过氧化氢是一系列酶反应的产物,因此,通过检测过氧化氢的量可以实现对酶反应底物的检测。基于此原理,我们建立了针对葡萄糖和尿酸的荧光传感体系。所建立的传感体系灵敏度更高,操作简便,成本低,对于临床诊断和疾病检测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金纳米簇 荧光猝灭 过氧化氢 蚀刻 碘离子 葡萄糖 尿酸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O657.3;TP212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序言8-29
  • 1.1 金属纳米簇的合成8-13
  • 1.1.1 以寡核苷酸类为合成模板9-10
  • 1.1.2 以多肽类和蛋白质为合成模板10-12
  • 1.1.3 以树状聚合物和聚合物为合成模板12-13
  • 1.2 荧光金属纳米簇的功能化和生物偶联作用13-14
  • 1.3 金属纳米簇的性质14-17
  • 1.3.1 吸收性质14-15
  • 1.3.2 荧光性质15
  • 1.3.3 双光子吸收15-16
  • 1.3.4 电化学发光16
  • 1.3.5 溶剂致变色性质16
  • 1.3.6 荧光寿命16-17
  • 1.3.7 偏振发射17
  • 1.4 荧光金属纳米簇的应用17-21
  • 1.4.1 金属离子的检测17-18
  • 1.4.2 小分子的检测18
  • 1.4.3 核酸的检测18-19
  • 1.4.4 蛋白质的检测19-20
  • 1.4.5 细胞和体内的靶向及影像20-21
  • 1.5 荧光金属纳米簇的未来前景21-22
  • 1.6 本文的选题内容及意义22-23
  • 1.7 参考文献23-29
  • 第二章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步骤和方法29-31
  • 2.1 研究目的29
  • 2.2 研究步骤29
  • 2.3 实验方法29-31
  • 第三章 I-辅助的基于BSA-AuNCs的H_2O_2传感器31-46
  • 3.1 引言31
  • 3.2 实验部分31-33
  • 3.2.1 实验试剂31-32
  • 3.2.2 实验仪器32
  • 3.2.3 实验步骤32-33
  • 3.3 结果与讨论33-44
  • 3.3.1 合成的BSA-AuNCs的性质33-35
  • 3.3.2 碘离子对H_2O_2猝灭BSA-AuNCs荧光的影响35-43
  • 3.3.3 其他物质对过氧化氢猝灭AuNC荧光的影响43-44
  • 3.4 小结44
  • 3.5 参考文献44-46
  • 第四章 I-辅助的基于纳米簇的葡萄糖和尿酸传感器46-59
  • 4.1 引言46-47
  • 4.2 实验部分47-49
  • 4.2.1 实验试剂47-48
  • 4.2.2 实验仪器48
  • 4.2.3 实验步骤48-49
  • 4.3 结果与讨论49-56
  • 4.3.1 合成的BSA-AuNCs的性质49
  • 4.3.2 BSA-AuNCs-I-体系对于葡萄糖更灵敏的检测49-52
  • 4.3.3 BSA-AuNCs-I-体系对尿酸的检测52-56
  • 4.4 BSA-AuNCs-I-体系在血液样品中的应用56-57
  • 4.5 总结57
  • 4.6 参考文献57-59
  • 总结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60-61
  • 致谢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科技简讯[J];上海金属;1987年04期

2 晋园;江明;彭彦;吕斌;戴康;;分子印迹聚合物传感器研究[J];高分子通报;2007年06期

3 田礼彬;朱玉兰;尹起范;曹丽;;基于四硫富瓦烯衍生物的阳离子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J];化学试剂;2009年11期

4 杨宁;夏晓峰;李伟芝;;钻井泥浆体积测量传感器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年08期

5 李于善;曼陀罗花瓣组织传感器研究[J];湖北化工;1997年04期

6 吕绍武;金伟;张莹;高杨;邹向宇;李明;牟颖;阎岗林;罗贵民;金钦汉;;表面等离子体子共振传感器研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模拟物与底物的结合作用[J];分析化学;2008年02期

7 杨嘉如;王鸿建;张海庆;;矿用二氧化氮传感器研究与设计[J];电子世界;2013年15期

8 孙向英,刘斌,徐金瑞;基于荧光猝灭的铜传感器研究[J];分析试验室;2002年05期

9 梁斌;环形光纤电流传感器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10 鲁伟,刘乐,罗侃,王柯敏;液滴光池的荧光光化学传感器研究[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友旺;孙小燕;;柔性平板波传感器研究进展[A];2009中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樊尚春;刘长庭;邢维巍;夏伟强;郭占社;李天志;王俊峰;;我国空间生物工程传感器研究的发展战略探讨[A];2011年空间生命与生命起源暨航天医学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周嘉;;应用于疾病诊断的生物化学传感器研究[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4 吴远根;詹深山;徐鲁荣;时唯伟;奚涛;詹学佳;周培;;基于共振散射分析的非标记汞离子检测核酸传感器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八届年会暨第六届东西方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徐英明;夏勇;朱国逸;张柏林;;铁离子与多巴胺相互作用的微悬臂传感器研究及检测[A];第十届全国敏感元件与传感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曹小安;宋琰;黄东娣;李锦文;;检测甲醛气体的纳米催化发光传感器研究[A];第八届全国发光分析暨动力学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王志英;关玲;;微型动态压力传感器研究[A];2001全国压力计量测试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8 刘敬伟;边超;韩泾鸿;陈绍凤;白强;夏善红;;体硅加工微电极传感器研究[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9 张连明;孟令豪;曾英;李建平;;高灵敏的In~(3+)双识别分子印迹传感器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七届全国有机分析与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于婷;周兆英;宋宇宁;;基于微转换器的MEMS传感器研究平台[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毛宇;美发明极细石墨烯传感器研究人脑[N];科技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尹秀丽;用于功能手性分子识别的传感器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2 周连群;利用微型Lamb波传感器研究薄膜—流体的相互作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3 陈大竞;纳米聚合物单纤维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萍萍;基于金纳米簇的传感器研究[D];苏州大学;2016年

2 马伟涛;基于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机理的传感器研究[D];宁波大学;2011年

3 王杨;结构监测的PVDF动态特性分析和无线传感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福云;基于小型化天线的多普勒传感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强;基于微加载装置的传感器研究与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6 潘东子;单光束多气体浓度光学检测传感器研究[D];山西大学;2009年

7 周梦云;基于功能核酸的传感器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8 张芹;室温薄膜型微型氢气传感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葛坤峰;水质硝酸盐浓度在线检测的电极式传感器研究[D];南昌大学;2012年

10 陈璐思;分子印迹聚合物膜电位型甲苯传感器研究[D];烟台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590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7590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6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