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自动化论文 >

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垂直面控制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1 09:21

  本文关键词: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垂直面控制方法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 水下滑翔机 非线性控制 垂直面控制 逆模型 滑模控制


【摘要】:陆地资源日益匮乏,作为蕴藏丰富资源的海洋及其重要的地理意义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而水下机器人作为海洋探测和作业的工具也受到极大的关注。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Hybrid-driven underwater gliders,简称HDUGs)是集无人自治水下机器人(Automomous Underwater Vehicles,简称AUVs)和水下滑翔机(Autonomous Underwater Gliders,简称AUGs)于一体的新型水下机器人。螺旋桨推进AUVs为水平面航行,适合于较小范围、短时间的观测作业任务,但不适合于大范围、长时间的海洋环境垂直剖面参数观测任务。水下滑翔机适合于垂直剖面内、大范围、长时间的观测作业任务,但由于水下滑翔机无法直接水平航行且航行速度较低,使得水下滑翔机不太适合在较大海流海域和浅海区域执行海洋环境观测任务。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是一种浮力与螺旋桨混合驱动的新概念水下滑翔机,这种滑翔机同时具有螺旋桨推进AUVs和水下滑翔机的特点,既可以水平航行,又可以沿锯齿形轨迹滑翔航行,具有较强的海洋环境适应能力。本文首先介绍了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的工作机理,对其各重要结构和三种航行模式进行了详细介绍。然后主要针对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垂直面,借鉴水下滑翔机三维动力学模型,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详细推导了其垂直面动力学模型。本文采用矢量力学的方法,将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作为多刚体系统,将其简化为以下质量点组成的系统:调整滑翔机姿态的内部可移动质量块、调节浮力的的质量块、质量均匀分布的壳体质量块以及配平质量块,将水动力、重力、浮力等作为外力,采用牛顿第二定理建立了其垂直面动力学方程。并进行了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该动力学模型能准确的描述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的运动。由于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是非线性、强耦合,且受到海流、结构不确定等因素的影响,为了克服这些问题,针对滑翔机垂直面提出了基于逆模型和滑模控制的非线性控制方法。本文为了方便对逆模型的讨论,将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垂直面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转化,然后通过转化后的垂直面动力学模型,并结合被控量和实际系统的输出推导出了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的逆模型,此方法将原本高阶、非线性、强耦合的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模型解耦为两个单入单出的线性模型,然后应用滑模控制方法对垂直面合速度和俯仰角进行控制。仿真结果表明了基于逆模型和滑模的垂直面控制方法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而且对外界扰动具有一定的鲁棒性。
【关键词】: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 水下滑翔机 非线性控制 垂直面控制 逆模型 滑模控制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建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P24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前言10-11
  • 1.2 研究背景11-15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15-16
  • 1.4 论文基本内容16-18
  • 1.4.1 论文研究内容16
  • 1.4.2 论文组织结构16-18
  • 第二章 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工作机理18-26
  • 2.1 前言18
  • 2.2 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系统结构18-21
  • 2.2.1 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总体结构18-19
  • 2.2.2 俯仰调节系统设计19-20
  • 2.2.3 浮力调节系统设计20-21
  • 2.3 滑翔机分布式控制系统21-23
  • 2.3.1 控制系统软硬件结构21-23
  • 2.3.2 传统PID控制方法23
  • 2.4 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工作模式23-24
  • 2.5 本章小结24-26
  • 第三章 混合驱动水下滑翔机动力学建模26-46
  • 3.1 前言26
  • 3.2 坐标系定义及相互转换26-31
  • 3.2.1 各坐标系定义26-28
  • 3.2.2 坐标系间的变换关系28-31
  • 3.3 动力学模型31-36
  • 3.3.1 滑翔机简化模型31-32
  • 3.3.2 滑翔机动力学建模32-35
  • 3.3.3 垂直面动力学模型35-36
  • 3.4 实验与结果分析36-43
  • 3.4.1 实验相关参数36
  •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36-43
  • 3.5 本章小结43-46
  • 第四章 基于逆模型和滑模的垂直面控制方法46-62
  • 4.1 前言46
  • 4.2 垂直面逆模型的求解46-48
  • 4.3 控制器设计48-51
  • 4.3.1 整体控制框架48-49
  • 4.3.2 滑模控制器设计49-51
  • 4.4 实验与结果分析51-59
  • 4.5 本章小结59-62
  • 第五章 结论62-64
  • 5.1 结论62-63
  • 5.2 展望63-64
  • 参考文献64-68
  • 作者简介68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68-70
  • 致谢70-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辉;混合驱动精压机的动力学分析与仿真[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年05期

2 李辉,张策,宋轶民;混合驱动精压机的优化设计和运动仿真[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4年02期

3 蒋泓松;;建筑机械混合驱动技术应用研究[J];科技传播;2012年10期

4 鲁昌龙;;数控伺服压力机混合驱动传动控制系统的结构设计与分析[J];科技资讯;2009年36期

5 吴成东;金基准;闻时光;王斐;齐亚鲁;;基于混合驱动仿生膝关节机构设计[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6 杨敏;;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混合驱动压力机控制系统研究[J];仪表技术;2009年01期

7 崔春淑;;三极管和场效应管混合驱动方式的音频开关功率放大器设计[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8 高峰,黄玉美,樊泽民,刘兆广;一种六轴混合驱动数控机床的方案设计[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辉;张策;宋轶民;;混合驱动七杆压力机的动力学建模[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谢进;魏宏;阎开印;陈永;;混合驱动连杆机构设计策略的研究[A];全国印刷、包装机械凸轮、连杆机构学术研讨会(第6届全国凸轮机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李永刚;孟彩芳;张策;宋轶民;;一种新构型混合驱动压力机的优化设计[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辉;张策;宋轶民;;混合驱动压力机滑块运动规律的设计[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5 单宁;李鹏飞;刘宏昭;;混合驱动五杆机构控制实验研究[A];制造技术自动化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李辉;张策;孟宪举;;混合驱动压力机运动设计的初步探讨[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辉;;混合驱动拉深压力机的性能优化与动力学仿真[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U,

本文编号:7712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zidonghuakongzhilunwen/7712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121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